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榮坤
(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yī)院輸血科,遼寧 營口 115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灌注的供給跟不上需求,心肌細胞長時間缺血而導致的結果,常伴發(fā)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多在發(fā)病后24 h內死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由于容易出現支架內血栓形成,所以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本研究旨在探討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心理狀態(tài)及服藥依從性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PCI術治療,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排除伴有其他器質性心臟病、預激綜合征、急性腦血管病、嚴重肝腎疾病、腫瘤等患者,男40例,女34例;年齡47~83歲,平均(68.1±8.5)歲,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7例,兩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僅進行常規(guī)出院指導,主要是向患者講解心肌梗死的相關知識、預防危險因素以及要嚴格按醫(yī)囑服藥,研究組進行出院后延續(xù)性護理干預,主要為:①建立心肌梗死出院后延續(xù)護理干預小組,并對組員進行相關培訓;②患者出院前一天進行相關的評估工作,包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心理狀態(tài)、健康需求及對遵醫(yī)服藥的理解程度等,為護理計劃的制定提供參考;③患者出院后1周對其進行電話隨訪,之后每2周電話隨訪1次,6個月后每個月電話隨訪1次。每次電話詢問患者的遵醫(yī)狀況,對于患者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加強患者的認知干預與行為干預。
1.3 觀察指標:①分別在出院時和出院后6個月采用SDS、SAS標準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②出院后6個月評價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包括購買藥物、閱讀說明書、按時、按量服藥、藥效監(jiān)測、存?zhèn)渌幬锏?,每?~4分,總分達到16~20分為依從性好;12~16分為依從性較好;8~12分為依從性一般,4~8分為依從性較差,0~4分為不理解[1]。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表示有明顯差異。
2.1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出院時,研究組SDS評分為(37.65±4.34)分、SAS評分為(38.23±4.74)分,對照組分別為(38.88±3.77)分、(38.90±3.81)分;出院6個月,研究組SDS評分為(38.69±3.39)分、SAS評分為(37.18±4.11)分,對照組分別為(43.01±3.48)分、(45.32±4.04)分。研究組出院6個月的SAS、SDS評分與出院時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
2.2 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研究組依從性好16例(43.2%),依從性較好12例(32.4%),依從性一般5例(13.5%),依從性較差4例(10.8%),不理解0例(0.0%);對照組依從性好7例(18.9%),依從性較好9例(24.3%),依從性一般15例(40.5%),依從性較差6例(16.2%),不理解0例(0.0%)。研究組依從性好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PCI術支架及手術其他方面的原因會對血管內皮帶來很大的刺激,激活血小板,導致機體高凝,所以需要進行藥物抗血小板聚集,并且需要患者長期堅持服藥。而常規(guī)出院宣教的作用有限,據報道,患者及家屬對出院宣教的內容僅能記住60%左右[2]。在沒有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督與指導下,患者很容易隨意改換藥物、不按要求用藥、或停藥,并且容易出現精神情緒改變。因此,開展院外延續(xù)護理顯得十分有必要。通過連續(xù)性的延續(xù)護理,向患者強調不能濫用藥物,尤其是對于市面上各種非法的丹、丸、散、膏等要慎用,必須按照醫(yī)師的要求進行合理用藥。目前積極提倡,應加強醫(yī)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改善患者的預后[3]。本研究開展延續(xù)性護理干預,主要以電話隨訪為工具,在患者出院后,通過醫(yī)護人員定期電話回訪,使患者依然能夠得到持續(xù)的護理服務,電話隨訪使患者處在被監(jiān)控的狀態(tài)下,患者能夠持續(xù)不斷地得到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在自我管理上不松懈,保持良好的自我管理,知道如何管理自己安全、有效地用藥,不濫用藥物。結果顯示,研究組出院6個月的SAS、SDS評分與出院時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研究組服藥依從性好的比例為43.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4.3%(P<0.05)。證明,加強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的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其服藥依從性,以及改善心理狀態(tài),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