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院門外,有著許多石頭,毫無章法地放在路的兩側(cè)。別看這些石頭雖不起眼,卻承載了我對家鄉(xiāng)的許多懷念。
這些石頭在門外已經(jīng)很多年了,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想知道它們的來歷。人們都把它們當(dāng)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部分,一個永遠(yuǎn)不可或缺的部分。
石頭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扁一點(diǎn)兒,有的圓一點(diǎn)兒,有的是長方體,有的似橢圓形……每一種形狀的石頭都有它獨(dú)特的魅力。
家鄉(xiāng)的夏天是多雨的,動不動就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不久,雨過天晴,院門外的泥土路卻被雨水沖刷得泥濘不堪,再加上坑洼中的積水,讓人們只好“望泥興嘆”,再無法出門了。這時,那些堆放在院門外的石頭就派上了用場。一塊塊或大或小的石頭被人們間隔地放在泥地上,這時的石頭必定是人們挑選出的寬厚而平整的石頭。泥水沒過石頭的大半部分,人就在石上行走。小時候,我總愛把這些由石頭在雨后泥水路上鋪出來的路叫“石橋”。那時的我,總特別期盼下雨,這樣就可以在雨后,赤著腳在“石橋”上行走。走在“石橋”上,腳下發(fā)出的輕微的泥水濺起聲,和著雨后屋檐、老樹上殘存的雨水滴答聲,匯成了家鄉(xiāng)雨后最美妙動聽的天籟。
夏天的傍晚,人們坐在光滑的石頭上乘涼,老人們搖著蒲扇與鄰里們聊家中瑣事。孩子們在院前嬉戲,繞著石頭奔跑、追逐。一塊塊石頭是家鄉(xiāng)晚景的最好見證者,它們記錄下了這最和諧的美麗。
鄉(xiāng)村孩子的童年是最活潑的,而石頭,就是他們天然的玩具。春天,孩子們用樹枝、皮筋自制一個彈弓,“子彈”就是院前的石子。孩子們對石子的選擇是很慎重的,小些、圓潤的是首選;笨重的、方形的是入不了他們的眼的。將自己選好的石子往彈弓中一放,手使勁一拉,石子如離弦的箭般飛出,誰的石子飛得遠(yuǎn),誰便是“勝利者”,這是孩子們心中至高無上的榮譽(yù)。有時,孩子們還用石頭蓋房子、搭家具,心中幻想著自己以后也可以住進(jìn)像自己搭出的房子般美麗的仙境。
小院外的石頭,伴隨我走過了天真爛漫的童年。我懷念家鄉(xiāng)的石頭,也更懷念我的家鄉(xiāng)。
現(xiàn)在,那些石頭仍守候在家鄉(xiāng)的院門前,只是,我卻很久沒有回到家鄉(xiāng),只得在夢里掛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