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和 尕藏本
(貴德縣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青海 貴德 811799)
股骨頭缺血壞死是患者股骨頭血流受損后,其骨細胞及骨髓發(fā)生死亡,進而造成患者髖骨關節(jié)功能發(fā)生異常,臨床治療難度較高[1]。臨床中針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的診斷工作十分重要,是保障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本研究針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予以MRI與CT檢查,對其診斷準確性情況進行分析。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檢查的疑似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51例,均實施CT與MRI檢查和診斷。其中,男性疑似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27例,女性患者24例。最小年齡33周歲,最大年齡71周歲,平均年齡(54.69±10.55)周歲。納入標準:(1)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研究內容,自愿參與本研究;(2)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跛行、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及疼痛癥狀。排除標準:(1)認知能力異常;(2)檢查資料異常。
全部疑似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均實施CT與MRI檢查,其中CT檢查:通過多排螺旋CT掃描儀器予以檢查,取患者仰臥位,其范圍包括髂肌上緣直至坐骨下緣等位置,其參數調節(jié):電壓為120kV,電流250mA,層厚5.00mm,層間距3.00mm,平掃后予以軟組織重建,重建層厚為0.75mm[2]。MRI檢查:應用核磁共振掃描儀器對患者髖關節(jié)予以檢查,參數調節(jié):場強為0.35T,層間距1.00mm,矩陣為256×256。SE序列為T1掃描,TR為600ms,TE為24ms;TSE序列為T2掃描,TR3690ms,TE120ms[3]。
用SPSS19.0軟件分析,CT、MRI檢查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性行χ2檢驗,用(n,%)表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疑似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確診結果陽性39例,占比76.47%;陰性12例,占比23.53%。CT檢查陽性35例,檢出率98.74%;陰性16例,占比31.37%。MRI檢查陽性37例,檢出率94.87%;陰性14例,占比27.45%。
CT檢查診斷靈敏度為64.10%(25/39)、特異度為16.67%(2/12)、準確性為52.94%(27/51);MRI檢查診斷靈敏度為92.31%(36/39)、特異度為91.67%(11/12)、準確性為92.16%(47/51)。對比疑似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不同檢驗診斷準確性情況,疑似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MRI檢查診斷結果靈敏度(92.31%)、特異度(91.67%)、準確性(92.16%)均明顯高于CT檢查(64.10%、16.67%、52.94%),兩者差顯著異(P<0.05)。
股骨頭缺血壞死是中老年群體常見疾病,其發(fā)病誘因與創(chuàng)傷、類固醇藥物濫用或酗酒具有密切關系,患者發(fā)生股骨頭缺血壞死后致殘率較高,是造成患者生活質量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早期對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予以有效治療,是避免患者發(fā)生嚴重病變的重要方式,鑒于此,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予以檢查和診斷的相關研究十分必要,一般而言,臨床之中多采用X線檢查、CT檢查及MRI檢查等方式,其中X線檢查當前在臨床中應用比例較低,因該種檢查方式診斷準確性較低,其成像清晰度水平較差,無法對患者股骨頭實際情況予以顯示。CT檢查成為現階段常見股骨頭缺血壞死檢查方式,該種檢查方式應用更簡單,對于部分基層醫(yī)院而言,其普及比例較高,因此成為近年來股骨頭缺血壞死診斷的重要檢查項目[4]。但是,CT檢查結果對軟組織成像效果較差,部分患者無法通過CT檢查明確其病灶位置情況,從而造成其圖像清晰度不足問題,其準確性欠佳。MRI檢查能夠得到患者股骨關節(jié)區(qū)域清晰的圖像,其檢查準確性及檢出率較高,能夠保障臨床圖像層次及分辨率[5]。
綜上所述,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予以MRI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性水平較高,因此MRI檢查具有臨床診斷及應用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