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輝
(沈陽市蘇家屯區(qū)婦嬰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現(xiàn)代社會,由于人們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高血壓的發(fā)生率也逐年增加嚴重危害著國人的身體健康,是我國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1]。但具體病因還不明確,不同個體間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各不相同,且高血壓病程長,進展緩慢,需要臨床大夫綜合分析,對癥處理[2]。臨床上現(xiàn)經(jīng)常采用口服纈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現(xiàn)研究它們的療效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進入我院治療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80例,其中40例患者采用口服纈沙坦來控制血壓,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4~75歲,平均(55.13±5.43)歲。采用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藥物治療40例,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46~77歲,平均(55.15±4.3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繼發(fā)性高血壓,肝腎功能損害者,心智不正常等。謹遵醫(yī)囑,控制飲食與行為習慣,停止服用其他類型降壓藥,服用指定藥物。
1.2.1 實驗組:口服纈沙坦散片,初始劑量為80 mg/d,1次1片,早晚兩頭測量血壓1次,若效果不明顯者可安醫(yī)囑增加劑量[3],服用2個月。
1.2.2 對照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含片,初始劑量為5 mg/d,方法同上。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的血壓指標,包括收縮壓和舒張壓。治療的有效率,治療有效率=(顯效+完全顯效)/總例數(shù)×100%[3],完全顯效:血壓恢復正常,顯效:血壓可能為恢復正常,但收縮壓下降20 mm Hg或舒張壓下降10 mm Hg。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包括:心率增快,面部潮紅,頭痛,下肢水腫。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定性數(shù)據(jù)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設置為α<0.05,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壓指標比較:治療前,實驗組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為(162.15±10.12)mm Hg、(100.56±5.12)mm Hg,對照組分別為(163.12±9.56)mm Hg、(98.56±4.96)mm Hg;治療后實驗組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為(130.12±3.76)mm Hg、(85.46±2.19)mm Hg,對照組(128.56±2.83)、(86.74±2.84)mm Hg,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實驗組中顯效患者16例、完全顯效患者15例、無效患者9例,即實驗組顯效率為77.5%。對照組中顯效患者15例、完全顯效患者14例、無效患者11例,即對照組顯效率為72.5%。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實驗組心率增快患者2例、面部潮紅患者3例、頭痛患者1例、下肢水腫患者0例,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00%。對照組心率增快患者4例、面部潮紅患者5例、頭痛患者3例、下肢水腫患者3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7.5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實驗組,差異明顯(P<0.05)。
目前原發(fā)性高血壓尚無法根治,臨床上大多采用降壓治療來控制病情,目的是為了減少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率和病死率[4]。
苯磺酸氨氯地平屬于鈣通道阻滯藥,抑制了鈣離子的跨膜轉運,使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下降,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縮反應,舒張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血壓。且療效個體差異小,對血脂、血糖等無明顯影響[5],服藥依從性好,對老年人高血壓有良效,服用過高的含鈉食物也不會影響降壓效果,長期服用還能抗動脈粥樣硬化,但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經(jīng)興奮,引起迷走神經(jīng)癥狀[5]。纈沙坦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通過阻滯ATⅡ受體亞型AT[6]1,更充分的阻止ATⅡ的血管收縮、水潴留和重構作用。降壓作用持久,一般在6~8周達到最大效果,持久而平穩(wěn),優(yōu)點不引起刺激性干咳,持續(xù)治療依從性高。對于高鉀血癥,妊娠婦女和雙側腎動脈狹窄者禁用[7]。
總之,纈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對于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療效差不多,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纈沙坦比苯磺酸氨氯地平要低,建議根據(jù)患者病情使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