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伊斯坦布爾宣言》,那可是有好幾個,有關于信息全球化和網絡化的《伊斯坦布爾宣言》、有關于城市人居環(huán)境的《伊斯坦布爾宣言》、有關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伊斯坦布爾宣言》等,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關于反對國際間器官移植旅游的《伊斯坦布爾宣言》。
2008年4月30日至5月1日,國際器官移植學會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了當時國際上器官倒賣、移植商業(yè)化的嚴峻局勢,提出了移植旅游正在威脅著世界范圍移植領域的根基,批評了將涉及人的生命尊嚴的器官移植淪為商業(yè)行為的錯誤做法,發(fā)表了旨在反對將器官移植商業(yè)化器官移植與器官移植旅游的《伊斯坦布爾宣言》。這個宣言發(fā)表后,世界上有超過100個國家強化了他們對于器官捐贈的國內法律,成為國際社會對器官移植與器官捐贈的倫理制度的指引方針。
等待器官時間較長的國家公民,前往器官等待時間相對較短、手術費用相對較低的國家接受器官移植,國際器官移植界把這種“移動性尋求器官”稱為“器官移植旅游”。國際上對器官移植商業(yè)化的態(tài)度一直是很明確反對的,支持捐獻、反對買賣一直是器官移植領域的主旋律。相關國際組織不斷出臺決議、建議和公告引導這一事業(yè)健康發(fā)展。但是,由于各國經濟狀況存在著巨大差異,器官移植手術的暴利以及稀缺的器官資源,“器官移植旅游”一直以來就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伊斯坦布爾宣言》雖然是面對全世界的器官買賣、旅游移植現象而發(fā)表的,我們可以毫不隱晦地說,中國也是當時的重災區(qū)之一。當時的國內器官移植市場,顯然是一塊利益巨大的蛋糕,一些醫(yī)院對此趨之若鶩,有專家這樣概括當時中國器官移植的現狀“起步較晚、治療不規(guī)范、發(fā)展不平衡、一哄而起”。供體資源的嚴重缺乏,引發(fā)了器官買賣的暗箱操作,有人為高額利潤鋌而走險,大醫(yī)院附近器官買賣廣告隨處可見。因為中國器官移植技術和規(guī)模的快速發(fā)展,且器官供應量大、手術費用相對較低,迅速吸引了日本、韓國、美國、以色列和中東一些國家的患者到中國進行“器官移植旅游”。曾經有17名日本人以旅游的名義在中國某個城市接受了腎臟、肝臟移植手術,這些患者在50到65歲間,為了不讓事情暴露,日本患者均用中國人的名字住院。令人感到意外乃至無法釋懷的是,這些日本人在中國接受腎臟、肝臟移植手術的消息最先曝光的是日本共同社。換言之,作為受益國的日本最先曝光了真相,而作為受害者,我們卻對此表現得有些漫不經心。
當旅游移植剛剛在中國冒頭時,原衛(wèi)生部就曾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人體器官移植指導原則指出,在中國公民的移植需求尚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不經特別批準,不應將器官移植給外國人。但是由于貫徹不力,亂象并未得到根本治理?!兑了固共紶栃浴穼嶋H上是給我國移植界的一個嚴重警告,同時也給指明了未來發(fā)展的基本方向。我國政府逐步加大了國內治理力度,從對全社會的捐獻器官思想的普及到管理體系設計,再到出重拳打擊器官買賣的非法行為,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過去若干年籠罩在中國移植界頭上的陰霾終于散盡,我們迎來了公民逝世后自愿無償器官捐獻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