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軒 陳巍 孫露 張春風 田海
150086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心臟外科
主動脈瓣二葉式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是一種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疾病,其人群發(fā)病率為0.5%~2.0%[1],且發(fā)病有男性優(yōu)勢。BAV可單發(fā),也可合并其他心臟疾病,包括主動脈瓣功能不全(狹窄或關閉不全)、主動脈疾病(主動脈擴張或夾層),以及獲得性并發(fā)癥,如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等。相關基因檢測對其機制的研究有一定指導意義,且遺傳因素和瓣膜相關血流動力學異常均與BAV相關主動脈病的進展有關。為此,我們回顧了BAV主動脈瓣膜形態(tài)、病理生理學、臨床學、基因組學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旨在為BAV的后續(xù)研究和診治提供幫助。
BAV的遺傳基礎已被廣泛接受。依據(jù)Laforest等[2]研究,至少有2條基因通路似乎對正常三葉式主動脈瓣的形成至關重要,NOTCH和NOS3(一氧化氮合酶-3)基因。NOTCH1基因(位于9q34.3染色體上)發(fā)生變異會造成蛋白質(zhì)功能喪失,導致主動脈瓣葉發(fā)育異常。此外,NOTCH通路活性降低會導致成骨細胞特異性基因上調(diào),產(chǎn)生鈣沉積,導致進行性主動脈瓣膜狹窄。NOS3通路在主動脈瓣發(fā)育過程亦有關鍵作用,在NOS3敲除的小鼠模型中顯示了多種心臟畸形,包括BAV。同時,編碼與NOS啟動子激活有關的蛋白質(zhì)的NKX2.5基因(位于5q34染色體上),其突變存在于患有BAV的動物和患者中[3]。
此外,基因GATA5(位于20q13.33染色體上)的突變與BAV相關[4]。國內(nèi)有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GATA4、GATA6基因突變同樣與BAV發(fā)生、發(fā)展有關[5-6]。目前,雖然存在上述異?;?,但BAV的遺傳機制復雜多樣,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針對BAV的形態(tài)學分型,越來越多的分類方法逐漸被提出。其中,Sievers和Schmidtke[7]于2007年提出的分類方法因其簡便性和實用性被廣泛應用。首先,根據(jù)瓣葉融合后產(chǎn)生“脊”的數(shù)量,分為Type 0(無“脊”)、Type 1(單“脊”)、Type 2(雙“脊”);其次,根據(jù)兩個對稱瓣葉的空間位置,將Type 0分為橫向型和前后型;根據(jù)脊的空間位置,可再將Type 1分為L-R型(脊位于左右冠狀動脈竇之間)、R-N型(脊位于右冠狀動脈竇與無冠竇之間)、L-N型(脊位于左冠狀動脈竇與無冠竇之間),將Type 2定義為L-R/R-N型(雙脊分別位于左右冠狀動脈竇、右冠狀動脈竇和無冠竇之間)。其中,Type 1 L-R型最多,約占71%,Type 0和Type 2類型罕見。此類分型方法囊括了BAV幾乎所有可能的解剖變異,有一定優(yōu)勢性。
同時,“脊”的存在也是BAV的一大解剖特點。主動脈瓣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有脊BAV比無脊BAV更易發(fā)生主動脈瓣狹窄和反流,更需行主動脈瓣置換術。此外,有脊BAV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高于無脊BAV[8]。
3.1.1 主動脈瓣狹窄 主動脈瓣狹窄在BAV患者中最常見,且易被早期發(fā)現(xiàn)。以往研究中,Beppu等[9]發(fā)現(xiàn)左右冠狀動脈瓣融合型BAV與主動脈瓣狹窄的快速進展相關。但是,2017年Kong等[8]報道右冠狀動脈瓣與無冠瓣融合型BAV患者中,中-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發(fā)生率高。至今,瓣膜形態(tài)與主動脈瓣狹窄的關系仍未確定。此外,性別亦影響主動脈瓣狹窄發(fā)生率。研究證實,女性BAV患者更易發(fā)生主動脈瓣狹窄[10]。
3.1.2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在BAV患者中,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發(fā)生率低于主動脈瓣狹窄。并且,合并主動脈瓣反流的BAV患者在瓣膜置換術后發(fā)生主動脈夾層的風險是合并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10倍[11]。故對合并主動脈瓣反流的BAV患者,術中應注意對大血管的保護以及術后護理,減少主動脈夾層風險。此外,男性較女性BAV患者更易發(fā)生主動脈瓣關閉不全[10]。
針對BAV患者升主動脈擴張、夾層發(fā)生率增高的學說有兩種:
第一種是BAV患者的基因異?;蜓苌僧惓?,降低主動脈壁強度,增加主動脈擴張、夾層的發(fā)生風險。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是血管重構的關鍵因素,此信號通路受損可改變細胞外基質(zhì)的結構和組成。研究發(fā)現(xiàn),合并升主動脈瘤的BAV患者的TGFβ活性低于三葉式主動脈瓣患者,主要原因為TGFβ與細胞外基質(zhì)的結合增強,導致了其生物利用度降低[12]。α肌動蛋白是血管平滑肌細胞的標志性蛋白——由ACTA2基因編碼,該基因的突變可導致BAV患者的升主動脈中層血管平滑肌細胞凋亡,導致主動脈中層變性[13]。此外,有研究間接證實,BAV患者的升主動脈擴張可能有遺傳特性,BAV患者在主動脈瓣置換術后升主動脈仍有擴張[14]。
第二種是BAV瓣膜形態(tài)或功能不全導致的血流動力學異常(較大的血流速度和偏心血流),增加升主動脈壁的切應力,引起升主動擴張、增加夾層風險。Mahadevia等[15]發(fā)現(xiàn),Type 1 L-R型BAV患者主動脈右前壁切應力最大,常伴升主動脈的孤立擴張。此外,合并狹窄的BAV患者的主動脈最大橫斷直徑均在管狀升主動脈的中部位置,且左心室流出道血流軸心(心尖部與左心室流出道中點矢量線)與主動脈根部的夾角是主動脈明顯擴張(直徑指數(shù)≥22 mm/m2)的預測因素[16]。
心內(nèi)膜炎可導致瓣膜穿孔或破壞,造成嚴重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由于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的發(fā)病率低,最新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心臟病學會(AHA/ACC)瓣膜指南不建議對這類患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但強調(diào)保持口腔衛(wèi)生[17]。此外,BAV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患者出現(xiàn)瓣周膿腫的風險高,故需對BAV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患者進行及時診斷與治療,可阻止瓣周膿腫的發(fā)生及進展。
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診斷BAV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是確診、分型及評估主動脈擴張和嚴重程度的主要手段。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心血管MRI和CT造影在BAV的診斷中應用增多,二者均具有高分辨率和三維重建能力,可精確測量主動脈直徑。其中,由于無電離輻射,對于需多次評估主動脈擴張情況的BAV患者,心血管MRI是其良好的選擇[18]。
近期發(fā)現(xiàn),代謝組學分析是一種較有潛力的篩選方法,可幫助迅速診斷各種心臟病。研究證實,對于BAV的診斷,發(fā)現(xiàn)以下三種代謝產(chǎn)物GNOE(甘油磷-n-油酸乙醇胺)、MG(甘油一酸酯)和 PE(磷脂酰乙醇胺)均與BAV具有最佳相關性,并衍生出了一個BAV的預測模型,命名為ZS(中山):ZS=0.007×GNOE+0.006×MG-5.867。此模型被證實在BAV的預測上比單用以上三種代謝產(chǎn)物更具精確性[19]。因此,血清代謝組學分析方法可作為一種BAV篩查的補充方法。
主動脈瓣置換術(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是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或反流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手術指征類似于三葉式主動脈瓣或退行性主動脈瓣病。隨內(nèi)科治療手段的發(fā)展,經(jīng)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已成為治療重癥主動脈瓣狹窄高危患者的一種有效方法。然而,AHA/ACC瓣膜指南將BAV列為TAVR的相對禁忌證[18]。主要由于:(1)BAV瓣葉形態(tài)不對稱和嚴重的鈣化,可能會阻礙瓣膜的定位和擴張;(2)BAV相關的主動脈病變,可能增加主動脈夾層或破裂的風險。但是,隨著技術積累和改進,TAVR越來越多的被經(jīng)驗性的用于治療狹窄的BAV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嚴重狹窄的二葉和三葉式主動脈瓣患者經(jīng)TAVR術后隨訪12個月,兩者的跨瓣壓差和輕微瓣周漏發(fā)生率均無明顯差異,故TAVR治療BAV患者有效,且有良好的中期人工瓣膜血流動力學性能[20]。
在處理BAV患者瓣膜狹窄或反流問題的同時,需處理擴張的升主動脈。對此,2010年和2014年AHA/ACC瓣膜指南的處理意見有差異,兩次指南編寫小組于2016年達成共識[21]:(1)對于無癥狀的BAV患者,如果主動脈根部或升主動脈直徑≥5.5 cm,可采取主動脈根部(竇) 成形或置換術、升主動脈置換術;(2)在無癥狀的BAV患者中,如果主動脈根部或升主動脈直徑≥5.0 cm且存在夾層危險因素(如主動脈夾層家族史、主動脈生長率≥0.5 cm/年),或患者處于低手術風險范圍且手術由經(jīng)驗豐富的主動脈瓣外科小組在手術經(jīng)驗豐富的中心進行,則行主動脈根部(竇) 成形或置換術、升主動脈置換術是合理的;(3)當升主動脈直徑>4.5 cm時,因主動脈瓣狹窄或主動脈瓣反流而行AVR手術的BAV患者,行升主動脈置換術是合理的。Sievers等[22]認為,針對BAV患者進行干預(主動脈成形術、升主動脈置換術)的升主動脈內(nèi)徑閾值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化的,多為34~51 mm(平均為43.9 mm)??梢?,不同的瓣膜治療中心應參考指南,并結合中心的治療經(jīng)驗,對BAV患者擴張的升主動脈進行個體化、綜合性治療。
總而言之,BAV是一種多基因介導的先天性心臟畸形,易合并多種心血管疾病。目前,其遺傳學發(fā)病機制的面紗仍未完全揭開,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B(tài)AV的診治的新方向。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