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春
(甘肅省靖遠縣畜牧獸醫(yī)局,730699)
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見的一種產科疾病,若不及時治療或處理,滯留在子宮內的胎衣發(fā)生腐敗分解,引起奶牛的慢性或者急性子宮內膜炎,或繼發(fā)卵巢或其它器官的疾病,輕者影響奶牛產奶量下降和產后的不孕,重者當腐敗物或細菌感染產生的毒素經子宮吸收后可引發(fā)奶牛全身性敗血癥而導致死亡。
1.1 病例1:2018年4月15日,靖遠縣一養(yǎng)殖戶家中牛產后胎衣不下,在治療的過程中經畜主介紹此牛在懷孕期間飼喂飼料單一,在管理上平時缺乏運動,產后第二天下午胎衣不能自行脫落,在用藥治療無效的時候進行了手術剝離。由于天氣炎熱,胎衣發(fā)生了腐敗并伴有惡臭的氣味,此時牛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停止采食等不良反應。手術剝離后的第一天牛精神好轉,開始慢慢的采食,體溫正常,術后良好。
1.2 病例2:2018年5月12日,靖遠縣某小型牛場又發(fā)生一例,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現病畜過于肥胖,胎兒過大,經了解孕期運動也不足,微量元素攝入較少,經陰道檢查發(fā)現大部分胎衣已經脫落,就進行了中藥治療,用藥第三天不良癥狀基本退去,開始采食,恢復良好。
發(fā)生胎衣不下時,初期表現為拱背,努責,從陰道中排出暗紅色惡臭的液體,臥下時排出的數量增加,其中含有胎衣碎片。隨著胎衣不下的時間延長,病畜發(fā)生急性子宮內膜炎,胎衣腐敗產物機體吸收后出現全身癥狀。各種動物胎衣不下耐受性各有差異,牛發(fā)生時表現不安,體溫升高,食欲降低,喜歡喝水,惡露增多。
根據胎衣在子宮中滯留的多少,可以分為胎衣全部不下和部分不下。胎衣全部不下是整個胎衣滯留在子宮內部,外觀僅有少量胎膜垂于陰門外,或看不見胎衣。胎衣部分不下時大部分垂在陰門外面,少部分發(fā)生粘連。
3.1 西獸醫(yī)治療法
治療原則:治療本病以促進子宮收縮,促進胎兒胎盤與母體胎盤分離。
3.1.1 促進子宮收縮加速胎衣排出促進子宮收縮可以用垂體后葉激素如催產素、雌二醇、前列腺素等。其中催產素是有效的子宮收縮劑,常用劑量50~100mg,肌肉或皮下注射。人造雌酚溶液4~5g,葡萄糖500~1000mL,5%葡萄糖酸鈣500mL,靜注。
3.1.2 灌服羊水 經實踐經驗所得,奶牛在產后灌服適量的羊水對胎衣的分離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奶牛分娩后收集干凈的羊水,放置在干凈容器中常溫保存在適當的時候灌服,另外羊水中含有大量的垂體后葉激素,奶牛產后6h 左右胎衣沒有排出可灌服30~50mL 羊水,再進過5~6 小時任然沒有排出胎衣再灌服30mL 左右的羊水。
3.1.3 向子宮內投入抗生素可以用的藥物有;青霉素800 萬IU,生理鹽水500mL,3%普魯卡因10 mL;子宮注入,最好是注入在子宮黏膜和絨毛膜之間,此法只始于配合治療。
3.1.4 防止子宮內容物吸收、胎衣腐敗,待其自行脫落可以向子宮內注射10%的高滲鹽水造成高滲環(huán)境,同時高滲鹽水有刺激子宮壁收縮作用,其次為了防止胎衣腐敗并向子宮內同時投放土霉素或四環(huán)素等抗生素來治療。
3.1.5 全身療法少數胎衣不下的母畜會出現全身癥狀,如體溫升高,精神沉郁,反芻減少或停止,食欲減退或廢絕,出現此癥狀,要及時的采取全身療法并結合子宮內注射藥物的療法,可以選以下方劑;5%碳酸氫鈉500mL,10%葡萄糖2000mL,青霉素240 萬IU,5%氫化可的松20mL,5%氯化鈣300mL,靜脈注射;0.9%氯化鈉500mL,青霉素800 萬IU,3%普魯卡因5mL,子宮投放。
3.2 中獸醫(yī)治療法
治療原則:中獸醫(yī)認為胎衣不下是氣虛,氣血凝滯的結果,治療應以補氣益血為主,佐以行凝化淤,利水消腫。
理氣散瘀下胎衣宜用加味生化湯:當歸60g、川芎25g、黑姜30g、桃仁30g、荊芥穗25g、大棗20 個、炙甘草10g、益母草250g、芡實葉3 張、紅糖250g 為引,共煎水,候溫灌服。
僅胎衣不下,無其他異常,可升陽益氣,開淤降濁。藥用:黨參60g、黃芪100g、柴胡60g、當歸50g、白術50g、川芎50g、陳皮80g、炙甘草60g、萊菔子40g,共為末加黃酒200g為引,牛每日一劑,連服二劑。
3.3 手術療法
手術療法在產后18~36 小時,術者在剝離胎衣前,最好是先用適當比例的鹽水和醋水灌入子宮,以促使胎衣與子葉粘連出的分離。牛尾可固定在一側或交給助手拉向一側,然后用0.3%高錳酸鉀洗滌外陰部;剝離時,左手握住外露的胎衣,右手順陰道深入子宮,尋找子宮葉,先用拇指找出胎兒胎盤的邊緣,然后將食指或拇指伸入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之間把它們輕輕的拱開;在剝離子宮角的胎衣時比較困難,這時可以緩慢的拉動胎衣,在將手伸向前下方,迅速抓住尚未脫離的胎盤,即可順利的剝離胎衣。胎衣剝離完畢后,可以用0.1%高錳酸鉀沖洗子宮,待子宮中的液體排盡后,向子宮內放入頭孢噻呋鈉1g,氫化可的松2mL,氯化鈉250 mL,以防止子宮感染。剝離胎衣的順序是由淺到深直至剝完兩側子宮角中全部子葉上的胎衣。
本病診斷比較容易,首先是抓住產前超過12 小時胎衣不下的特征,在結合臨床癥狀分清寒熱虛實,即可處方用藥。本病的治療,初期可以通過產道剝離胎衣;中后期則要灌服中藥或益氣化瘀。若胎衣不下日久,出現體溫升高者,適當的配合使用抗菌素,以增強療效。加強飼養(yǎng)管理,增加妊娠后期母牛的運動和光照,在日糧配置中注意鈣、磷、硒、維生素A 和維生素B 族等的補充。防治子宮內膜炎等的發(fā)生,調整產犢季節(jié),避免在低氣壓與暑熱季節(jié)分娩,產后及時按摩乳房或者讓犢牛吸允乳頭,促使母牛分泌大量的垂體后葉素,如果該牛有胎衣不下的病史,可以在分娩后灌服收集的干凈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