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滿
(遼寧省鞍山市岫巖縣中醫(yī)院 , 遼寧 岫巖 114300 )
跟骨骨折是脛骨最常見的骨折,發(fā)生率高,切開復位和內固定是治療Sanders III和IV跟骨骨折的首選方法。 大多數跟骨骨折常伴有一定程度的骨缺損,患者需要通過骨移植手術進行修復。跟骨具有相對復雜的幾何形狀和內部結構。跟骨骨折是一種常見的臨床和常見疾病,主要是關節(jié)內骨折,因此治療的選擇至關重要。大多數骨科外科醫(yī)生認為,Sanders分類對跟骨骨折的治療和預后選擇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對于Sanders II型跟骨骨折,最合適的治療方法尚不確定[1]。 Sanders II型跟骨骨折的手術治療優(yōu)于非手術治療。鎖定板和解剖板通常用于手術的內部固定,但兩者的治療效果是有爭議的。本研究分析了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Sanders分型Ⅱ-Ⅳ型跟骨骨折臨床效果,總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分型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100例,實施解剖鋼板內固定的50例患者為解剖鋼板內固定組,行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的50例患者為鎖定鋼板內固定組。解剖鋼板內固定組男女患者比例為28/22;年齡最小19歲,最大61歲,平均年齡(41.21±5.21)歲;Sanders分型Ⅱ型跟骨骨折有28例,Sanders分型III型跟骨骨折有12例,Sanders分型Ⅳ型跟骨骨折有10例。受傷至手術時間最短4小時,最長14天,平均(8.76±1.56)天;跟骨骨折原因:車禍引起跟骨骨折14例、高處墜落傷引起跟骨骨折22例、摔倒引起跟骨骨折6例、其他3例。鎖定鋼板內固定組男女患者比例為30/20;年齡最小18歲,最大67歲,平均年齡(41.17±5.22)歲;Sanders分型Ⅱ型跟骨骨折有29例,Sanders分型III型跟骨骨折有11例,Sanders分型Ⅳ型跟骨骨折有10例。受傷至手術時間最短4小時,最長14天,平均(8.72±1.65)天;跟骨骨折原因:車禍引起跟骨骨折14例、高處墜落傷引起跟骨骨折21例、摔倒引起跟骨骨折6例、其他2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2 手術方法:行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的50例患者為鎖定鋼板內固定組。術前常規(guī)抬高患肢,冷敷,給予消腫藥物,消腫后進行手術。腰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側臥位,擴大跟骨外側L切口,外踝上2cm向下直至足外側底部赤白線向前平行,將皮膚和皮下組織、骨膜切開,避免腓腸神經損傷,剝離腓骨長短肌腱,用3枚克氏針分別進入骰骨、距骨和外踝,將軟組織牽開,促使跟骨外側、跟距和骰關節(jié)顯露,將跟骨外側壁骨塊撬起,后用骨膜剝離子將塌陷關節(jié)面撐起,將內翻畸形矯正,促使跟骨高度和寬度恢復,用4枚克氏針臨時固定。C型臂觀察復位滿意情況,用合適鎖定鋼板固定。閉合切口。實施解剖鋼板內固定的50例患者為解剖鋼板內固定組,將鎖定鋼板換為解剖鋼板。
3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手術前后的生活質量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狀態(tài)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5 結果
5.1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對比:解剖鋼板內固定組患者術后并發(fā)切口感染7例,皮緣壞死有4例,術后關節(jié)面再塌陷繼發(fā)距下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有7例。鎖定鋼板內固定組患者切口感染1例,皮緣壞死有1例,術后關節(jié)面再塌陷繼發(fā)距下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有1例。統(tǒng)計學分析后,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差異顯著(P<0.05)。
5.2 2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解剖鋼板內固定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105.42±14.12)ml、手術時間為(115.67±18.11)分鐘,鎖定鋼板內固定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73.11±12.32)ml、手術時間為(90.55±12.21)分鐘。統(tǒng)計學分析后,鎖定鋼板內固定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均少于解剖鋼板內固定組(P<0.05)。
5.3 2組患者手術前后的生活質量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狀態(tài)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對比:解剖鋼板內固定組患者手術前的生活質量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狀態(tài)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分別為(56.78±8.06)分、(56.35±6.93)分、(55.47±1.02)分,手術后的生活質量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狀態(tài)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分別為(85.82±3.95)分、(82.32±6.95)分、(84.53±1.48)分;鎖定鋼板內固定組患者手術前的生活質量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狀態(tài)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分別為(56.75±7.98)分、(56.32±1.61)分、(55.45±1.04)分,手術后的生活質量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狀態(tài)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分別為(92.16±2.04)分、(93.36±2.42)分、(92.47±3.40)分。統(tǒng)計學分析后,2組患者手術后的生活質量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狀態(tài)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手術前(P<0.05),且鎖定鋼板內固定組手術后的生活質量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狀態(tài)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高于解剖鋼板內固定組手術后的水平(P<0.05)。
5.4 2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解剖鋼板內固定組患者手術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70.02±5.71)分,手術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77.11±7.21)分;鎖定鋼板內固定組患者手術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70.22±5.75)分,手術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88.42±7.58)分。統(tǒng)計學分析后,2組患者手術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高于手術前(P<0.05),且鎖定鋼板內固定組患者手術后的評分高于解剖鋼板內固定組患者手術后的評分(P<0.05)。
跟骨骨折主要是由高能量損傷引起的。后關節(jié)面冠狀位和軸位CT為4種類型的Sanders,其中II,III和IV型需要手術治療。對于Sanders III和IV患者,當跟骨骨折損傷涉及足跟關節(jié),導致關節(jié)面塌陷和骨缺損時,很容易引起并發(fā)癥,如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影響行走甚至跛行。非手術治療往往不能實現解剖復位。因此,它們適用于小排量的跟骨骨折[2]。目前,手術治療常用于II,III和IV型骨折。在直視下調整跟骨關節(jié)面的平面度和高度,可見對于II,III和IV型的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保守治療。大多數Sander III和IV跟骨骨折在復位后有明顯的骨缺損。跟骨骨折的內固定方法通常采用“三點固定原則”,主要采用螺釘對骨板和骨骼施加壓力進行固定。然而,對于Ⅲ型和IV型跟骨粉碎性骨折,骨骼很小缺陷和骨壓縮會導致固定不良,導致關節(jié)面變窄,無法保持跟骨的形狀。由于解剖鎖定板和跟骨的形狀非常相似,但鎖定鋼板具有角度穩(wěn)定性,可以有效地固定在3個維度上,并具有內支架功能,可以發(fā)揮有效支撐作用,特別是在骨質疏松和骨缺損的情況下,骨折塊固定以防止分離,其支撐能力明顯優(yōu)于解剖鋼板[3-4]。鎖定接骨板的優(yōu)點在于可使用螺釘將骨折塊鎖定于接骨板增加復位固定的可靠性,功能恢復滿意度高。同時,內部支架功能可以有效地支持跟骨減少的狀態(tài),并且即使在手術期間不進行骨移植,也可以確保粉碎性骨折復位后的形狀保持。另外,跟骨鎖定板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它可以根據跟骨的解剖學特征成形,然后附著在跟骨上,進一步加強粉碎性骨折后的跟骨形狀。手術后無需外固定石膏[5]。本研究50例鎖定鋼板內固定組患者實施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后,并發(fā)癥相對于解剖鋼板內固定組明顯降低(P<0.05),手術出血量和手術時間相對于解剖鋼板內固定組顯著減少(P<0.05),生活質量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狀態(tài)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相對于解剖鋼板內固定組更好(P<0.05),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相對于解剖鋼板內固定組改善更顯著(P<0.05)。
綜上所述,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Sanders分型Ⅱ-Ⅳ型跟骨骨折臨床效果比較,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Sanders分型Ⅱ-Ⅳ型跟骨骨折臨床效果優(yōu)于解剖鋼板內固定治療Sanders分型Ⅱ-Ⅳ型跟骨骨折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