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碩瀛,胡慶玲,郭曉成,瞿 佳,陳 川,*
(1.陜西省動物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32;2.渭南師范學院 化學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 渭南,714000;3.西安市果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西安 710061;4.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43)
自2017年4月自2018年8月,筆者在陜西省多個地區(qū)石榴園內(nèi),對石榴害蟲種類和發(fā)生情況進行調(diào)查,通過核對文獻資料[4~8],確定了危害石榴的2種纓翅目新害蟲,分別為西花薊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Pergande)和梳缺花薊馬Frankliniellaschultzei(Trybom)?,F(xiàn)將這2種石榴害蟲的分類地位、形態(tài)描述、寄主、分布、危害部位、發(fā)生時間和防治方法記述如下。
分類地位:纓翅目Thysanoptera,薊馬科Thripidae,花薊馬屬Frankliniella。
形態(tài)描述:雌蟲,體長1.1~1.5 mm,長翅,體色淺黃至黃棕色,多變。頭、胸、腹、足均呈黃色,僅腹部節(jié)Ⅵ~Ⅷ中部呈棕色。前翅淺黃,后翅透明。頭寬大于長,前緣平直,兩頰稍拱圓;復眼較小,單眼鬃3對,眼后鬃6對。觸角8節(jié),節(jié)Ⅰ呈灰白色、節(jié)Ⅱ棕色,節(jié)Ⅲ~Ⅴ呈黃色,端部棕色,節(jié)Ⅵ~Ⅷ呈棕色,節(jié)Ⅲ~Ⅳ各有1叉狀感覺錐,節(jié)Ⅴ、Ⅵ內(nèi)側有1對細長感覺錐,外緣有1對略短感覺錐。前胸背板布滿橫淺紋,前緣鬃4對,對Ⅲ較長;前角鬃3對,1對較長;后緣鬃5對,對Ⅱ較長;后角鬃3對,2對較長。中胸背板前緣光滑無紋,中后部具橫淺紋,兩側少數(shù)具縱紋。后胸背板近前緣中部具橫紋,中后部具網(wǎng)紋,兩側具縱紋。足,后組脛節(jié)內(nèi)緣具7~8根刺。前翅前緣鬃23~26根,前脈鬃19~22根,后脈鬃13~18根。腹部節(jié)Ⅰ具淺紋,節(jié)Ⅱ~Ⅷ背板兩側具淺紋,節(jié)Ⅴ~Ⅷ背板兩側具成對微彎梳。雄蟲,形態(tài)與雌蟲相似,體型略小,體長1.0~1.4 mm,觸角節(jié)常皺縮。腹節(jié)Ⅲ~Ⅶ腹板有腺域,橫帶型、少數(shù)啞鈴型,兩端鈍圓。
危害寄主:危害各種植物的花和葉,目前寄主植物已達500余種,主要危害45種,包括蔬菜、花卉等,如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黃瓜Cucumissativus,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等[10~11]。
分布:我國分布于北京、云南、浙江等地;境外分布于英國,瑞典,愛爾蘭,波蘭,美國加拿大等國家[12〗。
危害部位:花蕊、葉片與漿果表皮,尤其以花期危害最重。多隱藏于花蕊或葉中取食植物細胞和花粉,造成果實畸形或在花、果實表面留下疤痕或斑點。
發(fā)生時間:于石榴花期、果實期早期,可在4~7月發(fā)生危害。
標本采集地:陜西臨潼。
分類地位:纓翅目Thysanoptera,薊馬科Thripidae,花薊馬屬Frankliniella。
形態(tài)描述:雌蟲,體長1.2~1.5 mm,體色淺黃至黃棕色,腹部顏色深于頭胸。前翅淺棕,后翅透明,縱脈較深。頭寬于長,前緣平直,兩頰拱圓,后部明顯窄縮;復眼一般,單眼三角位于復眼間中部,眼后及前單眼有橫紋。單眼鬃3對,眼后鬃6對。觸角8節(jié),多數(shù)細長無皺縮,少數(shù)皺縮,節(jié)Ⅰ、Ⅱ棕色,但淺于其他節(jié);節(jié)Ⅲ~Ⅷ顏色依次加深,節(jié)Ⅲ有梗,節(jié)Ⅲ~Ⅴ基部淺黃。節(jié)Ⅵ內(nèi)、外側均有1對尖細感覺錐,基部稍鵬達。前胸背板除中后部簡單網(wǎng)紋,其余橫淺紋,前緣鬃3對,對Ⅱ明顯長;前角鬃3對,1對明顯長;后緣鬃5對,對Ⅱ明顯長;后角鬃4對,對Ⅰ、Ⅲ明顯長。中胸背板前緣1/3光滑無紋,中后部具橫淺紋,兩側少許縱紋。后胸背板近前緣中部少許橫紋,中后部具網(wǎng)紋,兩側具偽網(wǎng)紋和縱紋。足,后組脛節(jié)內(nèi)緣具7~8根刺。前翅前緣鬃20~24根,前脈鬃14~17根,后脈鬃11~14根。腹部節(jié)Ⅰ背板布滿淺紋,兩側有氣孔,節(jié)Ⅲ~Ⅷ背板僅中對鬃外兩側具淺紋,節(jié)Ⅱ中對鬃間有淺紋,節(jié)Ⅵ~Ⅷ背板側鬃退化,背板前角具成對微彎梳,長而稍彎。雄蟲,與雌蟲相似,體型略小,體長0.8~1.1,觸角節(jié)Ⅰ少數(shù)灰白色,頭后部窄縮不明顯。腹節(jié)Ⅲ~Ⅶ腹面具腺域,橫帶型較寬,兩端鈍圓,少數(shù)啞鈴狀。節(jié)Ⅸ背板具5對鬃,對Ⅱ靠前。
危害寄主:常年寄居在多種有花植物內(nèi),寄主包括落花生Arachishypogaea,木瓜Chaenomelessinensis,空心菜Ipomoeareptans,玉米Zeamays,立鶴花Thunbergiaerecta和雜草等[14]。
分布:我國分布于廣東、云南、臺灣等地;境外分布于泰國,印度,英國,意大利,美國,巴西,阿根廷,南非,加納等國家[13]。
危害部位:主要在石榴花期危害,部位為花蕊和漿果表皮。主要寄居在花萼內(nèi),取食花粉,造成果實畸形。
發(fā)生時間:石榴花期,主要集中在5~6月間發(fā)生。
標本采集地:陜西臨潼。
在害蟲適發(fā)期,提前在石榴樹上懸掛黏蟲色板,當害蟲初現(xiàn)時提前預警,以便及時選取適合防治措施。由于此類害蟲多寄生于如芽、花蕊等隱蔽處,施用單一藥劑或噴施1次藥劑很難殺滅害蟲,有效控制危害,而且長期使用還會造成抗藥性增強[15]。因此,應結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技術來控制這兩種薊馬的發(fā)生[16]。
物理防治:在薊馬適發(fā)期,在石榴樹枝上懸掛黏蟲色板(淺色黃、籃板)預警及誘集[17]。
化學防治:在害蟲發(fā)生早期,采用60 g·L-1乙基多殺菌素1 500~2 000倍液對石榴枝葉及花進行噴霧。在危害上升期,可選擇60 g·L-1乙基多殺菌素1 500~2 000倍液、40%氟蟲·乙多素4 000~6 000倍液、25%噻蟲嗪2 000~4 000倍液或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1 200~2 000倍液與10%蟲螨腈1 500~2 000倍液交替輪換使用,施藥時間建議選擇下午17:00之后。
生物防治:在田間釋放捕食性天敵進行防治,如東亞小花蝽Oriussauteri,中華草蛉Chrysopasinica,纓翅赤眼蜂MegaphragmaTimbelake,或在花期噴施綠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控制危害發(fā)生[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