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維熙
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區(qū)閑居??创巴馓旄咴频G葉開始變黃,便走出鄉(xiāng)院,信步朝村外走去,秋山的蒼綠和空中的鳥鳴,讓人流連忘返。一位出租車司機看見我說:“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圍的風景?不遠處有黑龍?zhí)?、云霧山,還有……”
我說:“就這么辦吧,哪兒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兒去?!?/p>
車子大約開了一個時辰,在一個名叫“桃園仙谷”的地方停了下來。他告訴我說,進山后舍棄大路,走小路,保證會有發(fā)現(xiàn)。
進山后,一開始我覺得有點受騙上當?shù)母杏X。盡管這兒已是大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過江之鯽。景區(qū)示意牌上寫明,前面山腰有個大瀑布,游客們自然趨之若鶩。我則像只離了群的孤雁,沿山間小路緩緩而行。畢竟期望尋找山間的野趣呀。
環(huán)山小路非常難走,既沒有石階鋪路,也沒有示意路標,這正是我要探秘的地方。走了一段崎嶇山路之后,我發(fā)現(xiàn),在路旁林木的枝條上,一縷白布條在秋風中飄搖。我猜測,這是進山人怕歸來時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標。這個發(fā)現(xiàn)使我非常得意,原來,我并不是第一個來這里尋野趣的“情癡”,早已經(jīng)有先于我者叩訪此地了。
果不其然,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發(fā)現(xiàn)了幾束開在山坡上的野花。繼而,又看到了萬綠叢中的紅艷,那是楓葉在深秋綻露出它的身姿。更令人心曠神怡的,我聽到了潺潺流水之聲。循聲而去,一條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的腳邊。
遠眺近望,大山空無一人,只有這條輕聲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綠林中間的陽光與我相伴了。靜坐溪水邊,想看看水中的魚兒游弋之樂,可是“水至清則無魚”,亮晶晶的清波中,卻有五光十色的花石子,橫七豎八地躺在小溪流中。我伸手撿出一塊琥珀色的石子,對著太陽看了看,里邊紅色的紋絡像是血絲。我愛不釋手地看來看去,最后裝進衣兜,留作進山尋野的紀念。然后,沿著溪邊崎嶇小路,繼續(xù)向山的腹地進發(fā)。這時才發(fā)現(xiàn),剛才看見的紅色,不僅僅是楓葉之紅,還有一片片的山楂樹,早熟的紅果己然墜落山坡,竟然沒有人來采摘。一陣秋風刮過,有的樹葉離開了母體,落到溪流之中,順水漂泊而下。一葉知秋,這真是秋天山野物寫生。
靜——在久久的萬籟無聲之后,一陣悠長的聲音來自天堂。抬頭遙望,最初無所發(fā)現(xiàn),但片刻之后,終于看見那是一隊大雁匆匆南歸。久違了,天空的美神,在喧囂的城市,無法找到你的身影,在這寂靜無聲的大山深處,你帶給游人的是天籟聲聲。時光似乎倒流過去半個多世紀,情不自禁地記起了兒時,每逢雁鳴長空,我和小伙伴們仰望雁陣時,呼喊出的童真:
南來的雁,
北來的雁
在我籃里下窩蛋……
此刻,我雖然沒了兒時的夢幻,但在大山深處看長空雁過,仍然激起自己對大自然的一往情深。目送著大雁們的身影,一直消失在長天之角,眼里只剩下天空扎眼的瓦藍。閉上眼睛,并順勢靠在一塊青石板上,從兜里掏出帶來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進嘴里,將其濃香的漿液咽下喉頭。一口好酒讓我爽透心扉。
遙想當年的陶淵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頭上的帽翅,過濾其自釀的白酒,以求其純。時間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時代的文人,雖然無法演繹陶翁的恬淡,只想擺脫開城市生活的喧囂,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獨飲之樂,也算得上是難得的樂事了。
出山時,秋陽高懸。司機問我:“您老玩得開心嗎?”我立向他表示了謝意,這真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逍遙游呢……
(選自《河北日報》2019年5月17日,有改動)
賞析
文章標題“秋山尋野”,這“野”指的是非人工栽培或馴化的純自然的事物,作者尋找人跡罕至的山野,實際上是要尋找那脫離喧囂世俗的自由與快樂。在行文過程中,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將“我”與眾游客形成對比,突出“我”與眾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為下文對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的贊美,表現(xiàn)文章的主旨作鋪墊。文中引用了童謠和陶淵明“巷巾濾酒”的材料,童謠表現(xiàn)出兒童的純真,陶淵明的“巷巾濾酒”表現(xiàn)其為人的純樸、真實。以此來突出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及對純真、自由生活的熱愛。作者還注意選用恰當?shù)母挥诒憩F(xiàn)力的詞語來表情達意,比如“在久久的萬籟無聲之后,一陣悠長的聲音來自天堂。抬頭遙望,最初無所發(fā)現(xiàn),但片刻之后,終于看見那是一隊大雁匆匆南歸”一句,運用“久久”與“匆匆”兩個疊詞,描述生動、口語化,表現(xiàn)出作者對山間空曠、幽靜與山間自然純正事物的喜愛。再如“閉上眼睛,并順勢靠在一塊青石板上,從兜里掏出帶來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進嘴里,將其濃香的漿液咽下喉頭”一句,以“閉”“靠”“掏”“倒”“咽”等動詞,表現(xiàn)出作者身處山境的自由與隨意,以及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