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芳 孟晉華 胡鵬娟 趙 青 原慧云 申紅日
(1山西省兒童醫(yī)院山西省婦幼保健院消化科 山西 太原 030013)
(2山西省兒童醫(yī)院山西省婦幼保健院微生物實驗室 山西 太原 030013)
非傷寒沙門菌感染是指除傷寒、副傷寒沙門菌以外的沙門菌引起的感染。在全球范圍內,非傷寒沙門菌是腹瀉的重要原因。據(jù)估計,全球每年非傷寒沙門菌胃腸炎約有9400萬例,其中15.5萬例死亡[1]。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及不合理使用,沙門菌耐藥菌株不斷增加,患兒臨床治療面臨一定難度。因此研究非傷寒沙門菌感染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消化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糞便細菌培養(yǎng)為非傷寒沙門菌的患兒臨床特征及抗感染藥物的應用模式。
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入住我院消化科的1123例腹瀉患兒糞便進行細菌培養(yǎng)鑒定。以其中的100例確診為非傷寒沙門菌感染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臨床特征及抗生素的應用模式。
采集患兒的糞便,及時送檢我院微生物實驗室,采用SS選擇性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采用法國梅里埃公司VITEK-MS質譜儀進行細菌鑒定。并剔除掉同一患兒多次分離的重復菌株。參照美國的CLSI公布的標準進行藥敏實驗判讀。
100例非傷寒沙門菌感染患兒中,5-9月份共檢測出83株。男53例,女47例,年齡分布在29日齡~9歲,但≤2歲患兒67例。臨床癥狀主要為腹瀉,但大便性狀及次數(shù)不一,可表現(xiàn)為稀水樣便、糊狀便、粘液便或粘液膿血便,次數(shù)從2次/日~20余次/日不等;發(fā)熱73例,其中53例患兒體溫在39.1℃以上;23列患兒伴有便血;合并脫水25例,輕度脫水13例,中度脫水11例,重度脫水1例;合并電解質紊亂21例,為低鉀及低鈉血癥,其中低鉀血癥16例,其最低值為2.87mmol/l;檢驗便常規(guī)主要表現(xiàn)為白細胞、紅細胞及潛血陽性。
頭孢噻肟8例;頭孢他定76例;美洛西林鈉4例;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12例,其中9例為根據(jù)臨床治療效果和藥敏結果,抗生素進一步更換為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更換前的抗生素分別為頭孢他啶8例及美洛西林鈉1例;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3例,均為抗生素進一步升級使用的結果,更換前的抗生素分別為頭孢他啶、頭孢噻肟及頭孢哌酮舒巴坦鈉。阿奇霉素1例;頭孢孟多酯1例;4例患兒因便常規(guī)恢復正常后,未等待糞便培養(yǎng)鑒定結果而出院,故未使用抗生素。
非傷寒沙門菌是兒童細菌性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病原菌之一,2013年,美國報道了5萬例沙門菌病例,其中大約有40%發(fā)生在<15歲的兒童[2]。非傷寒沙門菌感染主要與飲食不潔有關。在嬰兒中,沙門菌感染與攝入濃縮液態(tài)奶有關,這可能與開封后的液態(tài)奶的儲存和處理有關[3]。沙門菌病的暴發(fā)還與嬰兒攝入配方奶粉有關[4,5]。針對嬰兒的病例對照研究提示,母乳喂養(yǎng)可在嬰兒期預防沙門菌感染[3,6]。本研究中,沙門菌感染主要發(fā)生于≤2歲嬰幼兒,除與嬰幼兒自身抵抗力低,胃酸活力低,腸道免疫功能發(fā)育未成熟外,可能亦與嬰幼兒攝入液態(tài)濃縮奶及其配方奶粉有關。此外本研究提示,非傷寒沙門菌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多發(fā)生在5-9月份的夏秋季節(jié),可能與山西太原地區(qū)5月份氣候轉暖,嬰幼兒外出活動增加,在外飲食攝入增加,且由于氣溫逐漸增高,沙門菌易生長繁殖,食物易受其污染有關。有文獻報道,在德國氣溫較高的5月-10月份消費者食入了被沙門菌污染的豬肉從而導致267人患沙門菌感染[7]。因此,防止食物污染,阻斷細菌的傳播途徑的預防措施很重要。該組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腹瀉,但大便性狀及次數(shù)不一;非傷寒沙門菌感染患兒發(fā)熱以高熱為著伴有便血;易合并脫水及電解質紊亂,且以輕中度脫水及低鈉、低鉀血癥為主;便常規(guī)主要表現(xiàn)為白細胞、紅細胞及潛血陽性。提示作為一名兒科醫(yī)師,不能單純的從大便性狀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在應用抗生素前一定要積極的留取糞便標本,行糞便常規(guī)及培養(yǎng)的細菌鑒定。
非傷寒沙門菌感染的治療主要是抗感染治療,該研究表明抗生素主要以三代頭孢菌素為主,第三代頭孢菌素具有良好的藥代動力學特點,毒副作用小,對沙門菌的敏感率高,可作為兒科臨床經驗用藥的首選藥物。該研究中有84例患兒使用頭孢菌素,8例最初使用頭孢他啶及1例美洛西林鈉患兒,后進一步更換為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行抗感染治療,其原因為據(jù)糞便細菌鑒定及藥敏結果,有4例菌株對頭孢他啶耐藥,1例菌株對美洛西林鈉耐藥,其余4例雖對頭孢他啶敏感,但臨床治療效果欠佳。有3例使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抗感染治療,其糞便細菌及藥敏鑒定提示頭孢菌素菌均敏感,其換用原因分別為臨床治療效果欠佳、頭孢他啶過敏且該菌株對氨芐西林耐藥及8天內連續(xù)3次便培養(yǎng)均為陽性,最終2例治愈,1例未愈自行出院,分析其腹瀉未好轉的原因,可能與長期的光譜的抗生素應用所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關。近年來,由于頭孢菌素廣泛應用于兒童沙門菌感染性腹瀉治療,耐藥率呈上升趨勢,天津市耐藥率已達到17.39[8],湖南省耐藥率約20%[9]。相關研究表明沙門菌對氨芐西林、頭孢唑林的耐藥率較高,超過95%,顯然這類藥物已經不適合治療沙門菌[9]。因此在非傷寒沙門菌的治療中,頭孢菌素仍為首選藥物,但當臨床治療效果欠佳時,根據(jù)藥敏結果換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有效抗感染治療,不宜直接選用碳青霉烯類進行抗感染治療,防止廣譜抗生素長期大量濫用,從而篩選出更多的耐藥菌株,甚至出現(xiàn)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綜上所述,兒童非傷寒沙門菌感染好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2歲患兒為非傷寒沙門菌易感人群。非傷寒沙門菌感染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發(fā)熱伴便血;易合并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根據(jù)糞便培養(yǎng)細菌鑒定及藥敏結果合理選用抗生素進行有效抗非傷寒沙門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