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璐 孫 江
(大連市口腔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21)
糖尿病在我國屬于常見的終身性代謝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并發(fā)癥中,牙周炎是其中一種,治療難度較大、較復雜[1]?;颊叩目谇恍袨閷颊叩牟∏橛兄芮械穆?lián)系,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選擇合適、有效的治療方法,并加強口腔行為學干預,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牙周情況與血糖情況。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開展口腔行為學干預治療,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間,在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中隨機抽選112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成觀察組(n=56例)與常規(guī)組(n=56例)。納入標準:病情確診為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無其他嚴重疾病者;無精神疾病者;無溝通障礙者;對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者。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的男性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33例、34例,女性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23例、22例,最低年齡分別為49歲、50歲,最高年齡分別為69歲、68歲,平均分別為(56.3±4.0)歲、(56.2±4.3)歲。兩組患者疾病情況與基本情況相似,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常規(guī)組患者開展常規(guī)基礎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開展口腔行為學干預方法,其主要有:①成立口腔行為學干預小組,小組成員有患者的口腔科醫(yī)師組成,小組成員在開展治療均經(jīng)過系統(tǒng)、專業(yè)的口腔行為學的相關培訓,如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等。②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為患者講解牙周炎的相關知識,如誘因、影響因素、發(fā)病機制、相關癥狀、預防方法、治療方法等。協(xié)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口腔習慣,指導正確的刷牙方式與刷牙習慣。通過交流學、醫(yī)學心理學、口腔學、社會學等學科內(nèi)容指導患者口腔保健方法以及解釋口腔健康行為,提醒患者口腔衛(wèi)生注意事項、增加患者治療信任度與治療依從性等。③心理疏導:在治療前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讓患者做好治療的準備,并針對患者焦慮、不安等負面心理情緒進行疏導,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建立治療信心[2-3]。
1.3 觀察指標:本研究主要觀察對比觀察組與常規(guī)組患者的血糖情況(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HbA1c)、自我護理評分、牙周炎預后情況(菌斑數(shù)PLI、探診出血BOP、探診PPD)。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研究所需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均采用SPSS軟件(21.0版本)進行處理,計數(shù)用% 以及χ2檢驗,計量用(±s)以及t檢驗,在對比中,數(shù)據(jù)有差異則表示為P<0.05。
觀察組與常規(guī)組治療前的FBG、2hPG、HbA1c、PLI、BOP、PPD、自我護理評分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的FBG分別為(7.4±0.1)mmol/L、(8.1±0.3)mmol/L,對比(t=5.821,P=0.032);2hPG分別為(10.3±0.7)mmol/L、(11.9±0.9)mmol/L,對比(t=7.581,P=0.012);HbA1c分別為(5.2±0.2)%、(5.9±0.4)%;PLI分別為(1.3±0.4)、(1.9±0.3),對比(t=5.523,P=0.035);BOP分別為(61.0±9.5)%、(75.3±10.7)%,對比(t=7.917,P=0.009);PPD分別為(4.4±0.3)mm、(5.2±1.0)mm,對比(t=6.502,P=0.025);自我護理評分86分、74分,對比(χ2=7.289,P=0.010)。
在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治療中開展口腔行為學治療,綜合醫(yī)學心理學、口腔學、社會學等相關內(nèi)容開展想患者解釋口腔健康行為,提高患者對口腔衛(wèi)生、口腔健康、口腔習慣的重視程度等,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專業(yè)的口腔行為學指導、健康教育等,增強患者對疾病與治療認識,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口腔保健意識與自我護理能力,并在治療期間嚴格控制患者的血糖,提高患者牙周炎治療效果與預后效果。
從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評分、血糖控制情況、牙周炎預后情況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的,且具有顯著差異。表示,對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開展口腔行為學治療,可改善患者牙周炎病情,且血糖控制情況較優(yōu),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得到提高,牙周炎預后效果顯著。因此口腔行為學值得在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