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竹,袁曉霞,姜 德*
(新疆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古人云:“切而知之謂之巧”,可謂脈診是一種精巧的技術,醫(yī)生以指下的感覺結合對脈象特征的領會來加以理解與區(qū)分,但由于脈象本身較籠統(tǒng),且沒有固定判別標準,因此對脈象的辨識主觀性很強,學生在學習時總有一種似是非是的朦朧感。中醫(yī)診斷學脈診實驗是對理論學習階段的延續(xù)和補充,為使學生能掌握好脈診技能,筆者針對如何組織和開展好脈診實驗教學淺談幾點體會。
認真?zhèn)湔n是上好課的重要前提,是教學質量的保障[1]。教師授課對照教材或者PPT“照本宣科”式教學會極大降低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讓學生對課程失去興趣。中醫(yī)診斷學內容繁雜、抽象且理解較為困難,作為初學者極易產生畏難情緒。筆者認為應當做好親自手寫教案、講稿、設計課件的準備,雖然該過程會消耗時間和精力,但實際是加深對所教授內容的記憶和理解,教師在講課時也更能增添一份“胸有成竹”。
課前預習保障了實驗課教學效果[2]。課前將實驗課程的目的、要求、內容、步驟等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進行復習和預習,其目的是要求學生再回到教材中全面掌握理論,在實驗課上能更好地進行運用。比如課前掌握好正確的切脈方法,實訓課中相互之間的練習就可避免因操作方法不規(guī)范造成的脈象判斷模棱兩可。
注重學生基礎和臨床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3]。中醫(yī)診斷學課程設于大一年級的下學期,由于多種原因,學生對中醫(yī)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不同,有的非常好,而有的學生基礎薄弱。因此,在課前就清楚了解學生掌握基礎的情況,到了實踐授課階段內容上又有所側重,呈現(xiàn)出較好的教學效果。
2.2.1 簡單溫習
孔子言:“溫故而知新”,教師可用簡短的時間對一些重要的脈診理論進行溫習和強調,比如如何安排患者在切脈時的正確體位和手臂放置姿勢;如何定位寸口診法的寸關尺三個部位;如何運用舉按尋三種指力等。溫習時帶教老師尤其要避免理論課“滔滔不絕”式理論教學,多啟發(fā),多提問。
2.2.2 教師示范
首先,帶教老師選擇一位健康的學生作為受診者,受診者在切脈時注意正確體位和手臂放置的姿勢;如何練習舉按尋、總按、單按的不同指法等等。示范過程中老師一邊講解,一邊適時提出實驗相關的問題,粗略介紹實驗目的、原理和步驟。引導式操作可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2.3 學生實訓
先找2名學生模擬老師示范的脈診方法,帶教老師看看是否正確。一般20人一大組,學生間互相充當醫(yī)生與患者的角色進行脈診操作訓練,要求每位學生必須把其余19位學生的脈象按照構成脈象的八個方面都體會一遍。練習中認真體會,遇到模糊不清的隨時提問,帶教老師應耐心講解。
2.2.4 集中小結
學生相互間脈診操作結束后,先讓學生說說脈診后的感想,體會到的脈象有什么特征,帶教老師用大約10分鐘時間進行實訓討論,也可適當抽查1~2組學生,看看學生實訓后的掌握情況。重點考查平息,請學生說出受診者一息幾至,然后帶教老師親自體會受診者的至數(shù),看看學生回答的是否正確。如果不對,再重新教會學生如何平息,直到掌握為止。
實驗報告是實踐課后學習內容的總結與知識掌握程度的反饋,但在批閱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直接抄寫實驗要求內容,有的不寫討論問題,有的邊寫邊漏掉一部分內容,更為嚴重的是互相抄襲,這些現(xiàn)象完全流于交的形式,實屬應付。針對這些現(xiàn)象,筆者認為應該提高實驗報告在平時成績中的比例,才能引起學生重視。
教學反思指“教師對教學活動所關涉的種種問題進行多視角、多層面、反復、深入、認真地審視與思考的過程與行為”[5]。筆者授課時間不長,且缺乏豐富的經驗,因此任職初期的自身教學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
綜上,中醫(yī)診斷學脈診實驗課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重要支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認為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反思-總結-反思,以學生為主體,依據(jù)學生的反饋情況去改革發(fā)展,終會實現(xiàn)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最終目標,培養(yǎng)出高素質、基本功過硬的中醫(y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