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婧
摘? ? 要: “老”是漢語中十分活躍的高頻詞匯,其語法化問題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通過對詞綴“老”的語法化研究進行定量、定性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這類研究主要從詞綴“老”的產生時間、功能分布、語義特征及虛化機制等方面展開,并呈現出描寫與解釋、形式與意義、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結合的特點,為今后漢語詞綴研究和語法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詞綴“老”? ? 語法化? ? 研究綜述
語法化,廣義地講又稱實詞虛化,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成為語法功能成分或語法標記的過程與現象,是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詞綴是語法化進程中虛化程度較高的一種形式,體現了漢語本身發(fā)展的自然趨勢?!袄稀笔菨h語中的高頻詞綴,它由實詞“老”虛化而來,出現較早、意義豐富、使用廣泛,其語法化問題在詞綴研究和語法化研究中具有代表性,因此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目前,關于“老”的語法化問題研究已趨于成熟,本文通過梳理學界關于詞綴“老”的語法化研究成果,總結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以為其他詞綴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一、詞綴“老”的語法化研究統(tǒng)計
詞綴“老”作為漢語中能產性強的高頻詞綴,在漢語中十分活躍,意義豐富,功能多樣,其復雜性早就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并對其進行深層次、多角度的研究與探討。關于詞綴“老”的語法化研究的文獻資料,最早散見于個別漢語史著作中,在討論漢語詞匯發(fā)展的專篇中對詞綴“老”的產生、來源進行思考和初步探索;而后專門針對詞綴“老”的論文不斷涌現,各家觀點不一,主要圍繞詞綴“老”的產生時間、功能分布、語義特征及虛化機制等方面做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基本廓清詞綴“老”語法化的發(fā)展脈絡,這類成果已趨于成熟;部分學者在對近代漢語專書、曲詞的語言研究中涉及詞綴“老”的演變,從文學作品的角度豐富詞綴“老”的語料依據和研究成果。
關于詞綴“老”的語法化研究涉及的代表著作、論文成果統(tǒng)計如下:
二、詞綴“老”的語法化研究成果
(一)關于詞綴“老”的起源
最早對于詞綴“老”的討論始于對其來源和產生年代的確定,各家觀點散見于個別詞匯學著作當中,對詞綴“老”的起源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認為詞綴“老”在唐代出現。王力(1989)認為除排行上加“老”起于何時尚不清楚和名字上加“老”初見于宋代之外,其余用法均起源于唐代。楊建國(1993)基本同意詞綴“老”產生時限至遲在唐代。
一種則認為詞綴“老”出現還要早些,起于六朝時期。孫常敘(1956)認為“老”在六朝時就已經有前綴化的傾向。向熹(1993)認為“老”是在六朝以后虛化成詞頭,認為王氏對詞頭“老”產生年代的推斷似乎失之太晚。朱茂漢(1983)明確指出“老”正式成綴于六朝時期,它作為稱人名詞的前綴,起源于“老奴”“老婢”這類輕慢之詞和“老傖”“老慳”這類諢號,在唐以前發(fā)展較緩慢,到宋代以后發(fā)展較迅速,唐以前的用法都被繼承下來。
不同于著作中的散論,王寧寧(2010)對漢語詞綴“老”進行最全面系統(tǒng)的專門研究,按照時間線索勾勒詞綴“老”的虛化歷程:“老”在先秦兩漢時期還具有詞匯意義,僅作為修飾詞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詞綴“老”產生的萌芽階段,逐漸泛化為擬親屬稱謂詞;在唐宋時期,“老”表稱謂作用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具有豐富的語義色彩,是詞綴“老”的形成階段;詞綴“老”在元明清時期徹底完成虛化,并產生更多新的用法。
關于詞綴“老”是由形容詞“老”虛化而來的,各家觀點一致。但由于形容詞“老”虛化成詞綴“老”的過程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這期間勢必會存在虛化程度還不夠高、仍帶有脫胎前痕跡、半虛半實的階段,因此對于“老”是否已完成詞綴化的明確界限就難以確定。綜上文獻基本可以明確詞綴“老”大體發(fā)端于六朝,形成于唐宋,活躍于明清,在不同時期、不同用法的詞綴“老”的虛化軌跡具有不平衡性和多樣性。
(二)關于詞綴“老”的功能分布和語義特征
“老”作為一個十分活躍的高頻詞匯,由于自身發(fā)展的復雜性和多義性,詞綴“老”的語法化過程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為適應不同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詞綴“老”的功能分布情況也體現出其語義虛化的不同軌跡。
1.詞綴“老”的功能分布
各家對于詞綴“老”結構功能的考察觀點基本一致,結論較全面。主要從兩個角度考察“老”的共時表現:
就構詞能力來講前綴“老”比后綴“老”要強得多,適用范圍較廣泛。詞綴“老”的主要功能是與后附成分結合指稱人的身份、名號、職業(yè)、身份、親屬輩分及個性區(qū)別特征,多數情況下跟名詞性成分組合,其中“老”跟數詞、動物名詞、姓氏的組合虛化程度較高。
除此之外,還有學者針對小類成員之間的功能差異作了更細致的對比分析,以此進一步說明“老”語法化過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史慧媛(2006)運用添加鑒別字的方法對比不同合成詞形式下的“老”處在虛化的不同階段,不應憑意義標準將“老鷹”的“老”與“老鼠”“老虎”的“老”一概而論,對“老”虛化的連續(xù)性過程有更清楚的認識。劉文輝(2014)按照是否具有語義色彩和語用功能為標準,將詞綴“老”又區(qū)分出語法化詞綴和語用化詞綴,前者只保留語法意義,虛化程度高;后者具有豐富的語用色彩,并產生語用功能,正在向語法化詞綴轉變。
2.詞綴“老”的語義特征
“老”的語法化過程中所呈現的不同分布情況反映在語義層面是“老”詞匯意義虛化呈現出不同的表達色彩。
周元琳(2000)認識到“老”詞義的復雜性,按照語義色彩的不同將名詞前綴“老”分為可尊可敬、可親可近、可笑可憐和可怕可惡的四類“老”,并指出這是含義豐富的“老”詞沿年歲大、時間久、衰老凋謝、嫻熟老辣等不同方向虛化的結果,不能片面認為“老”綴單純起源于輕慢之詞和諢號。馬慧玲(2002)將“老”的語義內部分了三個層級,認為由于其發(fā)端不同,用于稱人的“老”是由“年歲大”這一層虛化而來的,用于排行次序的“老”則是由“時間久”層虛化而來的,且它們都含有“過度”的元語義特征。王海英(2002)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梳理了現代漢語詞綴“老”的虛化情況,從詞匯意義的喪失與否、語義色彩的有無、封閉或開放程度等三個方面將“老”按虛化程度不同分為最高、較高、次低、最低四個等級序列,概括翔實,對詞綴“老”語義功能的描寫更加直觀和精細化。
這些學者既從共時平面充分地考察了詞綴“老”的分布情況和組合能力,又從歷時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廓清了“老”的虛化軌跡,在“老”的語法化過程中,其功能分布和語義色彩的發(fā)展變化具有連續(xù)性和層次性,二者相互印證,彼此說明,充分體現了語言本身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漢語詞綴形成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三)關于詞綴“老”的虛化動因和語法化機制
隨著對語法化現象的研究理論越來越豐富,學者們對于詞綴“老”的探討不僅局限于句法和語義層面的描寫和分析,而且開始深入探討“老”之所以詞綴化的動因和機制。
董為光(2002)最早提出社會交際的“稱謂”作用促使詞綴“老”的形成,在語言交際中滿足“稱謂表達”的各種實際需要。他還探討詞綴“老”的四支稱謂說法,并看到“老”的詞綴化是經不同形式、不同途徑的虛化匯聚而成的。
郭作飛(2005)、劉毅非(2007)、王寧寧(2010)、艾迪拉(2014)、屈邦振(2017)都對詞綴“老”的語法化原因作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大都沿著句法、語義、語音、語用、認知五個角度展開分析:(1)在句法層面,“老”的語法化受固定句法位置的影響,以及結構的重新分析導致復合詞化;(2)在語義層面,“老”詞義的抽象泛化和內部分化沿不同軌跡展開;(3)在語音層面,“老”詞匯意義的虛化與漢語詞匯雙音節(jié)化的趨勢有關,語音形式促使兩個獨立成分趨于融合;(4)在語用層面,“老”的語法化的最終實現依賴不同語境下的詞義內涵分析;(5)在認知層面,隱喻、類推機制在“老”語法化過程中決定了詞匯意義和附加意義變化的方向。
其中劉毅非(2007)專門撰文研究“老”的語法化問題,從這五個角度作了最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王寧寧(2010)在前人的基礎上,加深了對“老”語法化研究的理論深度。在語音層面,他運用漢語韻律的理論知識提出“老”的語法化受到韻律環(huán)境制約,因韻律的固化作用,“老”的意義逐漸抽象、失落,進而凝固為“詞化韻律詞”,導致語義重心逐漸向后偏移,“老”作為非重心成分開始虛化。
綜上可見,各家都對“老”的語法化的動因和機制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借鑒韻律學、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知識,都認為“老”的語法化過程是在不同平面、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進行,在虛化過程中產生新的內涵和用法,符合漢語實詞虛化的一般規(guī)律。
三、結語
目前關于“老”的語法化問題研究已趨于成熟,相關研究能運用全面的文獻語料和最新的理論成果作為支撐,對詞綴“老”的起源發(fā)展、虛化軌跡、句法功能、語義內涵及虛化的內在動因和機制進行細致的考察和分析,對今后漢語詞綴研究和語法化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研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描寫與解釋相結合
縱觀詞綴“老”的研究成果,最初散見于一般詞匯學著作的記錄,主要對其起源的時間進行明確,以不同年代的文獻語料為佐證。隨著詞綴研究的展開,針對“老”的專門研究越來越全面、細致,主要圍繞詞綴“老”的句法位置、詞匯意義、組合能力等方面進行描寫。在充分描寫的基礎上,學者們還對“老”虛化機制作了深入的解釋分析,從詞綴發(fā)展的內部動因深入揭示實詞“老”語法化的基本規(guī)律。
(二)形式與意義相結合
漢語詞綴語法功能的最終確立,主要看這個詞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是否失去詞匯意義,只起語法作用。劉毅非(2007)、王寧寧(2010)在討論“老”的語法化問題時,都提出在實詞語法化過程中,形式與意義總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共同推進實詞虛化甚至向更虛的方向推進?!袄稀钡木浞ㄎ恢门c結構關系的改變會引起詞義的演變,導致實詞語法化。另外,“老”詞義的抽象泛化、分化會導致與其前后成分的結構關系和語法功能發(fā)生改變,虛化了的詞義被用于新的語法位置和結構關系中,進一步固化并推進語法化進程。
(三)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結合
實詞虛化是一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對詞綴“老”的語法化研究主要圍繞“老”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fā)展脈絡展開,既從橫向考察“老”在不同階段的共時表現,又從縱向對比“老”在不同階段句法語義功能的變化。此外,詞綴“老”在演變過程中還呈現出多層次、多軌跡的發(fā)展特征,既體現了“老”語法化的連續(xù)性和動態(tài)性,又看到了“老”作為一個表意豐富的實詞虛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詞綴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對于詞綴的界定、范圍、數量、分類、性質等方面的研究還存在爭議的地方?!袄稀弊鳛橐粋€非?;钴S的高頻詞綴,考察分析它的語法化過程為探索其他詞綴的語法化規(guī)律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和方法借鑒。同時,以個案為例弄清典型詞綴的歷史演化動因,有助于從根本上了解漢語詞綴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甚至有助于廓清現代漢語構詞法體系。今后,關于“老”的語法化研究還可借鑒新的理論、方法對詞綴形成的語法化機制從新的層面展開,或可轉換視角對進入“老+”這一構式的詞根變化進行探討,進一步推動漢語語法化研究工作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常敘.漢語詞匯[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2]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楊建國.近代漢語引論[M].合肥:黃山書社,1993.
[4]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董為光.稱謂表達與詞綴“老”的虛化[J].語言研究,2002(8).
[6]劉文輝.漢語詞綴分類的新嘗試——以詞綴“老”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4(11).
[7]劉毅非.“老”的語法化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8]馬惠玲.“老”語義探微[J].殷都學刊,2002(28).
[9]史慧媛.“老”綴新議——兼論“老鷹”的“老”不同于“老虎”的“老”[J].現代語文,2006(19).
[10]王海英.共時平面上的現代漢語詞綴“老”[J].語言研究,2002(7).
[11]王寧寧.漢語詞綴“老”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21).
[12]周元琳.前綴“老”和“老”綴詞語義色彩探微[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6).
[13]朱茂漢.名詞前綴“阿”和“老”的形成和發(fā)展[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