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影,于 宏,張翔凱,邢 華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yī)院 乳腺外科,吉林 長春130033)
乳腺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BACC),是一種組織學類似于涎腺腺樣囊性癌的特殊類型浸潤性癌,為低度惡性的惰性腫瘤,占所有乳腺癌的比率不到0.1%[1]。因腫瘤組織形態(tài)多樣性,故易誤診。一般來說ER、PR陰性,極少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預后良好。本文通過1例ACC并結合文獻對ACC診療進行分析。
患者女性,51歲,發(fā)現左乳腫物20余天入院,無乳腺癌家族病史,圍絕經期。查體腫物左乳乳頭下,大小約2 cm×1.3 cm,質硬,邊界不清,活動度欠佳,無明顯壓痛。右乳未觸及腫物,雙側腋窩可觸及多枚腫大淋巴結。乳腺彩超:左乳4:00乳暈旁可見一低回聲,大小約2.04 cm×1.31 cm×1.72 cm,邊界不清,周邊血流信號略豐富,并可探及動脈血供,流速約25.0 cm/s。行左側乳房腫物切除術,術中病理考慮腺樣囊性癌,不除外皮膚附屬器來源。遂行局部擴大切除術,切緣及腫物表面皮膚未見癌。腫瘤大體:灰白不整形組
織一塊,腫瘤大小1.8 cm×1.7 cm×1.4 cm,切面灰白、質硬,可見囊腔,內見粘液樣物。鏡下特點:腫瘤大部分呈篩狀,可見管腔,腫瘤細胞主要由基底樣細胞、腺上皮細胞和肌上皮細胞組成。病理診斷為左側腺樣囊性癌(大小1.8 cm×1.7 cm×1.4 cm),脈管及神經未見確切累及。特殊染色:PAS(+);免疫組化:CD117(+);CK5/6(+);P63(+);GATA-3(-);ER(-);PR(-);Mammaglobin(+);Ki-67(30%+);P53(30%+);AR(散在+);CD10(部分+);CK7(+)?;颊呔芙^術后放療。
BACC多見于50至60歲的女性,少見于男性。腫瘤常見于單側乳腺乳暈及周圍區(qū)的軟質腫塊[2]。生長緩慢,可伴觸痛,或與腫瘤侵犯神經有關。預后好,很少發(fā)生淋巴結及遠處轉移。影像學表現無特異性,彩超部分顯示其類似良性腫瘤,部分顯示為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緣毛糙的惡性腫瘤特征。乳腺鉬靶X線多表現為不規(guī)則或分葉狀的腫塊,密度比周圍腺體高,邊緣清晰或欠清,也可表現為非對稱性致密。本例因左乳腫物入院,彩超為邊界不清的低回聲結節(jié),未行乳腺鉬靶X線。BACC分為篩狀型、管狀-小梁型和實體巢狀型,一個病例最常見3種形態(tài)混合存在,篩狀型最常見,這與本例相符。因其細胞成分多樣,免疫標記無特異性。不表達HER-2、ER、 PR,腺上皮表達CD117、P63,基底細胞標記物CK5、CK5/6 、CK7、CK14等,PAS染色(+)。反復攜帶t(6;9)易位,導致MYB-NFIB融合基因形成,表達c-KIT原癌基因[3]。本例患者ER(-)、PR(-)、CD117(+)、CK5/6(+)、P63(+)、CK7(+),幫助我們診斷為左乳腺樣囊性癌。
治療方面目前尚無標準方案,以手術為主,關于化療、內分泌治療的數據很少,但有研究表明放療能減少保乳手術患者的局部復發(fā),提高總體生存和無病生存[4]。本例患者因術前檢查未見腋窩淋巴結轉移征象,腫瘤大小1.8 cm×1.7 cm,遂僅行左乳腫物切除及局部擴大切除,未行腋窩前哨淋巴結活檢。目前關于腫瘤范圍在影像及病理之間差異性的文獻很少,雖然本例超聲與病理學差異性不大,但Stuart J等人[5]認為ACC的微觀范圍可超出宏觀界限。因此本例提出影像與病理的差異是否與其組織學分級有關?可否通過影像學較明確的確認病變范圍,以避免手術范圍不足導致的切緣陽性或范圍過大影響乳房外觀?MRI對確認腫瘤范圍更有優(yōu)勢,但目前尚無足夠的數據來支持MRI的術前常規(guī)使用。BACC腋窩淋巴結及遠處轉移很罕見,那么在保乳手術中,前哨淋巴結活檢是否適用于所有病人?是否所有病人均需行腋窩淋巴結清掃?一些作者建議在腫瘤> 3 cm,高度惡性或存在其他浸潤性乳腺癌時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6]。
BACC很罕見,雖然惡性度低,預后較好,但仍會有局部復發(fā)、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的可能,故治療方面不能忽視,手術切除至關重要,一定要確保切緣陰性。目前前哨淋巴結活檢和淋巴結清掃尚無明確指導,影像學準確預測手術范圍的研究也很少。下一步的研究是通過病例擴大已有大數據庫,對其影像學、病理學、手術方式、局部復發(fā)、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進行數據分析來指導BACC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