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曦,范傳園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1700)
2018年8月,在中國遼寧省沈陽市發(fā)生了中國的首次非洲豬瘟疫情[1],此后,非洲豬瘟在中國蔓延,不到半年時間全國多地均發(fā)布有非洲豬瘟疫情發(fā)生。當前的形式是非洲豬瘟無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養(yǎng)豬人恐慌,相關人迷茫,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如何控制非洲豬瘟疫情成為了當前的熱點。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簡稱: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簡稱:ASFV)感染家豬和各種野豬(如非洲野豬、歐洲野豬等)引起的一種急性、出血性、烈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其特征是發(fā)病過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達100%,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達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部分咳嗽,眼、鼻有漿液性或粘液性膿性分泌物,皮膚發(fā)紺,淋巴結、腎、胃腸粘膜明顯出血等。
ASF 發(fā)源于非洲,之后逐漸傳向其他地區(qū)。1914年非洲豬瘟首先在東非的坦桑尼亞共和國被發(fā)現(xiàn)[2],1921年洲豬瘟疫情在東非肯尼亞被首次公開報道;1957年傳入到西歐葡萄牙,1971年傳入南美洲古巴及中美洲地區(qū),隨后一段時期內,疫情較為穩(wěn)定,2007年傳入東歐格魯吉亞和高加索地區(qū),2017年俄羅斯遠東地區(qū)伊爾庫茨克州發(fā)生非洲豬瘟疫情,2018年8月傳入中國并迅速在全國蔓延。
ASFV 是非洲豬瘟科非洲豬瘟病毒屬的重要成員,有些特性類似虹彩病毒科和痘病毒科,病毒粒子呈20 面體對稱,有囊膜;ASFV 是迄今唯一的蟲媒DNA 病毒,獨特的宿主和生態(tài)循環(huán)(野豬- 蜱蟲- 家豬),擁有龐大而復雜的基因組((170~194kb)[3]。在豬體內,ASFV 可在幾種類型的細胞漿中,尤其是網狀內皮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中復制;ASFV 可在鈍緣蜱中增殖,并使其成為主要的傳播媒介。ASFV 在低溫暗室內存的血液中可生存六年,室溫中可活數(shù)周,加熱被病毒感染的血液55℃30 分鐘或60℃10 分鐘,病毒將被破壞,許多脂溶劑和消毒劑可以將其破壞。
ASF 的易感動物是家豬、野豬,可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兩種方式傳播。直接接觸包括易感豬和被感染豬之間的接觸、飼喂帶毒或受污染的豬產品等; 間接傳播主要是通過媒介傳播,包括蜱類和蚊子的叮咬。除此之外,野生動物及人的活動、醫(yī)療器具、生豬運輸車輛、病豬的精液和其他ASFV 的污染物都可傳播此病[4]。
由于在世界范圍內沒有可以有效預防非洲豬瘟的疫苗,近百年來,僅有13 個國家根除疫情,根除時間多為5年至36年。高溫、消毒劑可以有效殺滅病毒,所以做好養(yǎng)殖場生物安全防護是防控非洲豬瘟的關鍵。
一是嚴格控制人員、車輛和易感動物進入養(yǎng)殖場;進出養(yǎng)殖場及其生產區(qū)的人員、車輛、物品要嚴格落實消毒等措施。
二是盡可能封閉飼養(yǎng)生豬,采取隔離防護措施,盡量避免與野豬、鈍緣軟蜱接觸。
三是嚴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飼喂生豬。
中國中醫(yī)藥理論有著數(shù)千年的豐富經驗與實踐,筆者嘗試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結合中醫(yī)藥的悠久應用實踐經驗,談談對非洲豬瘟的認識。
非洲豬瘟是一種通過接觸傳播引起的傳染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高熱并附帶一系列生理機能衰退,與中醫(yī)認為的“溫病”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按照中醫(yī)理論認為其屬于“溫病”范疇。
中醫(yī)藥歷史文獻中所說的溫病是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以發(fā)熱為主癥,易化燥傷陰為特點的急性外感熱病,又稱溫熱病。首次提出溫病概念的是《黃帝內經》,認為溫病發(fā)生是冬時精氣不顧,傷于寒邪,至春而發(fā);《難經》 的“傷寒有五”明確地把溫病和濕溫、熱病、中風、傷寒等病并列,同歸于“冬傷于寒”;張仲景的《傷寒論》認為:溫病屬于傷寒,“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曰溫病”;宋代郭雍說:“或有冬不傷寒,至春自傷風寒而病者,第可名曰溫病也”。明末清初吳有性《瘟疫論》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溫病不同于傷寒的一些獨特見解,將瘟疫與其他熱性病區(qū)別開來;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的《溫熱論》和《臨證指南醫(y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等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對溫病進行了更為明確的闡述。
溫病學說是中醫(yī)學中重要的部分,研究的對象是溫熱病。《黃帝內經》是最早記載溫熱病的著作,有病因、病機、發(fā)病到對臨床表現(xiàn)的描述,說明當時對溫熱病已有初步認識; 到金元時期,河間學派創(chuàng)始人劉完素提出“火熱論”,論述對熱病的辨證治療,初步奠定了溫病學說的基礎[5];清初,吳又可著成《溫疫論》,溫病學說才迎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吳又可、戴天章、葉天士為溫病學說奠基;清中,吳鞠通、王孟英踵武前賢,使溫病研究漸臻完善; 清末,眾說紛起,溫病學研究漸趨多元[6];新中國成立后,溫病學的理論和經驗廣泛運用臨床,并取得顯著療效,中醫(yī)溫病學理論逐步走向規(guī)范。
溫病的病因是溫邪,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溫熱性質的一類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風熱病邪、暑熱病邪、濕熱病邪、燥熱病邪以及“伏寒化溫”的溫熱病邪、溫毒病邪、癘氣等[7]。中醫(yī)對溫病病因的認識經歷了歷代醫(yī)家經驗總結-理論研究- 臨床應用- 實驗研究- 復歸臨床應用的歷程。
2.2.1 “六淫”病因說
“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的合稱,是自然界氣候反常(六氣太過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或氣候正常,并影響到機體的調節(jié)適應機能及病原體的孽生傳播而成為致病的邪氣[8]。金元以前,論述溫病者大多以《黃帝內經》、《傷寒論》為據,“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的“伏氣溫病”;宋朝郭雍已認識到溫病既有冬寒伏而后發(fā),亦有感受春季時令之邪而發(fā);直至明代汪石山首創(chuàng)“新感溫病”說,均以“六淫”作為溫病的發(fā)病根源。
2.2.2 “癘氣”病因說
癘氣,在中醫(yī)藥文獻中又稱疫癘之氣、毒氣、異氣、戾氣或“乖戾之氣”等,指一類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病邪?!端貑枴ちo大論》:“厲大至,民善暴死”,葛洪《肘后備急方》:“歲中有厲氣兼挾鬼毒相注,名曰溫病”,認為溫病的病因是一種特殊的致病因素,不同于其它病因,這種特殊的物質癘氣,致病傳染性強;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認識到:溫病是“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不同于一般病因的致病因素;明清吳又可著《溫疫論》,首創(chuàng)“癘氣”學說,脫卻“六淫”致病因素,說“溫疫…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是感觸癘氣而引起,邪從口鼻而入,伏匿膜厚,迨其潰發(fā)則有九種傳變,具有“無問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的傳染性。
清朝的溫病學派四大家“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是溫病學的集大成者,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使溫病學趨于成熟,溫病學在理論證治上形成完整體系,對于溫病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類和辨證論治。
中醫(yī)藥溫病學辨證體系包含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等辨證理論,其中,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最為獨特。
2.3.1 衛(wèi)氣營血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是葉天士在《黃帝內經》及歷代醫(yī)家有關營衛(wèi)氣血生理與病理等方面論述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在臨床上對溫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觀察和總結,把衛(wèi)氣營血的概念用于對溫病病機的演變規(guī)律、病程發(fā)展階段性的分析,以溫邪傷害衛(wèi)、氣、營、血的病理表現(xiàn),來辨認溫病之淺深層次、證情輕重及其相互傳變之一般規(guī)律,從而形成了衛(wèi)氣營血辨證理論,以之指導溫病的辨證論治。葉天士提出了“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溫病基本療法。
2.3.2 三焦辨證
三焦辨證是吳鞠通在《黃帝內經》三焦學說的基礎上,參考了歷代醫(yī)家運用三焦理論進行熱性病辨證的論述,并結合其診治熱性病的經驗而總結出來的一種辨證理論,主要是用三焦( 包括上焦肺與心、中焦胃與脾、下焦肝與腎)以闡述溫邪在病變過程中由上及下,由淺入深所引起各種病證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并用以說明病邪所犯臟腑的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特點,作為指導溫病臨床辨證論治的依據,三焦辨證實際上是臟腑辨證在溫病學上的運用。吳氏提出溫病“始上焦,終下焦”、“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的病理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的溫病基本治則。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在溫病的辨證意義上是一致的,均用以分析溫病病理變化,辨別病變部位,掌握病勢輕重,認識病情傳變,歸納證候類型等,二者縱橫交錯,相輔而行,相得益彰,從而為確定治療原則提供依據,形成了較完整的溫病辨證論治體系。
2.4.1 中醫(yī)藥理論的“治未病”
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對于疾病的防治基本原則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標本兼治,其中未病先防是最為理想的積極措施。中醫(yī)講邪氣是導致疾病發(fā)生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fā)生的內在根據,外邪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正氣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機體抗病能力,《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通過采用各種方法增強體質,使氣血陰陽充盛和協(xié)調,培養(yǎng)正氣,提高抗病力?!吨T病源候論》說:“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預服藥及為方法以防之”。可以適宜服用補益類中藥黃芪、刺五加、黨參等和清熱解毒類中藥板藍根、金銀花等用以預防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
2.4.2 中醫(yī)藥溫病理論對非洲豬瘟病因的認識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所致,病因為一種外感病原微生物,各種類型和生長階段的豬(懷孕、待產、產后母豬、仔豬、保育豬、育肥豬等)均易感染。從中醫(yī)藥理論出發(fā),可廣義認為其病原是侵入機體的“六淫”邪氣;其與中醫(yī)藥溫病學中的“癘氣(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病邪)”病因完全一致,正如《溫疫論》所說“無問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
2.4.3 中醫(yī)藥溫病理論對非洲豬瘟辨證的認識
非洲豬瘟的臨床典型癥狀可總結為發(fā)熱(高熱)、精神沉郁、食欲廢絕、脈搏動快、咳嗽、呼吸困難、嘔吐、斑疹出血等。按照中醫(yī)藥溫病理論,發(fā)病的整個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病邪侵犯肌表,衛(wèi)氣功能失常,病淺而輕,病位在于皮毛,為溫病初期階段。初起癥狀表現(xiàn)為憎寒而后發(fā)熱,豬只則見打顫、扎堆、乍毛、發(fā)熱等癥。這是由于疫毒侵犯體表或由口鼻自上而下,疫毒伏于膜原,邪正相爭于半表半里,故初起憎寒而后發(fā)熱,這也符合“凡病溫者,始于上焦”的說法。
第二階段:邪氣入里,由衛(wèi)入氣,侵犯臟腑,病情較重,病位主要在于心、肺等,為溫病的極期階段。邪熱雍肺,肺失宣降,穢濁蘊積于內,氣機壅滯,豬只則見精神沉郁、高熱、身灼熱變紅、咳喘氣粗、泄瀉等癥。
第三階段:邪氣內陷,傳變內營,病情深重,病位主要在于心、脾、胃等,為溫病的深重階段。營行脈中,內通于心,營陰受損,心神被擾,豬癥狀為身熱夜甚、皮膚赤紅、斑疹隱現(xiàn)、神昏肢厥、舌鮮降等癥;里熱熾盛,充斥于外,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豬癥狀為壯熱、厭食、痞悶、肢體困重、泛惡嘔吐等。
第四階段:邪熱入血,溫病傳入下焦,病情最為深重,病位主要在于肝、腎等,為溫病發(fā)展的最后階段。心主血而肝藏血,血熱妄行,耗血、動血;邪熱久留,化熱入里,傷肝腎陰液。故豬的臨床癥狀為熱而不憎寒、皮膚干癟、斑疹透露色紫黑、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且血流不止、神倦、舌絳、脈虛,后續(xù)則見體溫下降、脈細數(shù)欲絕而亡等,死亡率高。
2.4.4 中醫(yī)藥溫病理論對非洲豬瘟防控的認識
《難經》說:“氣者,人之根本也”;《醫(yī)旨緒余﹒宗氣營氣衛(wèi)氣》說:“衛(wèi)氣者,為言護衛(wèi)周身,溫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靈樞﹒口問》說:“邪之所在,皆為不足”;《瘟疫論》說:“正氣受傷,邪氣始張”;《證治準繩﹒瘍醫(yī)》說:“氣運則血行…氣若則血死”。上述中醫(yī)藥理論強調氣不僅是構成機體的最基本物質,而且突出了氣的營養(yǎng)和防御功能。在溫病的第一階段,病邪在于表,易于驅除,應以補氣、清熱解毒類中藥服之,以補足正氣,防止病邪繼續(xù)侵入,同時驅除病邪。此階段亦是溫病防治的最為重要階段。
溫病的后續(xù)三個階段主要是溫病發(fā)展深入階段,病情惡化多變,此時,病邪深入肺、心、脾、胃、肝、腎等臟腑,臟腑之間是密切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存在著協(xié)同關系和依存關系。在溫病深入機體臟腑階段,應靈活變通,注重整體觀念和輕重緩急。此階段主要是以攻邪為主,達到“邪去則正安”,可以適當選用清熱解毒、涼血消斑、補益類等中藥,實現(xiàn)標本兼顧的效果。
2.4.5 臨床防控“治未病”中藥產品推介
參芪粉—由黃芪和黨參組方制成。方中黃芪、黨參健脾益肺,補氣益氣,升陽舉陷,以滋生氣血生化之源、穩(wěn)固先天之本而扶正祛邪。用于提升動物機體免疫功能,增強防病、抗病能力,以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功。
雙黃連可溶性粉—由金銀花、黃芩、連翹組方制成。方中金銀花甘寒,芳香疏散,善清肺經熱邪,為君藥;黃芩苦寒,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實熱,連翹苦微寒,長與散上焦風熱,并有清熱解毒之功,為臣藥。三藥合用,共奏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之功。適用于辨證屬溫病范疇的溫疫、溫毒者。“凡溫病者,始于上焦”,溫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陰,故邪熱雍肺,肺失宣降,而雙黃連可溶性粉善清上焦邪熱,清熱解毒。
金葉清瘟散—由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等16 味組方制成;方中金銀花芳香疏散,善解肺經熱邪,又可清解心胃之熱毒,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共為君藥;板藍根、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赤芍清熱解毒、涼血;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散瘀,為臣藥; 天花粉、浙貝母清熱生津,柴胡透達少陽之邪,疏散氣機壅滯,鵝不食草、白芷、防風疏散風邪、通竅,為左藥;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瘟敗毒,涼血消斑之功。用于動物溫熱病的防治,特別是溫熱病后期階段瘟毒入血的高熱神昏、血熱妄行、出血透斑等。
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是人們長期同疾病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關于傳染性疾病的治療歷史悠久,從公元前674年我國最早記載霍亂病流行至鴉片戰(zhàn)爭,我國共發(fā)生大的傳染病流行500多次,中醫(yī)藥在與傳染病的斗爭中發(fā)展、提高,形成了自己的體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9];1953年石家莊、1956年北京爆發(fā)的流行乙腦,1988年上海因毛蚶大面積爆發(fā)流行性甲肝,都是經中醫(yī)藥治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03年中醫(yī)防治SARS 的特殊作用及深遠影響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專家認同。2003年10月,由世界衛(wèi)生組織與中國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聯(lián)合舉辦的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SARS 國際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中西醫(yī)科研與臨床人員運用中醫(yī)藥搶救了大量SARS 患者的生命,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前瞻性臨床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在預防和恢復期治療方面,迄今西醫(yī)尚無針對性治療方法,中醫(yī)則有其獨到之處;中西醫(yī)結合治療SARS 是安全的,潛在效益很大。”“祛邪”是治病常法,葉天士的“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結,勢必孤矣”,可以看作是中醫(yī)治療傳染病的思想,以祛邪為主,但也重視“正可以勝邪”。
按照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可認為非洲豬瘟病毒是中醫(yī)病因中的“癘氣”。癘氣為害頗似火熱之邪致病,具有一派熱盛之象,其毒熱較火熱為甚,而且常夾有濕毒等穢濁之氣,防控“治未病”宜采取清熱解毒、補中益氣、芳香化濕等法來實現(xiàn)[10]。目前,在現(xiàn)代醫(yī)學無確切療效辦法的前提下,嘗試采用傳統(tǒng)中醫(yī)藥防控策略應該是可供考慮的選項之一。雖然非洲豬瘟已在中國流行,但中醫(yī)藥博大精深,有著豐富的關于傳染病治療經驗的積累,相信經過廣大中醫(yī)藥專家及中西獸醫(yī)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定能推動非洲豬瘟的防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