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豐臺二中 甘志國
同學們學習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后,是否覺得有點枯燥無味呢?那么跟我來一起進入一個有趣的世界.我們來探討生活中名言、警句及俗語中的條件關系,比如:
(1)水滴石穿;
(2)有志者事竟成;
(3)名師出高徒;
(4)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5)不到長城非好漢;
(6)蠟炬成灰淚始干;
(7)玉不琢不成器;
(8)瓦罐不離井邊破;
(9)頭發(fā)長,見識短;
(10)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1)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12)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13)要想合格,必須優(yōu)秀.
這些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短句短語,有些還是同學們平時常掛嘴邊的口頭禪.同學們可以從兩個條件的推出關系重新審視上面的語句.當然,生活語言不可能像數學命題、定理一樣準確,但應著重理解它們的哲理性,進而從這些方面理解命題中兩個條件的關系.
(14)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頭兩句);
(15)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14),(15)中的前后兩句話實際上是一對互逆命題.
(16)驕兵必敗,哀兵必勝;
(17)有法法有盡,無法法無窮;
(18)成功常常是失敗后的堅持,失敗往往是成功前的放棄.
(16)~(18)中的前后兩句話實際上是一對互否命題.
下面語句中的前后兩句話實際上互為逆否命題:
(19)響水不開,開水不響;
(20)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21)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22)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
(2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請你再看,下面(24)和(25)中的兩句話是一對逆否命題嗎?
(24)費力不討好,討好不費力;
(25)他愛的人不愛他,愛他的人他不愛.
因為互為逆否關系的兩個命題同真同假,所以可以認為互為逆否關系的兩個命題意思是一樣的(比如(19)~(23)).但我們分別細細品味(24)和(25)中的前后兩句話,它們的意思均不一樣,這就說明(24)和(25)中的兩句話均不是一對逆否命題,原因呢?
(24)的意思是:A費了很大力氣卻沒有討好C,但B討好C卻一點也不費力;
(25)的意思是:a愛b但b不愛a,c愛a但a不愛c.
對于(25),只有在a,c是同一人時,才能說(25)中的兩句話是一對逆否命題,但絕對不能這樣理解(25).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像這樣的有趣語句還有很多很多,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再嘗試著找一些來進行判斷.在以后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能不時想起數學的應用,進行學科間的互動、融匯,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