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遠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口腔科,遼寧 沈陽 110026)
口腔種植術是口腔科常見的治療方式,附著齦重建可直接影響修復成功率。常規(guī)手術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對組織的傷害性高[1]。因此,尋求有效的治療之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我院口腔科選擇48例需采用口腔種植手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中的應用價值。以下是具體的試驗報道。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是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口腔科接收并需采用口腔種植手術治療患者中抽取的48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影像學檢查均確診為牙列缺失、缺損的患者;②符合口腔種植手術治療適應證;③附著齦的缺失或較窄典型癥狀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不能耐受者;③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等嚴重內科疾病者;④合并精神類疾病者;⑤哺乳期、妊娠期婦女。48例患者平均分為常規(guī)組和治療組,每組24例,其中常規(guī)組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為(59.45±0.18)歲,病程2個月~2年,平均病程(1.24±0.17)年。治療組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59.14±0.33)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病程(1.21±0.22)年。應用生物統計學分析本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和年齡等顯示,P值>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術前1周采用采用超聲波潔治等方法清潔全口牙齒,并注意治療周期中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牙齒清潔,采用0.2%的氯己定溶液進行漱口。
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種牙齦縫合治療。手術時,患者行常規(guī)患牙局部消毒、麻醉,并對缺失、缺損牙齒進行清理,針對缺失部位采用合適材料進行補牙治療。于患者牙種植區(qū)域的正中位置作一個切口,切至骨膜,采用骨膜剝離器對黏膜和骨膜進行分離,上部基臺愈合,縫合牙齦。術后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并對患者飲食、口腔清潔給予指導。
治療組采用附著齦重建進行治療,手術時,患者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起效后,清理干凈患牙,于患者牙種植區(qū)域的正中偏向顎側作一手術切口,觀察患牙周圍組織、頰側角化黏膜的附著情況,避開頭骨膜組織,采用骨膜剝離器剝離黏膜瓣,注意不要破壞骨膜的原有形態(tài)。剝離骨膜上方的肌肉纖維層,并復位下角化黏膜根,愈合鄰牙的正常膜齦聯合跟部位基臺后,采用可吸收線將附著齦的底部縫合到骨膜上,并與鄰齒相互協調。
1.3 評價標準:分析患者不同治療后的臨床效果,評價標準包括顯效:附著齦寬度值增加2~3 mm,患牙和臨齒牙齦緣相互協調。有效:附著齦寬度值增加值為1~2 mm,患牙和臨齒牙齦緣比較協調。無效:附著齦寬度值增加<1 mm,患牙和臨齒牙齦緣不協調
1.4 數據分析與處理:采用生物統計學SPSS19.0軟件對本次試驗記錄到的統計數據進行處理,劑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患者不同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常規(guī)組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10例,治療有效率為58.33%;治療組顯效13例,有效10例,無效1例,治療有效率為95.83%;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
附著齦的缺失或較窄是需口腔種植術治療患者的常見問題,癥狀明顯。若不及時治療,將造成種植體上菌斑的積聚,增加種植體周圍黏膜發(fā)生炎癥的機會,嚴重的情況下,導致種植體頸部的牙槽骨吸收以及附著能力的喪失,影響種植體的使用壽命,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穩(wěn)定患者牙齦跟緣,確保口腔種植術的成功,滿足患者對面部美觀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3]。
常規(guī)種牙齦縫合治療術是臨床治療附著齦缺失或較窄的常用手段[4],但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該手術類型需要再次創(chuàng)建第二手術區(qū),創(chuàng)傷性較大,耗時長、出血量大,對牙齦組織造成的傷害性大,易破壞口腔原有結構[5],影響手術效果。近年來,附著齦重建技術在治療附著齦的缺失或較窄方面得到了一些應用。相比常規(guī)種牙齦縫合治療術而言,操作簡單,不需要創(chuàng)建第二手術區(qū),損傷小,減少了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和手術風險度,且預防了遠期手術并發(fā)癥的產生,也滿足了患者對于美觀的要求。本研究顯示,采用附著齦重建技術治療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達95.83%,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