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瓊,李 暢,宋玉明*
(1.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放射線科,吉林 長春130033;2.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特需病房,吉林 長春130033)
隨著醫(y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fā)展,近年來早期肺癌的陽性診斷率逐年提高。已有文獻指出,肺磨玻璃結節(jié)(ground-glass nodules,GGN)為原發(fā)性肺腺癌患者早期診斷一個重要的CT表現(xiàn)[1-3]。但CT檢查輻射劑量較高,因此常規(guī)CT掃描難以成為肺部的篩查手段。近年來胸部低劑量 CT(low- dose CT,LDCT)篩查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及健康體檢,肺部結節(jié)的陽性檢出率逐年升高[4,5]。本研究旨在比較肺磨玻璃結節(jié)(ground-glass nodules,GGN)在雙源CT低劑量與常規(guī)劑量掃描中的陽性檢出率,并探討低劑量掃描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CT檢查發(fā)現(xiàn)肺部磨玻璃結節(jié)的患者55人,所有入選者初次檢查均接受肺部雙源CT常規(guī)劑量掃描,并于1月內復查胸部CT時采用雙源CT低劑量掃描,其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齡22歲-73歲(中位年齡為52歲),體重45-82 kg;其中34例男性均有吸煙史。納入標準:既往無惡性腫瘤病史;僅為健康體檢或因輕微咳嗽而就診,沒有咳痰或痰中帶血等臨床癥狀。排除標準:GGN 病灶未行手術和病理學確診者;影像資料不能隨診復查動態(tài)觀察者。
1.2 設備與檢查方法
1.2.1檢查設備 德國西門子雙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和 ADW4.5工作站。
1.2.2檢查方法 第一次檢查55例患者全部使用常規(guī)劑量胸部掃描,掃描參數(shù):120 kV,240 mA,0.5 s/圈,掃描層厚1.0 mm,重建間隔0.7 mm,螺距1.2,掃描視野(FOV)完全覆蓋患者胸部。一月內復查時,所有患者均采用雙源CT智能毫安低劑量掃描,掃描參數(shù):120 kV,智能自動控制毫安,0.5s/ 圈,掃描層厚1.0 mm,間隔0.7 mm,螺距1.2,F(xiàn)OV完全覆蓋胸部。掃描全部由高年資技師操作,取胸部檢查常規(guī)仰臥位,掃描前對患者進行屏氣訓練,屏氣下自胸廓入口至肺底部進行連續(xù)掃描。
1.3 圖像處理與分析
肺磨玻璃結節(jié)(ground-glass nodules,GGN)是指肺窗圖像上的局灶性稍高密度影,病變密度較低,不能完全掩蓋局部的支氣管血管束,縱隔窗上病灶往往不能顯示或僅能顯示磨玻璃病灶中的實性成分[6,7]。所得影像資料使用ADW4.5工作站進行測量處理,對病變區(qū)域進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曲面重建(CPR)。兩個高年資放射診斷醫(yī)師分別閱讀所有患者胸部圖像,重點觀察磨玻璃結節(jié)的大小、形態(tài)、密度及病變邊緣等情況,將兩次檢查發(fā)現(xiàn)的病灶逐一進行比較分析。
55例患者中,常規(guī)劑量雙源CT首次掃描發(fā)現(xiàn)60個GGN(其中1例為3個 GGN,3例為2個GGN),1月內使用低劑量雙源CT復查,共發(fā)現(xiàn)57個GGN;2次檢出率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磨玻璃結節(jié)直徑范圍約2-16 mm,其中21個結節(jié)>11 mm(其中8例患者因復查結節(jié)增大而手術,術后病理示:7例為浸潤性腺癌,1例為微浸潤性腺癌);5-10 mm者27例(其中5例手術,術后病理示:微浸潤性腺癌2個,原位癌2個,不典型腺瘤1個);<5 mm結節(jié)12個,囑患者3-6個月隨訪。經抗炎治療后隨訪患者中,小于10 mm磨玻璃結節(jié)中10例病灶完全吸收,7例病變范圍明顯縮小,均考慮為炎性病變。其余病灶均無明顯變化,囑患者繼續(xù)定期復查。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飛速發(fā)展,多層螺旋CT在肺部病變診斷及鑒別中越來越得到廣泛應用,并與其他影像學手段相比,能夠極大地提高早期肺部疾病的檢出率。因此,在臨床上及健康體檢中胸部CT得到廣泛的應用,但CT在確診病變的同時,也使得患者接受相當劑量的輻射;特別是對于隨診的患者,多次復查的累計輻射劑量,也越來越受到醫(yī)護人員和公眾的關注[8]。在肺部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中,低劑量CT掃描技術具有顯著優(yōu)勢,成為目前臨床肺部篩查的熱點[9-12]。
CT輻射劑量與管電流量之間呈線性相關,在一定范圍內,管電流的降低可使輻射劑量明顯下降。而由于肺泡腔與肺實質之間有很好的天然對比度,病變在肺組織中不易受噪聲干擾;因此,降低管電流不會對肺部病變的檢出率和診斷準確性造成明顯影響,使得降低管電流成為目前降低胸部掃描輻射劑量的有效方式之一。西門子雙源CT智能毫安掃描技術,可以根據不同患者或掃描位置的變化而自動調節(jié)管電流,在保證圖像質量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胸部CT掃描輻射劑量,為常規(guī)體檢和定期復查患者提供了安全檢查方法。胸部智能毫安低劑量掃描有別于常規(guī)掃描,不采用統(tǒng)一固定240 mA掃描整個胸部,而是一般采用固定管電壓120 Kv,經定位掃描后隨患者體型不同,CT機自動程序控制管電流量,開啟實時動態(tài)曝光劑量調節(jié)技術CARE Dose 4D。采用胸部智能毫安低劑量掃描,最低輻射劑量可降低到固定毫安組的1/5以下。
低劑量CT掃描對肺磨玻璃結節(jié)(ground-glass nodules,GGN)的篩查,成為目前肺部檢查的熱點[13]。磨玻璃結節(jié)清晰程度隨病變縮小、密度減低和 X線量減小而逐漸下降;而作為篩查手段,最終目標是檢出病灶。通過本次對比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雙源CT智能毫安低劑量掃描的圖像噪聲雖較常規(guī)掃描略增大,但通過工作站處理后,仍可以得到滿足診斷要求的影像圖像。最終達到不遺漏病灶檢出,同時最大程度減低患者所受輻射傷害的目標。肺部磨玻璃結節(jié)的早期檢出,有利于肺癌的早期診斷[14,15],便于患者的早期治療,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綜上所述,雙源CT低劑量掃描在肺磨玻璃結節(jié)的篩查中具有較高的檢出率,能夠同時滿足健康體檢和臨床診斷的圖像要求,有助于肺癌的早診斷、早治療和提高患者術后生存率的優(yōu)點,同時能夠降低檢查者受到的輻射劑量,因而適用于肺部健康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