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燕
在我班級里,有一位特殊需要學生——婷婷。她中度智力殘疾,在我班隨班就讀。剛接觸她時,由于智力水平較低,她比較自卑,不太與同學交流。在學習方面,她的觀察能力、語言能力比較差,口齒不清楚,表達不流利,缺少基本的邏輯性。此外,她的理解能力也有限,聽不懂復雜的語句,不能進行基本的閱讀學習。
雖然這是個特殊的孩子,但她也是班級的一員,不應遭受歧視。作為教師的我,有責任為她提供適宜的教育,不能讓她的隨班就讀變成“隨班就座”。因此,我覺得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除了讓該生也能習得一點基本知識外,還要培養(yǎng)她自信,樂于學習,挖掘潛能等,為她未來奠基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融合教育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培養(yǎng)自信
特殊需要學生在普通班隨班就讀,最怕的就是受到歧視,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我不僅用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還注意為她創(chuàng)設最有利于培養(yǎng)她樂于學習的物理環(huán)境、人際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真正讓她和普通同學“融合”,和諧共生。
1.良好的物理環(huán)境。不論是普通學生還是特殊需要學生,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這樣才能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2.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為了縮小特殊需要學生在學校、社會適應等方面與普通學生的差距,我采用了“伙伴助學”的方式,為其創(chuàng)設了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锇橹鷮W,顧名思義,就是由熱心的伙伴來給她提供學習與生活上的幫助。一方面,伙伴與特殊需要學生的年齡相當,心理基本處于同一發(fā)展階段,比起教師、家長而言更容易相互溝通、相互接納;另一方面,便于建立起互相協作的伙伴關系,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提高班中普通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為婷婷選配了一個四人愛心小組,她們個個品學兼優(yōu)、熱情、有愛心、有耐心。課堂上為了便于助學,輪流將這四位學生座位安排在她的前后或左右。小伙伴們在學習上給予了婷婷許多幫助,包括課前幫助她預習新內容,把道德與法治課上要學的內容指導她看懂圖片,和小伙伴說說圖片上都畫了什么,書上的文字都有些什么。小伙伴還領著她一起讀,課堂上與她一起討論、交流等。在生活中也加以協助,包括帶領她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經常和她聊天、談心等。漸漸的,婷婷在與小伙伴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同學的友愛,增加了接觸社會的機會,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發(fā)現她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上課時注意力能夠集中一定時間,能基本聽懂老師和同學的簡短對話,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也能夠說一說圖片上看到的東西,有的時候還能參與回答問題,說說自己的生活。
二、量身定制,樂于學習
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著特殊需要學生的學習心理。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我一方面為其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另一方面在制訂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方案時下功夫。也就是說在備課、上課時既要考慮班級的集體教學,也要兼顧特殊需要學生的不同特質,為其量身定制不同的學習計劃,采取集體教學為主、個別教學為輔的教學形式,合理安排教學過程。針對婷婷這樣智力殘疾并不是特別嚴重的情況,我和學校的特教老師、孩子家長進行了一些溝通,制定了相關的個別教育計劃。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每課的目標制定、重難點的確立、過程的預設中都特別地關注她。例如《最美是家鄉(xiāng)》一課,我給婷婷設計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知道自己的家鄉(xiāng)是哪里,大概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與變化,激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她預設了至少?6?次機會,包括讀一遍課題,說說自己住在哪里,引導告訴她江陰就是她的家鄉(xiāng)。在小組討論時同桌對她稍做指導,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她上黑板認地圖,交流一些在家鄉(xiāng)看到的美景。這些要求是教學的基礎,對于特殊需要學生來說,參與課堂,能和其他同學一樣舉手發(fā)言,得到鼓勵,既為其樹立了自信,老師和同學的表揚更是激發(fā)了她的學習興趣。學完本課后,我給她布置的作業(yè)是:回家把課堂上看到的家鄉(xiāng)美景告訴爸爸媽媽。這樣的作業(yè)能讓她的父母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見證孩子的成長。
三、拓展渠道,挖掘潛能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健康成長。融合教育要凸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就要在教學中不僅消除特殊需要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得他們能夠在集體生活中體驗生活、增強自信、健全人格,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還要把他們的潛能挖掘出來,才能為其人生鋪墊。基于此,我經常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為特殊需要學生創(chuàng)設展示的舞臺。例如《讓社區(qū)更美好》一課,在說到同學們一天都產生了些什么垃圾,引導婷婷從衣食住行各方面說說有哪些垃圾,既鍛煉了她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激發(fā)了她對生活的熱愛;在給垃圾分類過程中,婷婷和小組成員共同努力,體驗到了合作帶來的快樂,在此過程中小組中的其他成員也發(fā)現了婷婷身上的閃光點——耐心、不急躁,遇到困難堅持到底,不輕言放棄;小組合作讓垃圾變廢為寶,讓大家驚喜地發(fā)現了婷婷的畫畫特長,紛紛對她豎起了大拇指;作品展示時,婷婷在大家的鼓勵下,精心準備,大膽走上講臺,具體清楚地展示了小組作品,贏來了一片熱烈的掌聲……通過這些小活動,婷婷的潛能逐漸被挖掘出來,越來越多的同學愿意接近她,與她和睦相處。她也越來越喜愛這個班級集體,時時為這個集體增光添彩。
隨著融合教育的發(fā)展,特殊需要兒童進入普通班級學習與生活已經成為全球共同的趨勢,每一位普通教師都無法避免會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遇到特殊需要學生。這項特殊的教育工作是良心工作,更是愛心工程,所以我們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把他們的潛能挖掘出來,他們的人生同樣能綻放出光彩。
【作者單位:江陰市北漍中心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