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孫展
家里老人幫忙帶孩子,是很多家庭的常態(tài)。正因如此,不少人將其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最近,北京的昝大媽“拉下面子”將兒子兒媳告上法庭索要28萬“帶孫費”。昝大媽稱,孫女今年17歲了,因為兒子兒媳在公交公司工作,生活作息與孩子不一致,所以孫女自從出生后就由自己和老伴照顧,生活費、醫(yī)療費、教育費全都是自己墊付。去年,兒子兒媳離婚,這讓昝大媽很是傷心,自己任勞任怨幫小兩口帶孫女卻沒有換來一家人的和諧美滿。于是,昝大媽一紙訴狀將兒子和前兒媳告上了法庭。近日,北京市豐臺人民法院綜合案情后,判決昝大媽的兒子與前兒媳向昝大媽支付10萬元。
近年來,關于老人索要“帶孫費”的事例屢見報端:年邁的父母養(yǎng)育孫輩,不光要搭上金錢,更要搭上精力,幾多辛勞、幾多無奈。專家指出,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里,爺爺奶奶帶孫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殊不知這并非法定義務,而兒女贍養(yǎng)老人則是法定的,二者并不是交換回饋關系。老人把子女撫養(yǎng)成人,已經盡過義務了。按人類社會接力式延續(xù)的規(guī)律,“不管隔輩人”并非道德缺陷。再者,愛孩子有多種表現(xiàn)方式,沒天天待在家里帶孫子,并不等于不疼愛孫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盡管不愿意帶孫輩的老人只是少數(shù),但對他們的合理選擇也應該充分尊重。老人不愿意帶孫輩,也是對子女責任意識的一種呼喚,其背后顯示了社會價值觀的變遷。
從倫理上說,無論帶不帶孫子,子女都應尊重老人的意愿,不能用等價交換的想法綁架親情,父母愿意幫孩子分擔,要非常心存感激。長輩愿意幫忙帶孫子,請記得對父母進行經濟補貼,這既是一種回報、感恩父母的方式,也可以成為分擔育子成本、紓解家庭矛盾的潤滑劑。同時,請多關心幫忙帶孫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若是硬撐著身體照顧小孩而病倒了,年輕夫妻反而要同時照顧長輩與孩子。
外國的老人是否幫忙帶孫子呢?根據(jù)國情也有所不同,按德國的社會習慣,子女成年后,父母對子女就沒有任何法律上的義務了。因此在90%的德國家庭中,孩子成年后和父母是分居的狀態(tài)。當他們有了下一代后,為了維持現(xiàn)有家庭的獨立與穩(wěn)定,凡事都會親力親為。美國老人并不會主動去干涉子女的生活,很多美國老人愿意幫子女帶孩子,不過他們有自己的方法,絕大多數(shù)人堅守“三大原則”。第一,子女帶孩子的時候,老人不參與孩子的事情。第二,老人把孫子孫女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育,懲罰分明,不會溺愛。第三,子女需要幫忙看孩子,要把孩子送到老人的家。在韓國,越來越多老人加入到照看孩子的行列,子女們則會支付相應的“工資”。
近年來,索要帶孫費的報道時有見諸報端。可見,索要“帶孫費”不是簡單的家務事,在父母與子女、義務與權利、親情與責任之間厘清了一條界線:換位思考、互相尊重、加強溝通,和睦相處,方是正確處理好家庭矛盾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