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趙勇
草地貪夜蛾也稱秋黏蟲,屬于鱗翅目,夜蛾科,原產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廣泛分布于美洲大陸,是當?shù)刂匾霓r業(yè)害蟲。草地貪夜蛾現(xiàn)已入侵到撒哈拉以南的44個非洲國家以及亞洲的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有進一步向以東南亞、大洋洲和中國南部為主的亞洲其他地區(qū)入侵蔓延的態(tài)勢。
草地貪夜蛾為遷飛性害蟲,成蟲可在幾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風力進行遠距離定向遷飛,每晚可飛行100km。可取食玉米、水稻、小麥、蔬菜、大豆等多種植物,以為害玉米最為嚴重。
草地貪夜蛾一年可發(fā)生多代,適宜發(fā)育溫度為11~30 ℃,在28 ℃條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1個世代。雌成蟲可以多次交配產卵,一生可產卵900~1000粒,在適合溫度下,卵在2~4d 即可孵化成幼蟲。
幼蟲取食葉片可造成落葉,其后轉移為害。有時大量幼蟲以切根方式為害,切斷種苗和幼小植株的莖;幼蟲可鉆入孕穗植物的穗中,可取食番茄等植物花蕾和生長點,并鉆入果實中。種群數(shù)量大時,幼蟲如行軍狀,成群擴散。在玉米上,1~3齡幼蟲通常在夜間出來為害,多隱藏在葉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齡幼蟲還會吐絲,借助風力擴散轉移到周邊的植株上繼續(xù)為害。4~6齡幼蟲對玉米植株的為害更為嚴重,取食葉片后形成不規(guī)則的長形孔洞,也可將整株玉米的葉片取食光,嚴重時可造成玉米生長點死亡,影響葉片和果穗的正常發(fā)育。此外,高齡幼蟲還會蛀食玉米雄穗和果穗。
草地貪夜蛾幼蟲齡期不同,受害癥狀不同,可根據(jù)危害癥狀判斷幼蟲齡期,明確重點調查部位。
初孵時全身綠色,具有黑線和斑點。生長時,仍保持綠色或成為淺黃色,具有黑色背中線和氣門線。老熟幼蟲體長35~50mm,在頭部具黃白色倒 Y 形斑,黑色背毛片著生原生剛毛(每節(jié)背中線兩側有2根剛毛)。腹部末節(jié)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個黑斑。如密集時(種群密度大,食物短缺時),末齡幼蟲在遷移期幾乎為黑色。幼蟲共6齡,體色和體長隨齡期而變化,低齡幼蟲體色呈綠色或黃色,體長6~9mm,頭呈黑或橙色。高齡幼蟲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綠色的個體存在,體長30~50mm,頭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黃色倒“Y”形斑。幼蟲體表有許多縱行條紋,背中線黃色,背中線兩側各有一條黃色縱條紋,條紋外側依次是黑色、黃色縱條紋。草地貪夜蛾幼蟲最明顯的特征是其腹部末節(jié)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個黑斑,頭部呈明顯的倒“Y”形斑。
1.重點做好監(jiān)測工作。草地貪夜蛾成蟲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是探明發(fā)生分布區(qū)域、預測卵和幼蟲發(fā)生期和發(fā)生程度的重要依據(jù)。成蟲一般在夜間進行遷飛、交配和產卵等活動,以溫暖潮濕的夜晚最為活躍,白天藏身在地面的植物殘枝葉片或其他隱蔽處,也可在葉片基部的葉腋處。成蟲壽命為 7~21d,平均約為10d,多為 14~21d。草地貪夜蛾成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和趨性誘性,可利用測報燈和性誘劑在成蟲適宜發(fā)生場所進行蟲情監(jiān)測,減少田間落卵量,誘殺控制成蟲種群數(shù)量。
2.使用成蟲誘殺技術。在成蟲發(fā)生初期,集中連片使用太陽能自控,多方式高效害蟲誘捕器,在田間每公頃安裝一套,誘殺草地貪夜蛾,同時誘殺其他鱗翅目等害蟲成蟲。
3.使用性誘劑誘殺。采用配套草地貪夜蛾性誘劑誘芯的夜蛾誘捕器,以 1套/667m2的密度連片大面積使用,誘捕時間從成蟲開始,誘捕器進蟲口高于地面 1.2~1.5m。
玉米生長季開展大田普查,抓住低齡幼蟲防治關鍵期,加強普查,確保早發(fā)現(xiàn)、早控制,注重區(qū)域聯(lián)防和統(tǒng)防統(tǒng)治。
選用生物農藥防治應在卵孵化盛期施藥,可選擇噴施白僵菌、綠僵菌、蘇云金桿菌制劑以及多殺菌素、苦參堿、印楝素等生物農藥。
選用高效低風險化學農藥防治,可在低齡幼蟲高峰期施藥,玉米田蟲口密度達到10頭/百株時(參考玉米田2代黏蟲防控的蟲口密度指標),可選用防控夜蛾科害蟲的高效低毒的殺蟲劑氯蟲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甲維·蘇云金懸浮劑、氟鈴脲.茚蟲威、甲維鹽·高氯氟、溴氰蟲酰胺等噴霧防治,注意輪換用藥,以免產生抗性。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噴灑在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防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