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娜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內科常見的一種以氣道受限為主要表現(xiàn)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發(fā)病率高達3%,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1]。舒適護理是一種通過從心理、生理社會等各方面有效降低患者不愉快程度,以使其達到舒適和愉快狀態(tài)的護理方法,在COPD患者的護理應用中有重要意義[2]。本文就舒適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和探討,取得滿意的結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的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來自我院,病例選取時間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齡(63.2±2.1)歲。對照組男、女分別26例、20例,平均年齡(62.6±2.4)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內容包括健康宣教、病情監(jiān)測、用藥指導等。觀察組給予舒適護理干預,具體為:
1.2.1 環(huán)境舒適護理:為患者提通風、整潔、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使病區(qū)光線柔和,溫度為20~24 ℃,濕度為50%~60%。避免病房內人員頻繁走動,減少病房內灰塵、劃分、毛坯、煙霧等高危過敏原,以防刺激患者呼吸道。定期在病房內進行空氣消毒,保持床單位整潔、平整、舒適。
1.2.2 心理舒適護理:COPD屬于慢性病,治療周期長,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產(chǎn)生焦慮、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治療依從性下降,影響治療效果。護理人員通過語言溝通、眼神交流、肢體接觸等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充分了解患者心里狀態(tài)變化,及時給予積極的心理疏導。
1.2.3 體位舒適護理: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適當抬高床頭,背后放置軟枕,協(xié)助其取舒適的體位,減輕排痰困難引起的呼吸困難;經(jīng)常為其進行拍背、翻身、變換體位,減輕肢體受壓?;颊咚翱蛇M行熱水泡腳、肢體按摩等放松護理,提高舒適度。
1.2.4 生理舒適護理: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的排痰體位,教會其正確的排痰方法,經(jīng)常幫助患者拍背,囑患者多飲水,稀釋痰液利于排出,保證呼吸道通暢。據(jù)患者病情給予氧療,每日15 h以上持續(xù)低流量給氧,氧流量為1~2 L/min,定期清潔鼻黏膜,更換鼻導管,濕化氣道,改善通氣。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的焦慮狀況以及護理滿意度。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SAS、SDS評分≥50分可判定存在焦慮、抑郁狀況。得分與焦慮、抑郁情況呈負相關[3]。護理滿意度評定:采用院內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總分100分,其中非常滿意為>80分,比較滿意為60~80分,不滿意為<60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 表示,作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當n>40,且T>5,用χ2檢驗,當n>40,但1<T<5,用校正χ2檢驗,當n<40,或者T<1,用確切率檢驗,其中n為全文例數(shù);P<0.05表明數(shù)據(jù)對比有顯著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的SAS、SDS評分:干預前兩組的SAS、SDS評分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如下:干預前觀察組的SAS、SDS評分為(72.0±3.1)分、(73.1±3.0)分;對照組的SAS、SDS評分為(72.3±3.3)分、(73.0±3.1)分。兩組間對比(t=0.449、0.157;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為(33.0±2.3)分、(32.1±2.0)分;對照組的SAS、SDS評分為(54.3±2.1)分、(52.1±2.0)分。兩組間對比(t=46.384、46.775,P<0.05)。
2.2 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如下:觀察組中非常滿意29例(63.05%),比較滿意16例(34.78%),不滿意1例(2.17%),護理滿意度為97.83%;對照組中,非常滿意20例(43.48%),比較滿意18例(39.13%),不滿意8例(17.39%),護理滿意度為82.61%。兩組間對比(χ2=4.433,P<0.05)。
COPD病程發(fā)展緩慢,患者通氣功能受損,導致活動耐受力進一步下降,嚴重者甚至引發(fā)死亡。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的革新和轉變,患者疾病治療的目的由單純的減少復發(fā)及提高生存質量逐漸向促進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恢復發(fā)展[4]。舒適護理作為一種現(xiàn)代化的整體護理模式,通過實施針對、有效、全面的護理干預措施,達到讓患者保持身心舒適最佳狀態(tài)的目的[5]。同時舒適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最大限度改善肺部通氣功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此外,在舒適護理過程中護士的業(yè)務素質不斷增強,護理服務質量明顯提高,護患關系也得到進一步改善。在張德美等的研究資料中可以看出,經(jīng)舒適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由(10.2±3.1)d明顯低于對照組(13.2±4.6)d[6]。研究可見干預后患者癥狀改善明顯,康復速度較快,同時隨著住院天數(shù)減少,患者的住院治療費用相對減少,經(jīng)濟負擔明顯減輕,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的依從性進一步提高,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中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33.0±2.3)分、(32.1±2.0)分明顯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狀況明顯緩解;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97.83%)顯著高于對照組(82.61%),表明實施舒適護理干預措施后,護理人員與COPD患者的關系更加和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促進預后。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護理中,對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和提高護理滿意度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