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
摘 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要激發(fā)學生研究的興趣,挖掘學生研究的動力,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真實有效的體驗活動、體驗研究過程,獲得真實收獲,指導兒童本位的研究,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尊重學生的生命體驗,快樂地學習和生活,體驗最真的、最喜歡的活動,遇見最好的研究。
關鍵詞:興趣;體驗;過程;真實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要從理念和行動兩方面逐步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要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教師不能依然以自我為中心盲目地教,忽視兒童的個性發(fā)展與個體存在,要深入每一個兒童的內心,注重發(fā)現學生學習的內需,并以此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及行為。
一、激發(fā)興趣,挖掘活動的源動力
研究活動開始時,教師都在注意激發(fā)學生研究的興趣,利用學生的探究熱情開展研究,會有很好的效果,這是活動的原動力。但是,我們可曾發(fā)現,在我們進行一些所謂的必要指導時,不知不覺間,就使得學生對活動喪失了興趣。教師和學生糾結于一些所謂必要的方法、目標、注意點的時候,學生的興趣已經發(fā)生了轉變。
在進行《走進消防中隊》的準備課中,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正是興趣盎然之時,可老師卻給出許多出行方式、安全事項、拍攝技術的指導等,學生就糾纏在如何選擇何種方式、方法,探討如何制定計劃,強調計劃中學會所謂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安全措施、紀律要求等。其實,我們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比如,自己的小組最關注的是那個方面?準備就從哪些方面去體驗和考察呢?這些對學生來說,可能更有具體指導意義和采訪考察價值。
教師抓住“最關心”“最想研究”這幾個關鍵詞,活動的指導就是站在兒童的立場上,改變固定的思維方式,從兒童的角度審視教學,設計活動。注意保護學生難能可貴的學習興趣,不要把過多教師的、成人化的思維強加給學生,使得學生的研究活動過于成人化,從而讓學生喪失了研究的興趣。
二、注重體驗,突出內容的真實性
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我們更多的要關注體驗,在乎過程,欣賞路途中的美景,達到目標后的結論不必過多的苛求,學會學習、享受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其實,即使教師不去強調統(tǒng)一規(guī)格的研究結果時,或許學生得到的會更多。引導學生圍繞實際行動的活動任務進行方法實踐的過程,是發(fā)展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基本“學力”的內驅力。
如,二年級開展《牙刷牙膏與我們的生活》探究,讓學生把自己使用的牙膏與牙刷帶到班上觀察,發(fā)現各自使用的牙刷和牙膏不同,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有的牙刷會大些和大人使用的一樣,有三、四排刷毛,還有卡通的手柄?大多數孩子使用的諸如“牙牙樂”之類的兒童牙膏,但也有孩子使用的成人牙膏,這有什么區(qū)別嗎?二年級的我們該使用怎樣的牙刷、牙膏?可以和爸爸媽媽一樣嗎?這就是孩子基于自己的觀察所提出的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
讓他們去摸一摸,放在嘴里試一試,發(fā)現兒童牙刷的刷毛更加柔軟,而只有三、四排的刷毛又比較適合小孩子的口腔和牙齦,而卡通的手柄更加得到小朋友的青睞,大家特別喜歡這些樣式,拿起來就特別快樂,把刷牙當作一件特別快樂的事,有益于孩子養(yǎng)成刷牙的好習慣。
研究性學習活動指導就是要重視學生的真實體驗,一段話,一次失敗感悟,一些小小的成功,無不體現著來自于學生真實的感受。這里沒有過多的文字修飾,沒有嬌柔造作的文字敘述,沒有虛假的數字編排,有的就是直白的講述。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端正的研究態(tài)度、科學的認知方法都是重要的,也是符合實際的。
三、強調過程,注重研究的實效性
研究內容要重于研究的形式!好多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時,給出了好多的研究方式、方法,一做研究就是表格漫天飛,信息大量化,方法一大堆。這些都是學生研究中迫切需要的嗎?我們其實要更多地從兒童的眼光去解讀學生的活動,捕捉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去指導,尊重學生的發(fā)現,容忍學生的差異,包容學生的錯誤,糾正學生研究的方向!
指導四年級“清明”主題的探究活動時,教師的預設是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進一步了解清明時節(jié)的風俗、故事、古詩詞等,于是制定的主題是“清明時節(jié)說清明”??墒窃诤蛯W生的交流中卻發(fā)現學生對于清明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信息知識知之甚少。教師及時調整研究方向,把學生進行清明信息的交流會改成清明知識認知。
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問題:現在清明的祭掃活動怎樣才更加文明?清明節(jié)的一些活動有哪些意義?我們如何進行更加有意義的清明節(jié)活動?……
研究活動只有建立在可感、可觸摸的、可操作性的內容上,要合理地分析學情,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研究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的指導,靠船下篙,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的指導才是真指導,這樣的學生研究才是真實有效地研究。
四、收獲真實,展現成果的豐富性
一個個研究活動結束后,總會有許多驚喜讓師生歡呼雀躍。盡管這些收獲的形式不一而足,但看到那些興奮的小臉龐,高舉著一件件稚嫩的作品,教師不也在為他們不住喝彩嗎!
“老師,嘗嘗我做的小蒜餅吧!”
“老師,看我做的指紋小檔案有趣嗎?”
“老師,我做的“清明”主題的手抄報獲得一等獎了呢!”
……
對于學生的收獲,我們還是要尊重學生,包容他們,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展現,客觀地對待其不同的、真實的表達,這樣的研究活動,才能吸引學生,喚起他們探究的欲望。
我們要始終樹立“追求真實的教育、追求真實的課堂”的理念,做兒童本位的研究,讓活動課程來源于生活,立足于學生的實際,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科學地對待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生命體驗,健全其生命養(yǎng)成,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健康、快樂地學習和生活,使學生具有生命價值的收獲。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