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 王雪剛 曹敏旭 朱正斌
(1江蘇省蘇州市種子管理站 215011;2江蘇省常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215500)
雜交粳稻“常優(yōu)粳6號”是由江蘇省常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常119A×CR-312”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晚粳稻組合,2013年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編號:蘇審稻201316)。該組合除具有高產穩(wěn)產、抗性強等優(yōu)良特性外,其稻米品質特優(yōu),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二級優(yōu)質稻谷標準[1-2]。將插秧機應用到雜交水稻制種上,是一項高效、節(jié)本的重要舉措,但由于粳稻不育系柱頭外露率低,采用6行插秧機,會影響授粉效果,再加上母本有效穗數不足,導致制種產量遠不及人工移栽制種。筆者通過連續(xù)多年對“常優(yōu)粳6號”進行小區(qū)機插制種試驗、小面積機插制種試驗以及大范圍制種實踐工作,研究了“常優(yōu)粳6號”制種生產中父母本最佳行比、移栽密度、肥料運籌方案、花期調節(jié)等關鍵技術,初步總結出一套“常優(yōu)粳6號”優(yōu)質高產制種技術?,F將該技術規(guī)程介紹如下,以期為掌握“常優(yōu)粳6號”親本特性及其制種技術,穩(wěn)定和提高其大面積制種的產量提供技術支撐。
本規(guī)程規(guī)定了“常優(yōu)粳6號”機插制種的術語和定義、優(yōu)質高產制種指標、機插制種技術、種子收獲、加工、包裝和存放、種植鑒定、制種檔案。
父本:“常優(yōu)粳6號”制種所利用的恢復系。
母本:“常優(yōu)粳6號”制種所利用的不育系。
親本:“常優(yōu)粳6號”父本與母本的總稱。
播差期:父本與母本播種相隔的天數。
親本行比:父本與母本大田移栽行數比。
花期調節(jié):觀察父本與母本幼穗分化進程差異,若發(fā)現抽穗時間可能不一致,則需采取偏施肥、噴施生長調節(jié)劑、灌溉、擱田、提前或推遲割葉等手段進行調節(jié),使父母本花期相遇的田間操作措施。
去雜去劣:在制種全過程中,在父、母本行中拔除異株,提高雜交種子純度的措施。
通過人工輔助授粉,收獲的母本(雜交一代種子)質量達到GB 4404.1-2008[3]標準的要求。
每667 m2收獲母本(雜交一代種子)200 kg以上,產量構成指標為:每667 m2有效穗數15.5萬穗,每穗總粒數110~120粒,異交結實率45%~50%,千粒重27.0~28.0 g。
親本選用不育系“常119A”(“常119A”改良了BT型粳稻不育系開花習性普遍較差的問題,具有花時早、開花集中、異交結實率高等特性)與恢復系“CR-312”。親本種子質量執(zhí)行GB 4404.1-2008及GB/T 3543.1-3543.7-1995標準[3-4]。
4.2.1 秧田準備
選擇平整、無雜草、無藥害的田塊作秧田,在播種前1周,進行旋耕(淺旋)、整平,每667 m2施復合肥30~50 kg,同時施用壯秧劑。
4.2.2 營養(yǎng)土制作
選擇無藥害、無雜草、無其他水稻種子殘留的熟土,過篩,有條件的地方可與專用育秧基質按1∶1的比例進行混合,并加入適量的壯秧劑,充分混勻。
4.2.3 種子處理
播種前曬種1~2 d后,用17%殺螟丹·乙蒜素(菌蟲清)可濕性粉劑15 g+25%吡蟲啉(大公平)可濕性粉劑4 g,兌水5~6 kg,浸種3~4 kg,浸種48 h后,用清水漂洗,并在常溫下催芽,露白后播種。
4.2.4 播種期與播種量
父本采取分期水育秧播種,第一期父本播期為5月10日,每667 m2秧田播種量為25 kg;第二期父本播種期5月20日,每667 m2秧田播種量為25 kg。母本播種期5月23日,采用專用硬盤育秧,秧盤長寬為60 cm×33 cm,每盤播種量為110 g(發(fā)芽率按95%計)。父、母本播種后,噴施秧田專用除草劑,待晾干后覆蓋無紡布。
4.2.5 秧田管理
父本每667 m2秧田施純氮10~12 kg,即基肥每667 m2施45%復合肥15 kg,1葉1心期每667 m2施45%復合肥5~7.5 kg,移栽前2~3 d每667 m2施尿素7.5~10 kg。母本為秧盤育秧,不施肥,移栽前2~3 d,可根據苗情每667 m2適當施尿素3~5 kg。播種時澆透水,播后至1葉1心期保持濕潤,1葉1心期后應控水,移栽前2~3 d斷水煉苗。
4.2.6 病蟲防治
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稻薊馬等。
4.3.1 隔離區(qū)設置
制種田空間隔離應在200 m以上,或相鄰品種的抽穗期應相差20 d以上。
4.3.2 耕翻施肥
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耕翻曬垡。制種田僅對母本“常119A”偏施肥料,基肥在母本移栽前每667 m2施45%復合肥25 kg和尿素7.5 kg,施于母本中間8行。
4.3.3 大田移栽
移栽期父本“CR-312”在6月10日,母本“常119A”在6月12日。選用XL2Z-10機動乘坐式插秧機(制種專用)進行移栽,父母本行比2∶10。其中,父本株行距為15 cm×23.3 cm,每667 m2父本移栽密度為0.35萬穴,每穴插1~2株苗,父母本間距為26.7 cm,母本株行距為17.0 cm×17.5 cm,每667 m2母本移栽密度為2.0萬~2.1萬穴,每穴插2~3株苗。
4.3.4 大田管理
(1)追肥施用。母本移栽后5~6 d施分蘗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7月中下旬每667 m2施45%復合肥20 kg,8月初每667 m2施尿素5~6 kg,追肥時應全田放干水,且要求將肥料施于母本中間10行。父本于7月底前每667 m2分次偏施氯化鉀7.5 kg。(2)水漿管理。分蘗期田間保持淺水層,母本移栽后30~35 d掌握時機開始擱田,分3~4次擱田到位。孕穗抽穗階段田間保持水層,后期灌漿階段以濕潤灌溉為主。(3)化學除草。根據稻田雜草類型,移栽后選用低毒高效的化學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栽后5~7d,每667 m2用10%丁·芐MG 500 g拌細泥撒施,并保持水層3~4 d。7月5日—10日,根據田間雜草發(fā)生情況,可再用芐嘧磺隆或芐乙復配劑進行雜草補除。(4)病蟲防治。生長前期注意對灰飛虱、稻薊馬等的防治,生長中、后期綜合防治水稻紋枯病、稻瘟病、螟蟲、稻飛虱等。治蟲藥種宜選用吡蚜酮、噻嗪·異丙威、甲維鹽(佳久等)、阿維菌素(捕卷)、32%丙溴磷·氟鈴脲乳油(驕子)等合理組配應用。水稻紋枯病可選用紋真清、井岡·蛇床素等藥劑進行防治。
4.3.5 花期預測及調節(jié)
8月初水稻進入拔節(jié)期后,每隔3 d定點進行父母本幼穗剝查,觀察其穗分化進程,掌握父本比母本早抽穗1~2 d。如發(fā)現父母本群體發(fā)育出現較大偏差,應及時采取調節(jié)措施,控快促慢,使父母本發(fā)育平衡,以在幼穗分化Ⅰ期~Ⅲ期調節(jié)的效果較好。由于父本對肥料敏感,如出現父本生育進程偏遲,可對父本偏施鉀肥,每次每667 m2施氯化鉀2.5~3.0 kg。
4.3.6 人工輔助措施
(1)割葉。于8月底水稻始穗期(破口10%)進行割葉,父本早母本2 d進行割葉,母本留葉8 cm,父本留葉5 cm。(2)噴施生長調節(jié)劑。父本割葉后即每667 m2噴“九二O”(粉劑)3 g,母本割葉當天或隔天父母本每667 m2同噴“九二O(粉劑)”8~10 g,“九二O”粉劑應預先用酒精溶解,再兌水均勻噴施。(3)人工授粉。始穗后,每天觀察父母本開花時間,待母本開花后,及時趕拉花粉進行授粉。趕拉花粉時,應掌握“同步、輕壓、快拉”的要領,且要正反兩個方向交替進行,以提高母本異交結實率。
4.3.7 去雜去劣
在制種過程中,要強化去雜去劣工作,尤其在母本抽穗前,要定期踏田巡查,及時去除雜株,以有效避免因雜株串粉而導致雜交種子純度下降。分蘗期根據植株形態(tài)、葉片顏色和形態(tài),拔除高大株和葉色、葉形不同的雜株。割葉前去除異形株、早抽穗株和母本行中的父本植株。始穗后,根據抽穗時間、穗部形態(tài)、花藥大小和是否散粉,及時拔除無芒株、花藥較大且已散粉的白色植株、后期晚抽穗植株、異形株。父本收獲后,再全面去雜,并拾凈散落在母本中的父本株(穗)以及在父本行中殘留的小分蘗穗。
10月中旬,先收獲父本,在對母本全面去雜去劣且驗收合格后,待其籽粒黃熟時再及時收割母本。收割后直接放進種子低溫烘干機進行烘干,烘干時溫度應控制在37 ℃以內。烘干后進行精選、包裝。種子采用專庫存放,防止機械混雜,并密切關注倉庫內溫度、濕度和種子質量狀況。
種子收獲后取樣進行種植鑒定,質量達到GB 4404.1-2008和GB/T 3543.1-3543.7-1995標準后方可用于生產[3-4]。
記錄制種全過程每天的溫度、濕度、雨水及特殊天氣狀況。
記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jié)劑的施用種類、施用量、施用時間和施用方法等。
記錄制種過程中各項田間管理、調節(jié)措施、去雜去劣、穗分化進程、苗情動態(tà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