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玉
(淄博市張店區(qū)人民醫(yī)院心內科,山東 淄博 255000)
臨床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屬于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是因為心臟結構異?;蛘吖┠苄约膊≡斐尚呐K射血功能出現障礙、心室充盈帶來的心功能損傷。一般產生于心血管疾病的晚期,臨床癥狀主要是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嚴重的會產生心功能、呼吸衰竭[1],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或晚期階段,雖然給予常規(guī)的標準藥物治療,但是發(fā)病率仍有不斷增高的趨勢,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病率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給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近年來,有研究指出,增強型體外反搏作為心臟康復的一個重要手段,對于提高心衰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此次研究具體觀察標準藥物聯合增強型體外反搏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具體研究如下。利用常規(guī)標準藥物聯合增強型體外反搏配合治療,體外反搏治療如下:1次/d,一次一小時,連續(xù)6周治療,共計反搏時數36 h[2]。
臨床癥狀均獲得顯著緩解,心功能提高2級,視作顯效;臨床癥狀得到緩解,呼吸困難下降1級,心功能提高1級,視作有效;臨床癥狀未獲緩解,心功能與呼吸困難未出現變化,甚至加重,視作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觀察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7.0±12.5)歲;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為(57.1±12.6)歲。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心功能Ⅱ-Ⅲ級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傾向;②活動性血栓性靜脈炎;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④肺動脈高壓;⑤嚴重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⑥精神疾病、認知功能存在障礙者。
對照組提供常規(guī)標準藥物治療,ACEI/ARB、β受阻滯劑、螺內酯(可聯合應用利尿劑),連續(xù)治療6周。觀察組
觀察組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心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心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
臨床上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不但要對心功能進行標準藥物治療,還應重視心臟康復治療,心臟康復治療是在藥物的基礎上加上康復訓練,提高患者生活水平,改善心功能,而增強型體外反搏是心臟康復的一個重要手段。
增強型體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是一種用于治療缺血性疾病的無創(chuàng)性輔助循環(huán)方法。自20世紀70年代末即在中國被廣泛應用于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和卒中。1992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確認EECP可以應用于治療穩(wěn)定及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2002年又將充血性心力衰竭納入其適應證[3]。2011年,中國體外反搏委員會公布了《中國體外反搏臨床應用專家共識》,以指導中國體外反搏在缺血性心臟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應用。
增強型體外反搏能夠緩解心絞痛,輔助治療心力衰竭,減輕收縮壓心臟后負荷,減少心臟工作量,增加心輸出量與心臟指數,降低心動過速。
此次研究表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后的各項心功能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出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臨床上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應用標準藥物治療配合增強型體外反搏,效果顯著,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率,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