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東
2011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文主要談“如何引導學生自行探究”這一課堂教學主題,并在這一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
目前科學課的教學改革在我校已多年了。運用新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來重新審視和反思自己在科學課中進行的探究式教學,發(fā)現對科學課探究式的學習仍缺乏清晰完整的認識,因而產生了一些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是科學開展探究式教學所急需。
一、機械理解科學探究,產生時間不夠用問題
我們在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往往表現出很強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個環(huán)節(jié)。原本教學設計時用一節(jié)課,可在實際教學時要用兩節(jié)課或用三節(jié)課的時間才能解決。如筆者在講《定滑輪和動滑輪》這一課時就出現了此問題。使課堂教學中期轟轟烈烈,后期草草收場。
探究式學習確實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由于課堂時空的有限性,如果把探究式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充分地展開,面面俱到,那么就會造成學生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現象,到最后他們也就什么都沒有得到。例如校級公開課我校一老師講《簡單電路》這一課時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上課開始時老師出示了一個連接好的簡單電路,讓學生到講臺前操作,讓小燈泡發(fā)光,可是小燈泡不亮,為什么呢?讓學生進行猜想。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就是要把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原有的認識展示出來。這個環(huán)節(jié),老師花費的時間較多。而后老師又給學生準備了有結構的材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對小燈泡不亮的原因進行探究。綜觀這節(jié)課:學生課上活動得很充分,他們是真正地被卷入了學習活動當中,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探究式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清楚,在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并沒有面面俱到,只是突出了猜想環(huán)節(jié)與自主探究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有比較充分的經歷體驗。課下的時候我隨便問了兩個學生,我說:“如果一個手電筒的小電珠不亮了,你應該怎么辦?一個簡單的電路包括哪幾部分?”兩個問題學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滿意。如果探究式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經歷,面面俱到,由于教學時間的有限性這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在一節(jié)課當中,或者在一個單元當中,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對某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重點訓練是可行的。
二、一味重視活動設計,產生“活動有余而思維不足”問題
例如,有一位老師在講《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給學生準備了比較充分的有結構的材料。然后,就讓學生自己去自主實驗、驗證猜想的正確與否。課堂上,我看見有幾個組的同學開始時有點發(fā)愣,過一會兒,他們也忙著做實驗。我問:“你們實驗主要研究什么問題呀?”學生們表現出一臉的茫然。他們不清楚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澳敲茨銈?yōu)槭裁匆鸭垐F放入杯子的底部呀?”學生說:“看到別的組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倍鵀槭裁匆@樣做他們不知道。還有就是在學生驗證猜想以后,進行資料的整理時,老師很著急。只要有個別學生回答出了老師所期待的答案后,老師就匆忙地結束,不管別的同學有沒有同意,不注意其他同學的思維展開。究其原因:老師把過多的精力放到活動的設計和安排上,并沒有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思維問題,或者說給學生動腦思維的時間比較少。期末復習考試的時候,我問學生一些問題,發(fā)現學生的回答就像他們沒有學這一課一樣,什么原因呢?肯定是在上課時學生的思維沒有真正地參與進去,雖然表面看他們也很活躍,但是課上學的東西并沒有與他們原有的認識產生聯(lián)系,沒有“生根開花”。當時他們可能會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后又忘記了。認識還是原有的認識。遺憾,這就是教育的失敗。
三、學生不會互相傾聽的問題
科學課的探究式教學當中常常讓學生分組探究學習,而小組討論交流時,聲音很大,亂哄哄的,各組匯報交流時又不注意互相傾聽,只顧自己搶著說,這種合作交流的效果一定不是很好。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
第一,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老師是課堂上的絕對權威,是對學生的評判者。在學生的傳統(tǒng)意識中,認為回答問題只需要面對老師,不需要面對其他同學。因此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他們的眼睛會全神貫注地盯著老師,而其他同學也只注重聆聽老師在評判對與錯,并不在意他人發(fā)言的內容。
第二,學生本身的好勝心。有的學生總怕別人比自己先把答案告訴老師。
第三,認為威信較低的同學的發(fā)言沒什么可學之處。如果是班里威信度比較差學生,那么在這個學生發(fā)言時其他的學生根本不注意聽。
第四,對他人的發(fā)言內容不感興趣。
可能原因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探討。從教師自身來找原因,就是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老師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互相傾聽的習慣上做得比較少,重視程度不高。科學課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要合作交流。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交流的前提是傾聽,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之間的互相傾聽?;ハ鄡A聽,具有上述一系列價值,因此,老師要對學生之間的互相傾聽引起足夠的重視。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要在適當時候引起學生的爭論,要在老師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使學生意識到在聽老師講、聽學生講的同時他們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要對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做出評判。這涉及一個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問題。
總之,開展科學的探究教學活動受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決不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我們在積極實踐標準提出的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理念的同時,還要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