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璞
冬季寒冷,我們的身體經(jīng)受著更大考驗,養(yǎng)生保健也愈加重要。這套“冬季養(yǎng)生拍手歌”,教你輕松學習養(yǎng)生之道。
你拍一,我拍一,冬季養(yǎng)腎排第一
四季之氣,“冬應腎”。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腎病科主任徐梅昌介紹,冬季養(yǎng)腎兩個方法不妨一試。1.按摩腰部:將手掌搓熱,放在腰部,上下搓擦直至局部發(fā)熱。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10分鐘。2.勤拉耳垂補腎氣,使聽覺敏銳。
你拍二,我拍二,煲湯加點胡椒面
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中醫(yī)師、食療專家王東旭介紹,胡椒味辛辣芳香,性熱,可除寒氣、消積食。胡椒用在熱菜里更能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故煲湯時不妨加點胡椒面兒。但是,出現(xiàn)咽干嗓痛、眼干等上火癥狀時要暫時停食胡椒。
你拍三,我拍三,三大食材入三餐
這三種食材分別是大白菜、胡蘿卜纓和蔥白。冬季寒冷干燥,日照時間減短,老年人尤其需要補鈣。胡蘿卜纓在蔬菜中含鈣量極高,非常適合缺鈣的人群。大蔥蔥白的通陽功效有助于預防和輔助治療風寒感冒,但患有胃腸道疾病,特別是胃腸道潰瘍的人不宜多食大蔥。
你拍四,我拍四,睡前做好兩件事
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yī)師夏公旭介紹,冬季睡覺前用雙手手指按摩頭皮,可疏通頭部氣血,有助睡眠,同時還可減少脫發(fā)。
建議冬季手腳冰涼者每天睡覺前用40~50攝氏度的溫水泡腳,并揉搓腳心和各個腳趾,刺激腳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周身的新陳代謝。
你拍五,我拍五,中藥膏方補一補
冬令進補,以食補和藥補為主。其中藥補尤以膏方為首選。膏方具有緩慢的調補作用,尤其符合體弱者及康復期患者的調理原則。
你拍六,我拍六,記得開窗把風透
冬季每天開窗換氣不應少于兩次,每次不少于15分鐘。上午10時和下午3時前后,可根據(jù)情況酌情開窗。不過,重污染的霧霾天盡量不要開窗,并減少室外活動。
你拍七,我拍七,上薄下厚護三區(qū)
人體的頭部、胸部和腳部最容易受寒邪侵襲,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這三個部位的保暖。頭部受到寒冷刺激時血管收縮,很容易引起頭痛頭暈,甚至誘發(fā)腦卒中等腦血管病的急性發(fā)作。因此,老年人和孩子在冬天外出要戴帽子。
你拍八,我拍八,輕輕松松把筋拉
適當加強“拉筋”鍛煉,有利于提高身體的平衡力,防止摔傷和崴腳。推薦《易筋經(jīng)》第三勢“掌托天門”。做法: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足跟提起,同時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指尖相距3厘米。然后沉肩曲肘,仰頭看掌背,同時舌舐上腭,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盡量上托,兩腿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松,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練習8~20 次。需要注意的是,有高血壓、心臟病、骨質疏松癥、長期體弱者、大病初愈者,練習時不要勉強,可控制幅度、循序漸進,以免適得其反。
你拍九,我拍九,養(yǎng)生黃酒呷幾口
黃酒源自中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藥用”。這里的米酒即黃酒,是作為一種中藥的藥劑輔料來使用。黃酒性溫,涼喝有消食化積之效,溫喝更具驅寒祛濕之力,尤其適合冬季飲用。食用前隔水均勻加溫,加熱時間不宜過久,最佳品嘗溫度是38攝氏度左右。
你拍十,我拍十,早睡晚起要守時
冬季“早臥晚起”有助減少人體能量的耗散,以保養(yǎng)陽氣。不過,晚起并非提倡睡懶覺。早晨太陽出來后半小時左右,外界寒氣漸退、稍有暖意之時就可以起床了。此時宜適當運動、曬曬太陽,幫助提升體內的陽氣,一天的精力都會更充沛。(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