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塊化教學以其務實的教學模式、嚴苛的教學體系和靈活的考核方式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按照模塊化原理,統(tǒng)籌學校教育資源、凝聚教育合力,切實提高教師教育理論水平,是新時代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模塊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9)12-0041-03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從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在2019年3月召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币笸诰蚱渌n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
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有深刻的時代烙印?!爸袊厣鐣髁x已經進入新時代”,這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我國所處歷史方位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斷。高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應該明確新時代的豐富內涵,緊跟時代步伐,扎實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一、模塊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模塊化教學就是運用模塊化原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各個教育環(huán)節(jié)要素及影響因素進行有效分析,然后依據教育目標要求把聯(lián)系密切的要素和影響因素進行匯總合成,建立集成教育單元,組合成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塊。
1.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務實性
所謂模塊,是針對教學的知識點,尤其是重點和難點,設計教育主旨或內容的教學模式。一個模塊是具體知識內容上自成一脈、前后關聯(lián)、可探究、具有主旨內容的教學集成點,它可以由不同的教育主題組成。模塊化教學不是僅僅將課程化成專題模塊,它是以應用能力為出發(fā)點進行設計的[2],學生通過模塊化學習,從中取得相應的專業(yè)能力。這種模塊的設計體現(xiàn)了育人的實效性,契合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體現(xiàn)了育人觀念的轉變和優(yōu)化。模塊化教學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重新定義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輔工具以及改革教學模式,幫助大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避免學生實踐流于形式。
2.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的嚴苛性
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大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渠道,是課堂理論知識的延展,是培養(yǎng)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必由之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沒有取得顯著成效,關鍵在于高校沒有通過政策統(tǒng)籌,將實踐課與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實踐能力教育和課堂教學相脫節(jié)。對實踐教學重要性乏認識、不重視、缺落實,都會降低實踐教學效果,造成形式簡單化、內容淺層化、載體單一化、覆蓋局部化等問題。如果實踐教學僅停留在學生演講、競賽、辯論、參觀、訪問等層面,理論聯(lián)系實際則會變成語言表達能力的單項發(fā)展,使得知識傳遞和能力培養(yǎng)這兩個本應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過程,成了平行的軌道,沒有交集。這樣的實踐教學對大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意義不大,培養(yǎng)出的人才難以符合社會需求,難以成為受青睞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塊化教學要統(tǒng)籌校內外實踐資源,合成內容豐富的活動主題、風格不同的活動模塊,提升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各模塊之間既對立又統(tǒng)一,一方面適用于全體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設定不同模塊為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增強教學的時效性。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增加或刪減相應模塊要素,促進其不斷完善優(yōu)化。
3.考核方式的靈活性與細致性
模塊化教學多采用N+2考核方式,除了傳統(tǒng)的考試、測驗外,還大量采用原創(chuàng)表演、模型制作、專題匯報、讀書筆記、學習總結等方式,結合學科特點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拿專題匯報來說,“查閱資料—撰寫綜述—分組討論—討論報告—材料匯編—項目展示—綜合成績評定”,七大步驟缺一不可,要求每一步驟都要有據可查、有理可依。實踐證明,只有嚴格要求、注重細節(jié),學生才能獲得真才實學。以合肥學院生物基礎課考核方案為例,理論考核70%,實驗考核30%。理論課成績中,期末考試成績占40%—50%,學習筆記占10%,自主學習項目占40%,實驗成績中實驗報告成績占30%,操作考核成績占30%,自主學習實驗項目占40%。由此可見,期末成績的最終評定來自于對多達六個方面的多方面多層次考核,從而改變了以“一張試卷論英雄”的傳統(tǒng)考核方式,將實踐實驗考核計入總成績。此外,學習筆記作為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應設計合適的比例納入總評成績。
“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北娝苤诂F(xiàn)今大學思政課堂上,教師最頭疼的有四個方面紀律問題:吃零食、玩手機、睡覺、談情說愛。原因之一是學生“無事可做”或者“不急于做”,考試前找學霸的筆記復印拷貝來應付考試。如果對筆記有要求,又占一定的比重,就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
二、思想政治教育模塊化改革的思路
信息化環(huán)境的典型特征是知識的可視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知識的傳播和應用,加速了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記憶和識別能力的增強。在教育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構建和教學活動的開展需以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作為出發(fā)點,以綜合技能訓練為主要形式。學校角度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教師發(fā)展體系,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理念和評價機制,以及提供適應新常態(tài)的在職培訓和學習機會。
為契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高素質應用型需求,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時,應當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教學理念,從而能夠探索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3]。思想政治教師的隊伍建設,是高等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支撐。“三三三”的師資建設是各高校應該考慮的發(fā)展模式,所謂“三三三”就是人才引進1/3、自有教師培養(yǎng)1/3,淘汰調整1/3,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的競爭性、活力性以及合理性。
高校建立和不斷完善一套合理而完整的實際可操作的教學評估體系和獎勵激勵機制,對于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的評估與督導,不僅可以從學生評教角度出發(fā),也可以通過專家聽課評課、同行評教、教學競賽等多種形式來考察,以此來激發(fā)教師的教學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嚴格和細化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管理,最終達到推動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模塊化改革的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塊化改革,應根據新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進行分解和集中,結合本校具體實際情況,按照模塊化原理分層次、分類別、分步驟地加以解決。
1.整合思政模塊資源
首先,集中高校內部全體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全員育人。第一,培養(yǎng)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只有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高、信仰堅定、理論基礎扎實、備課充分、治學嚴謹,才能在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反之則成效不佳。因此,對于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的考察必須擺在教師評價最主要的位置。同樣的,教師自身理論功底深厚,能夠做到以德樹人、以理化人,才能贏得學生發(fā)自內心的認可和尊重。二是要建立管理人員的育人機制,發(fā)揮他們在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生活育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提升他們的業(yè)務素養(yǎng),增強他們在育人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三是要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高校建設中要注意增強輔導員隊伍的凝聚力、執(zhí)行力和戰(zhàn)斗力。
其次,要促進不同模塊要素之間的相容。一是實現(xiàn)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的轉變。時刻關注校園網絡輿情,獲取一些可能性異常推送給管理者,提前對不良動態(tài)進行干預阻斷,防患于未然,避免事態(tài)發(fā)展嚴重,難以控制。二是實現(xiàn)滿足“類型”到滿足“個性”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性,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做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教育者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敏銳的洞察力,更加專注于個體之間的差異。三是實現(xiàn)常規(guī)管理向精細管理的轉變。應用大數(shù)據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其關鍵就是針對學生個性的差異,并尋找與之匹配的個性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最終達到實現(xiàn)“更好地知,有目的地行”的目的。四是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通互動機制,完善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2.提升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
教師的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包括: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學高為師,教師要想教好書,就必須儲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精通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做到“學業(yè)有專長,術業(yè)有專攻”。俗話說“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泉水”,這泉水不僅要在數(shù)量上多于學生,而且更要強調水的質量,必須保證是“新鮮水”“活水”和“能量水”。教師要不斷自我充電,獲取新信息、補充新知識,更新新技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傳道和知識的傳遞,更要注重授業(yè)解惑,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確定目標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樹立理想、解決成長成才路上的困難并掌握相應的方法等等?!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蔽ㄓ腥绱?,才能不斷開啟知識的活水源頭,才能擁有一眼源源不斷的泉水。當然,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除了應當具備廣博精深的知識外,還應具備與之相匹配的教育方法和能力,如課堂教學把控的能力、語言情感表達能力、使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等等。
3.做好課堂教學反思
自我課堂教學反思評價,是教師自我提高的快捷方法。教師經過教學實踐,會感知自身教學中的困惑所在。反思教學困惑,方能知不足,《學記》指出“教”與“學”是相互促進、互為條件的,“學”因“教”而有進,“教”因“學”而得益,這一具有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深刻反映了教學工作中的客觀規(guī)律。為了講好一堂課,贏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在以下幾個方面反思提升:(1)高度敬業(yè)精神,(2)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3)有教學激情,(4)良好的教學習慣,(5)良好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技巧,(6)師生交流互動,(7)現(xiàn)代多媒體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
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找相應主題的錄像課資料來觀摩,通過對比找差距,不斷反思琢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精細地醞釀每個知識點的講授方法與技巧,最后完成經驗總結、獲取教訓,達到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迅速成長的理想境界。也可以主動去聽課學習,進行對比評課議課,對雙方不同的做法要理性地加以剖析,對好的做法及時提煉優(yōu)化并加以吸收。針對自己教學中的不足,要虛心向同事求教,把教學困惑作為自我反思的一個重點、一個突破點來看待,要沖破瓶頸,達到豁然開朗。只有不斷進行及時的深入的教學反思,才能促進教學過程的清晰與成熟化。
四、結束語
以科學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模塊化教育是增強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一步,我們“應當正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師隊伍、辦學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樹立科學而合理的教學理念,充分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模塊資源,凝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合力”[4]。模塊化的教學理念的建立與踐行是大勢所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意義上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洪宇,程光旭.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8(6):1—3.
[2]房三虎,張永亮,謝青梅.協(xié)同育人視域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4):219—222.
[3]李國毅,王為一.對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優(yōu)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6):67—71.
[4]李曉明.MOOC:是櫥窗,還是店堂?[J].中國大學教育,2014(5)15—18+11.
Reflections on Modular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U Qi-yi
(Marxism College, Wuxi Taihu University, Wuxi 214064, China)
Abstract:The modular teaching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its pragmatic teaching mode, strict teaching system and flexible assess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odularization, it is a feasible path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by integrating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ming educational joint force and improving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teachers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ularization; reform
(責任編輯:侯秀梅)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13
收稿日期:2019-05-14
基金項目:無錫太湖學院2018年教學改革研究重點立項課題“大思政格局下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建構的路徑研究”(JGYJ2018015)階段性研究成果;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民辦高校多元化協(xié)同育人機制和平臺建設研究”(2017SJBFDY72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陸啟義(1970—),男,江蘇泗陽人,副教授,碩士,從事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