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昕毅
摘 要:鋼琴教學是近年來我國逐漸走向高熱度的一門教學,隨著經驗的積累,我國在該方面的體制發(fā)展日趨健全,在理論上也逐漸走向了成熟化和完善化,這離不開一些學者的研究和總結,不過總的來說,至今在鋼琴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認知的難點,它還有許多辯證關系需要解決和處理。
關鍵詞:鋼琴教學 辯證關系
鋼琴教學在我國發(fā)展的階段時機還不太成熟,在許多問題上還存在一系列的辯證關系,它包括鋼琴教學本身之間的一些因素之間的關系,鋼琴教學和現代教學融合的關系等,做好對這些關系的梳理,可以很好地為現代鋼琴教學提供指導。
一、音樂作品內部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
1.彈奏的速度和演奏效果之間的關系
對于許多新人而言,他們的教學課程都是訓練手指對鋼琴琴鍵的熟練度,而這時訓練的唯一目的就是快速反應。在長期的訓練中,許多新人會產生一個觀點,那就是越快的手速體現了越高的技術,而高技術才能彈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于是,高質量音樂就和快速的彈奏產生了聯(lián)系,不過隨著學習的更加深入,越來越多的學生都會明白這一關系之間的誤區(qū),但是對于新人而言,闡述其中的觀點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少走彎路。
鋼琴彈奏的速度,一是鋼琴曲本身要求的速度,二是彈奏者自己控制的速度,尤其是后者,直接影響了鋼琴曲的表現效果。鋼琴表演的“表情原則”的創(chuàng)始人克里斯蒂安認為,每一個音符都存在自己的思想,而演奏者的彈奏難點不在于短時間能彈出大量的音符,而在于彈奏出每一個音符自己的思想。所以單純地追求快速的彈奏效果是不可取的,在原有的速度節(jié)拍上,表現出音樂的精神和靈魂,才是鋼琴演奏的精髓所在。
2.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說到對音樂整體的理解,一些鑒賞人員喜歡將其比作一則故事,就像有比較平實的起因介紹,也有重點和高潮。而對高潮的理解又離不開起因預先介紹的基礎,如果缺乏起因,高潮就會顯得太唐突而難以理解。而鋼琴演奏者就是利用音樂講故事的人,所以在進行彈奏時,不僅要將高潮部分把握精準,在起因上同樣不能疏忽,注重整體和局部的關聯(lián)性,才能為聽眾帶來真正的好音樂。
在整體和局部的關系中,也要注重節(jié)奏的變化。雖然在具體的作品中,都已經對節(jié)奏作出了要求,但是不同的音樂人在彈奏時,依然會有不同的效果。這是因為對于高級演奏家來說,音樂本身的節(jié)奏雖然是不變的,但是音樂在“氛圍”上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而利用好這些空間,就能更好地配合聽眾的感覺,從而讓音樂變得充滿“人情味”,不會顯得太過呆板。在這方面,音樂的節(jié)奏就不再是以節(jié)拍來衡量,而是以激昂,莊嚴,穩(wěn)重,活躍等相對感性的詞語來衡量。對此,貝多芬和肖邦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自由節(jié)奏”的譜曲,外文稱“Rubato”,其彈奏的準則是,在總時長上依然不能做出改變,但是在細節(jié)上要做到張弛有度,所以這就給了演奏者很大的發(fā)揮空間,但是其難度也非常高,不過這正是看出演奏者技術的重點部分。在鋼琴的進階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其作為重點,闡述在自由節(jié)奏的譜曲中,如何通過感情把握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另外在演奏的效果上,還要表現出一定的虛實,這也和文學的虛實有很大的共性。在教學上,教師可以先以理論和技巧教學為主,然后需要讓學生進行多次訓練,掌握自己的節(jié)奏,引導學生多感悟,多思考,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把握曲譜的整體和局部之間的關聯(lián)。
3.心理訓練和表演效果之間的關系
鋼琴表演時鋼琴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的目的之一。在訓練時,它的聽眾可能只有演奏者自己或者再加上教師,但是在考試的時候,很多有實力的學生因為怯場導致在表演上缺乏表現力最終被淘汰。與此完全相反的一類學生是,特別關注于表演,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不夠穩(wěn)重成熟,經驗的缺乏也會他們難以通過最終考核,至于登上舞臺進行更大的表演更是遙遙無期。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就要明白鋼琴表演和心理訓練之間的關系。
“萬丈高樓平地起”,鋼琴教學應當立足于實際。在平時正對學生的技術訓練之時們就要注重對于學生心理的培養(yǎng),放平心態(tài),以純粹的對藝術的追求來進行音樂學習,對于羞于表演的學生,要鼓勵其多多進行臨場表演,善于展現自己。對于急功近利的學生,可以適當進行“打擊”教育,對其夸耀的“資本”進行挑刺,但是要注意不能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其進行進行固定時長的任務教學,讓其回到踏踏實實對基本功的學習過程中。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于鋼琴教學中學生心理的關注,對于不同心理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尤其是對于學生思想的影響,也要讓其意識到心理教學在鋼琴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變被動的心理改變?yōu)橹鲃拥膫€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這才能真正地培養(yǎng)高素質表演心理的學生。
4.人文素質和彈奏效果之間的關系
很多人很難將人文素質和彈奏效果聯(lián)系起來,認為兩者之間幾乎不存在關系,但實際上,兩者不僅存在關系,還是關系最大的因素之一。
人文素質對彈奏效果的影響體現在對于曲譜的“閱讀理解”上,就像文學考試的題目,要回答一道題,必須要對給出的文章做出大意了解,而人文素質就是鋼琴演奏者在面對新曲譜時所依靠的“閱讀理解能力”。
人文素質是音樂中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有依據的,要想達到較高層次的理解,需要先對大量的鋼琴曲進行鑒賞。學生會通過鋼琴曲了解更多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就涉及到對人文知識的擴展,學生在融會貫通和消化后就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質。當人文素質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后,就會全面推動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整體理解,在思維中也有了自己的辯證性認識,從而在面對新作品時,能從背景入手,在感情上和作者產生很好的共鳴。有了感情基調之后,演奏的效果就會有了指引方向,如果演奏者能將作者的思想理解透徹,就更能把握細節(jié)的節(jié)奏感,所以說人文素質和演奏效果是密切相關的。
另外,高質量的人文素質可以全面提升一個音樂人的涵養(yǎng)。當鋼琴家在具備了較高的人文素質后,就會在行為舉止上散發(fā)一種優(yōu)雅感和穩(wěn)重感,這是在鋼琴技巧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得不到的品質,它也是大鋼琴家真正需要的品質。因此加強學生對人文素質的學習舉足輕重,這需要教育部門加強改革建設,積極搭建鋼琴教學中注重于對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課程,在教師方面要積極開展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教學,而學生也要積極響應和配合。
二、鋼琴教學和學術之間的辯證關系
1.技術和藝術之間的關系
在鋼琴音樂教學中,一個存在于師生之間的辯證誤區(qū)就是,技術和藝術之間存在充分和必然的關系。只有掌握了熟悉的技術,才能演奏出高質量的藝術作品,這說明了演奏技術是音樂藝術表現的先決條件之一。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兩者的關系逐漸發(fā)展成為了“只要——就——”的關系,即是:只要練好了技術,就能表現出高層次的藝術,這樣的說法已經完全將藝術和技術視為一體,忽視了其它影響演奏效果的因素,比如上面提到的心理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其他因素。
辯證來看,師生都要明白這個道理:技術是一種技巧,但凡是技巧性的東西,都可以通過熟練的訓練來完成。但是藝術是一種內涵,它在于對音樂相關知識的理解,對作品的感知,對內容的認識和對背景的了解。當然也包括對技術的掌握,一個成功的表演,應當是聲色并茂的,充滿意境的美麗圖卷,而不知有單調的演奏技術支撐的白卷。
藝術在鋼琴教學中,應當是指導作用,如果要將其實體化,那么它應當是鋼琴音樂的系統(tǒng)理論,鋼琴曲的審美理論,鋼琴技巧的學習理論等知識組成的集合體。在這一點上,我國著名的鋼琴家趙曉生將其闡述為“琴法”、“琴藝”、“琴韻”三個子系統(tǒng),三者分別對應技術,表演和風格三個方面,該理論為我國現代的鋼琴教學理論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2.藝術和學術之間的關系
在學術問題上,我國一直體現出很高的個人權威崇拜的特性,它的表現是,一旦某位學者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被認可,那么他之后的任何話語都會被貼上“權威”的標簽,這樣的情況在鋼琴藝術上依然存在。所以出現了這樣的說法:鋼琴手和鋼琴大師之間的差距不是技術,而是幾場舞臺表演秀。這樣的說法著實令人心痛。也因此,導致了在以藝術為主題的高自由度的鋼琴領域中,呈現出一派死板的氣息,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活躍度,新人都在進行技巧學習,而所謂的“鋼琴大師”都在進行權威的學術發(fā)表,這讓藝術和學術同時走向歧途。
在藝術和學術的辯證上,是目前我國依然沒有理清的關系之一。其難點在于,缺乏足夠的高素質聽眾對鋼琴演奏者做出合理的評價。當話語權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時,言語自然就容易變得偏頗而且激烈。為了緩解這種現狀,首先就需要足夠的音樂評論家有正確客觀的鋼琴評論話語權,在面對權威時也能做到中肯客觀。而要達到這一點,就更不能僅僅局限在對于“音樂技巧”的教學上,在人文素質上入手也就成為了必然切入點。而在學術方面,也要對音樂評論家的話語進行總結和篩選,對其積極性加以肯定,對其存在的偏頗認識加以矯正,而這同樣需要對鋼琴有基本的人文背景和樂理知識了解,由此看來,提升全民的音樂素質都成為了必然,而這又將會是一個更長期的過程。
3.學術和鋼琴教學之間的關系
鋼琴教學的最終目標應當是加入到藝術的圈子中,為全人類的藝術成長添磚加瓦,但是藝術的學術化傾向直接影響到了對鋼琴的教學中。我們已經闡釋了藝術和學術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所以以學術成就指導鋼琴教學存在很大的原則性問題,由于這一原則性問題又和時代發(fā)展下的大眾認知有很大的關聯(lián),它又難以被改變,所以才有了一些藝術品難以在當下煥發(fā)光彩,在之后的時代卻重現天日并以一鳴驚人的速度迅速崛起。
所以在這里并不能斷言說以學術指導鋼琴教學是正確或者是錯誤的,只能說,藝術是一種形式,大眾藝術雖然能被廣泛傳唱成為權威,但是堅持自己的思想打造適合自己心靈的音樂才實現了以藝術服務于人的最終價值,當你的藝術不被大眾認可時,嘗試著以藝術提升自我的修養(yǎng),那么藝術仍然發(fā)揮了它存在的價值,相信真正的藝術終究會發(fā)光。
參考文獻:
[1]【蘇】涅高滋.論鋼琴表演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3.
[2]韓寶強.音的歷程[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3.
[3]【美】克拉倫斯·格·漢密爾頓.鋼琴演奏的觸鍵與表情[M]. 周薇,譯.人民音樂出版社.
[4]石金蘭.鋼琴教學中音樂表現力的培養(yǎng)[J].音樂創(chuàng)作,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