李震海 李榮標
文章最忌隨人后,“見前人之未見,發(fā)前人之未發(fā)”的創(chuàng)新作文總能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如何改變傳統(tǒng)寫作套作化、模式化的弊病,讓學生寫出“有創(chuàng)新”的文章呢?
一、借課本“石”,攻寫作“玉”
課本不僅是寫作材料的寶庫,更是寫作借鑒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將教材文本與寫作結合起來。
能夠入選教材的名篇必然是在寫作方面有獨到之處的文章,比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對秋天的描寫與傳統(tǒng)的寫秋文章大異其趣,體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新意識。筆者在教學中設置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其一是引導學生思考傳統(tǒng)的寫秋文章大多表達什么感情,讓學生從古代寫秋的句子中感受古人寫秋大多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其二是讓學生結合古人寫秋文章重新審讀課文《沁園春·長沙》,找出課文寫秋與傳統(tǒng)寫秋的不同。經(jīng)過小組討論,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本文寫秋完全沒有“秋風秋雨秋煞人”的愁苦,卻有著“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昂揚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引導學生練筆,要求寫出有創(chuàng)意或另辟蹊徑的文章,要寫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感受。張之華同學的習作《秋的孕育》的第一段是這樣的:
秋風把豐收的喜悅和對新生的希望送來了,雖然滿地黃花堆積,我卻沒有李清照“凄凄慘慘戚戚”的悲傷,落葉入地,這是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這是孕育著來年新的生命,落葉化為根的養(yǎng)料,來年樹上的葉子也許就是今年凋零樹葉的新生……
這一片段表達了作者對秋的獨特看法,尤其是“來年樹上的葉子也許就是今年凋零樹葉的新生”富有哲理,一掃落葉飄零的悲傷,令人耳目一新,讀來頗有生命的悸動之感。
再如,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是學生推敲字詞使用的典范。筆者讓學生重點思考文章“推敲”一詞修改的這一部分。朱先生的分析一改傳統(tǒng)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古今人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惫P者讓學生閱讀后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很激動,覺得以前根本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現(xiàn)在想來,兩個字各有各的意境,用“推”也許比“敲”更好。筆者借此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多思考自己的表達,一名學生對過去的一篇作文進行了修改,原文是這樣的:
為了不影響我學習,母親精心地為我沖了一杯牛奶,輕手輕腳地走進書房,我突然驚醒,手上的IPAD卻來不及收起,母親一怒之下將牛奶扔在地上,一巴掌打在我的頭上……
筆者引導學生“母親的表現(xiàn)很激烈,但只表現(xiàn)了母親的憤怒,你想一想,母親除了憤怒還有什么?”學生說:“當時母親其實是失望多于生氣,現(xiàn)在想起哀傷更多?!庇谑亲隽诵薷模?/p>
為了不影響我學習,母親精心地為我沖了一杯牛奶,躡手躡腳地走進書房,我突然驚醒,手上的IPAD卻來不及收起,母親要把牛奶放在桌子上的手久久懸在空中,另一只手舉在空中,最終卻輕輕地落在我頭上……
這樣修改之后,母親那失望、痛苦、傷心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課文就是最好的寫作榜樣,教師要引導學生做一個有心人,在課文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幫助自己寫作。
二、在寫作中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思維是在舊的、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常識、信息等基礎上,通過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輔助加工而產(chǎn)生的一種有目的的思維活動。
創(chuàng)新思維主要表現(xiàn)為多向發(fā)散性思維、擺脫定勢思維、擺脫常規(guī)的邏輯思維。多向性表現(xiàn)在遇到問題時不是一味地單向探索,而是從多角度、多渠道、多因素方面去考慮問題,比如“曹沖稱象”,曹沖就拋開了非要用“秤”去稱象的定向思維;非定勢性則表現(xiàn)了思維的開放性,比如,豆腐腦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非邏輯性則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表現(xiàn),但凡創(chuàng)新思維都是多多少少不符合一般邏輯的,都是超出常規(guī)的。
筆者在教學中著意強調(diào)發(fā)散性思維,讓學生根據(jù)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它可以通過縱橫發(fā)散使知識串聯(lián)、綜合、溝通,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比如,“鞋子”除了能穿,還可以怎么利用,有學生說可以掃地,設計一種帶靜電的鞋,可以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的灰塵吸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可以清潔地板的拖鞋;有學生說可以指示方向,在鞋上裝上指南針,隨意調(diào)到所選擇的方向,方向一旦偏離,鞋就會自動發(fā)出警報等。這就是發(fā)散思維的結果。
再如,任務驅(qū)動型作文《對〈春夜喜雨〉的看法》,大多數(shù)學生評論時都是表達對春雨的贊美,但思維沒有發(fā)散開來,所以寫作就沒有新意。筆者引導學生重新審視春雨——春雨象征了什么?除了自然的春雨,還有哪些春雨?春雨除了滋潤萬物外,還有什么作用?春雨為什么為人所喜愛?春雨的社會功用是什么?學生一經(jīng)點撥,思維立即發(fā)散開來,有學生由春雨聯(lián)想到黨和國家的農(nóng)村政策,有學生由春雨聯(lián)想到親人、老師、朋友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并把這些比喻為春雨,甚至有學生由春雨聯(lián)想到學校教育。如此,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廣度。下面是王暉的創(chuàng)新習作《我是“不成器”的孩子》的片段:
三年級時,我的興趣突然轉(zhuǎn)向了泥塑,用自己可支配的壓歲錢買來各種顏色的泥巴?!斑@孩子,真不成器!”爺爺嘆息,奶奶嘆息,所有人都嘆息。初三了,有一天,我突然走火入魔,要搞什么家庭化學小實驗,沖破爸媽的圍追堵截,竟然堅持了小半年。那些日子,爸媽常常無緣由地嘆息,“這個不成器的孩子?。 边€好,中考發(fā)揮超常,考進了市重點。今天對上合組織感興趣,明天又關注博鰲亞洲論壇,轉(zhuǎn)天又研究起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斑@孩子,將來成不了大器!”爸媽恨鐵不成鋼,我懂,他們還是承認我是能“成器”的,只是成不了他們所說的“大器”而已。
作者將“不成器”作為核心詞,通過幾個生活片段開展情節(jié),在主題上對世俗的成才觀進行了形象的否定,令人耳目一新。
三、在審題中學會另辟蹊徑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要學會不落窠臼,不走尋常路,想別人所未想,寫他人所不能寫,如此,才能寫出有新意的文章來。
為了達到這個寫作目的,筆者在教學中著意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審題、立意,這種思維就是以違背常規(guī)現(xiàn)象或常規(guī)方法為前提,通過反向思考來發(fā)現(xiàn)或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或方法。簡言之,就是從某論點的對立角度去確立新觀點,去闡發(fā)新見解。比如,好酒不怕巷子深和好酒也怕巷子深;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班門弄斧和弄斧必到班門;名師出高徒和名師未必出高徒;藝高人膽大和藝高人未必膽大。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再引導學生巧妙使用這種方法,就能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有學生在《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文中寫道:
韓愈在《馬說》中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確,當今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而挖掘人才的人多嗎?誰可以保證你的才干就一定能被挖掘出來,進而發(fā)揮出你的最大才能?誰都無法保證。要讓自己的才干不被埋沒,就得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才能所在。酒香也怕巷子深,與其讓酒香自己傳出巷子從而吸引客人,倒不如在巷口設立一個廣告牌,讓來來往往的人知道深巷處還有一家酒味香醇的酒肆。這樣來吸引客人,絕對更加有用。
(作者單位:李震海,襄陽市第五中學;李榮標,黃石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