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述勤,林麗霞
(甘肅省軍區(qū)蘭州退休干部休養(yǎng)所,甘肅 蘭州 730000)
腸易激綜合癥是胃腸紊亂性疾病,為消化內科常見病癥,表現(xiàn)為大便性狀異常、排便習慣改變、腹脹腹痛、粘液便,但缺乏生化代謝指標、微生物學、組織學、形態(tài)學等器質性疾病證據(jù)[1]。在中醫(yī)理論中被歸為痛瀉、氣秘、大腸泄,發(fā)病機制考慮與內臟高敏感度、腸道動力學改變有關[2]。本次研究從中醫(yī)角度著手,觀察了逍遙散加減方對此病癥的臨床治療效果并總結治療關鍵思路。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干休所收治的腸易激綜合癥住院病患共52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兩組。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1:15;年齡23~68歲,平均(40.31±2.95)歲。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12:14;年齡22~68歲,平均(41.70±3.28)歲。組間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根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及《腸易激綜合癥診斷標準》中擬定的診斷標準且缺乏可解釋癥狀的生化異常、形態(tài)學改變患者[3]。
剔除標準:消化系統(tǒng)手術史、腸寄生蟲、痢疾、乳糖不耐受、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道腫瘤病患。
兩組入院后均給予谷維素及阿米替林治療,期間令患者控制飲食,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選擇上海玉瑞生物科技藥業(yè)生產(chǎn)的谷維素(國藥準字H41022837),每日給藥3次,每次3片,口服。選擇常州四藥制藥生產(chǎn)的阿米替林(國藥準字H32023764),每日給藥3次,每次25 mg,口服。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聯(lián)合逍遙散加減方治療,基礎藥方:10 g當歸、10 g炙甘草、10 g大棗、10 g炒陳皮、10 g生姜、15 g白芍、20 g炒酸棗仁、15 g柴胡、20 g夜交藤、20 g茯苓、15 g炒白術、6 g薄荷。每日一劑以文火煎煮,去渣取汁400 mL,分早中晚三次服用。在此基礎上對癥加減:①腹痛:加10 g蟬蛻、10 g防風;②食欲不振:加15 g焦神曲、20 g炒麥芽;③失眠多夢:加30 g煅牡蠣、30 g煅龍骨;④倦怠乏力:加15 g黨參、20 g黃芪;⑤腹脹:加10 g木香、10 g厚樸;⑥腹瀉:加30 g車前子、30 g薏苡仁;⑦便秘:加15 g肉蓯蓉、20 g瓜蔞。
治療痊愈后進行隨訪,顯效——用藥后腹痛腹瀉癥狀完全消失,隨訪期內未復發(fā);有效——臨床癥狀減輕,隨訪期內復發(fā)次數(shù)在5次以內;無效——癥狀改善不明顯,需更換治療方案。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治療有效性以[n(%)]表示,以x2檢驗。若P<0.05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臨床癥狀好轉情況及隨訪期內復發(fā)情況判定臨床療效,顯示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92%,觀察組為96.1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如下。
對照組顯效率26.92%(7/26)、有效率50%(13/26)、無效率23.08%(6/26),總有效率76.92%(20/26);觀察組顯效率53.85%(14/26)、有效率42.31%(11/26)、無效率3.85%(1/26),總有效率96.15%(25/26)。
現(xiàn)代醫(yī)學將腸易激綜合癥的發(fā)病機制歸為胃腸肽活動異常、腸神經(jīng)叢病變、平滑肌病變引起的內臟感覺異常與胃腸動力異常,與腸粘膜免疫反應、腸道菌群失調、遺傳、飲食、精神等多種因素相關,最終導致結腸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亂而引發(fā)腸道動力學病變。
在中醫(yī)研究中,其癥候雖以腸道表現(xiàn)為主,但與胃部、脾臟、肝臟功能失調關系密切。逍遙散藥方來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和胃散郁、健脾溫中、養(yǎng)血柔肝、疏肝解郁的功效。在該藥方中,白芍、當歸養(yǎng)血柔肝,可在柴胡疏肝解郁的同時幫助恢復肝臟順達之姓,也可避免柴胡疏泄太過;白芍緩急止痛;白術益氣健脾;茯苓幫助氣血生化。整副藥方寒熱并投、肝脾同治,可達到標本兼顧之效。
本次研究依照患者癥狀差異,在基礎藥方上予以加減,讓藥方更具針對性。對比之下觀察組以96.15%的治療總有效率遠高于對照組。在治療思路方面,應考慮到患者由于腸易激綜合癥而出現(xiàn)的不同臨床表現(xiàn),如腹痛、食欲不振、失眠多夢、倦怠乏力、腹脹、腹瀉、便秘等。給予藥方加減的同時還應緩解其負性情緒,強調中醫(yī)情志干預,提升疾病控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