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嶠
(大連機車醫(yī)院軟組織外科,遼寧 大連 116022)
偏頭痛屬于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呈周期性發(fā)作,往往存在惡心、嘔吐、精神情緒改變、羞明等伴隨癥狀,病程綿長,自古以來被醫(yī)家視為疑難病癥。目前認為,顱內血管收縮、丘腦和邊緣系統(tǒng)的功能障礙可能是偏頭痛的重要病機[1]。中醫(yī)將偏頭痛稱為“頭風”、“偏頭風”等,而針灸治療對機體的血液流變學以及神經電生理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能夠通絡化瘀,有助于改善腦血液循環(huán)[2]。本研究采用普通針刺治療偏頭疼,獲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120例偏頭疼患者,均符合《頭風病證候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其他疾病伴隨的頭痛;②偏癱型偏頭痛等特殊類型的偏頭痛;③合并腦內器質性病變;④合并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障礙、貧血、高血壓、低血壓等對腦血流有影響的疾病;⑤依從性欠佳者。其中男59例,女61例;年齡22~72歲,平均年齡(43.37±7.48)歲。將其隨機分為針刺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在一般資料上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使用西比靈治療,10 mg/次,1次/天,連續(xù)治療1個月。針刺組在其基礎上聯(lián)合普通針刺治療,選穴:百會及雙側太陽、太沖、合谷、頭維等。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采用捻轉瀉法,下針得氣后,留針兩刻鐘,1次/天。10 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3 d再開始下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經顱多普勒檢查患者的雙側椎動脈顱內段(VA)與基底動脈(BA)的平均血流速度。
1.4 療效判定標準[3]:分別在治療前后對患者的中醫(yī)證候進行積分,包括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2~6分)、頭痛程度(2~6分)、頭痛持續(xù)時間(2~6分)、伴隨癥狀(1~3分),據此判斷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證候積分降低95%以上為治愈;降低30%~95%為好轉;降低不足30%為未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情況比較:治療前,針刺組VA為(56.81±5.73)cm/s、BA為(55.33±8.26)cm/s;對照組分別為(55.77±6.48)cm/s、(55.35±10.07)cm/s,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針刺組VA為(40.97±8.44)cm/s、BA為(42.76±7.22)cm/s;對照組分別為(48.68±7.27)cm/s、(49.06±5.06)cm/s,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針刺組治愈23例(38.3%),好轉34例(56.7%),未愈3例(5.0%),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好轉14例(28.3%),好轉36例(60.0%),未愈10例(16.7%),總有效率為83.3%,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
目前,對偏頭痛的具體病機尚不十分明確,主要提出了血管源學說、管神經聯(lián)合學說、神經源性炎性反應學說等。西醫(yī)治療偏頭痛的臨床不一,遠期效果差,且不良反應較多。中醫(yī)認為,偏頭痛病位在頭,多為內傷頭痛,與肝火、痰濁、血瘀、氣血虧虛有密切的關系,本病虛實夾雜[4]。研究表明,針灸可激發(fā)經氣,改善血液流變學,改善血管彈性,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環(huán),改善腦的血氧供應,同時還能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百會為督脈腧穴,腦為“元神之府”,而督脈具有醒腦開竅、調節(jié)身陰陽經脈氣血的作用。太沖為肝經原穴,自古以來被認為是疏肝解郁的要穴。合谷具有清熱祛風等作用。頭維具有活血化瘀、止痛解痙等作用。太陽穴具有清熱祛風、鎮(zhèn)靜止眩等作用。研究表明,經顱多普勒檢查偏頭痛患者的腦血流呈增快、減慢、雙側流速不對稱的特點[5]。偏頭痛發(fā)作間期,腦血流速度增快,脈動指數(shù)降低,對各種刺激呈高敏狀態(tài)。而動物實驗表明,針灸可調節(jié)血管的舒縮功能,促使異常擴張的微動脈收縮,改善微循環(huán)血流;同時還能抑制腦內一氧化氮釋放及5-羥色胺 的降解。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針刺組腦血流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針刺組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P<0.05)。證明,單純西藥治療偏頭疼的效果有限,聯(lián)合針刺治療可進一步提高臨床效果,改善偏頭痛的腦血流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