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彥
(沈陽市鐵西區(qū)中心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21)
慢性胃潰瘍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該疾病發(fā)病率較高、病程長,給患者帶來的痛苦較大,并且極易復發(f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引發(fā)胃潰瘍的原因與患者自身的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有密切的關系[1]。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干預對治療胃潰瘍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49例慢性胃潰瘍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接收的98例慢性胃潰瘍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組49例,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20~73歲,平均年齡為(43.41±8.52)歲;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為(43.39±8.62)歲。兩組患者均通過相關檢查確診為慢性胃潰瘍,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患有精神障礙和語言障礙的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按醫(yī)囑指導患者用藥,觀察組采用針對性護理,其內容為:①健康教育: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針對患者自身的情況,詳細的為其講解慢性胃潰瘍的發(fā)病原因、危險因素、治療方法以及預防措施。在醫(yī)院顯眼的地方設立宣傳欄,為患者制定健康教育手冊。教會患者自行觀察疾病,強化自我防范意識。②心理護理:慢性胃潰瘍的病程較長,治療期間患者極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采用適合的心理疏導,緩解其不良情緒的發(fā)生,主動積極的保持與患者溝通交流,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讓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提高治療的配合度。③生活指導: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針對其不良習慣進行糾正,督促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囑咐患者多餐少食,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提高自身機體免疫力,促進其康復。④用藥指導:按醫(yī)囑指導患者用藥,詳細的向患者說明藥物的服用時間、服用劑量以及注意事項,仔細觀察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告知患者按時按量服藥藥物的意義,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統(tǒng)計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颊吒鞣N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通過相關檢查顯示潰瘍面愈合,視為顯效;患者各種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通過相關檢查顯示潰瘍面積有所減小,視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且潰瘍面積沒有變化,視為無效。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中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shù)加標準差方式(±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觀察組:顯效31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92%;對照組:顯效25例,有效1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5.71%,χ2=6.248,P=0.012。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滿意37例,一般11例,不滿意1例,滿意度為97.96%;對照組:滿意30例,一般13例,不滿意6例,滿意度為87.76%,χ2=7.854,P=0.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慢性胃潰瘍是臨床上將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其是指胃黏膜肌層組織受到損傷。該類患者通常會有上腹部疼痛、噯氣、便血、食欲不振等癥狀[2]?,F(xiàn)今治療該疾病的方式較多,包括常規(guī)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飲食療法等[3]。臨床上通常采用藥物治療,這就需要結合有效的護理措施干預,提高治療的效果。針對性護理干預是一種針對患者具體病情采用適當?shù)淖o理措施的新型護理方法,其能夠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中對觀察組49例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通過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生活指導、用藥指導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緩解其不良情緒的發(fā)生,督促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強化患者治療依從性,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本研究將兩組患者應用不同護理方法的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以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具有顯著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