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華 李靜(通訊作者)
(新疆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藥劑科 新疆 石河子 832008)
肺癌是我國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當癌細胞脫離原發(fā)腫瘤時發(fā)生轉移性癌癥,最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之一是骨骼[2]。目前,局部放療對骨轉移癌的止痛療效較為明確。但是,廣泛骨轉移患者放療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對每一個轉移灶都進行放療,止痛療效欠佳[3]。唑來膦酸是一種特異性地作用于骨的二磷酸化合物,它能抑制因破骨活性增加而導致的骨吸收。本文就我院收治的一例肺腺癌并發(fā)骨轉移患者,抑制骨轉移時唑來膦酸與放療使用的機制進行文獻復習,一起提高對癌癥并發(fā)骨轉移治療的認識。
患者,男性,49歲,身高170cm,體重60kg,體表面積1.69m2?;颊咧髟V以“診斷肺腺癌6月余”于2018年4月4日入院。2017年9月5日結核免疫組化檢查符合肺腺癌,明確診斷為“肺惡性腫瘤”?;颊呒韧o予五周期“培美曲塞+順鉑”化療,患者因自身原因未按時行第六周期化療,此次為行進一步治療來院,門診以“肺惡性腫瘤”收住我院。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白細胞減少癥,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病史。
此次患者入院后,腫瘤標志物提示癌胚抗原較前明顯升高,考慮與患者化療周期延長有關,完整肺CT提示腫瘤病灶增大,評效為PD,故予以二線治療,依據(jù)2017年NCCN肺癌指南及2015年中國診療規(guī)范,可繼續(xù)用“多西他賽”化療。給予多西他賽(75mg/m2)115mg d1靜點化療,每21天重復一次。化療第二天,給予唑來膦酸4mg靜滴抑制骨轉移治療,唑來膦酸注射結束后,后續(xù)轉放射科進行放療。患者治療后,病情較平穩(wěn)。
腫瘤骨轉移在臨床上會出現(xiàn)一些癥狀,通常有骨痛、錐體壓縮、骨折、高鈣血癥、脊髓壓迫等,而其中以骨痛、骨折最為常見,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使患者生活質量急劇下降。骨轉移的治療目標是緩解臨床癥狀、預防骨相關事件(SRE)、改善患者行為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影響或抑制腫瘤的生長、延長生存時間為肺癌患者帶來重要的臨床利益[4]。
惡性腫瘤的骨轉移是常見疾病,且發(fā)生比例較高,具有一定的中位生存期。因此有效治療骨相關事件 (SREs)可為腫瘤患者帶來臨床收益。所以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令人痛苦、并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骨相關事件。
雙膦酸鹽能吸附在礦物質的結合位點上,從而干擾破骨細胞附著,導致破骨細胞超微結構發(fā)生變化,抑制破骨細胞的形成、并抑制破骨細胞的溶骨作用,促進破骨細胞調亡。放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惡性腫瘤細胞的方法,它可以直接導致DNA損傷[5]。
Koto等[6]采用體外細胞實驗評估了唑來膦酸與放療在纖維肉瘤細胞中的聯(lián)合作用。結果顯示唑來膦酸孵育24h后進行放療產(chǎn)生了更有效的抗腫瘤效果,且聯(lián)合使用的效果優(yōu)于單獨使用唑來膦酸或放療。原因是唑來膦酸通過抑制Akt(蛋白激酶B)的磷酸化、ERK1/2(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的磷酸化和NF-κB的活化,使唑來膦酸孵育24h后進行放療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并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
但 Alcaraz等[7]通過研究表明唑來膦酸和放療對PNT2細胞的體外細胞毒性效應存在劑量和時間依賴的相關性(P<0.001),且唑來膦酸的作用在放療后更強。唑來膦酸聯(lián)合放療治療腫瘤先后順序的機制,還需在后續(xù)的研究中更深層次的進行研究。
通過文獻復習可知,唑來膦酸與放療聯(lián)合治療腫瘤的發(fā)生機制涉及到較多的環(huán)節(jié)和因素,要探討其在臨床抑制骨轉移使用先后順序還存在一定難度。目前在臨床實踐中,需要根據(jù)患者自身的身體情況、經(jīng)濟原因等多種因素考慮,要在抑制骨轉移的治療中獲得滿意的療效,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和治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