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浩
摘要:我國民族歌曲在千年發(fā)展中已經具備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鮮明的特色。中國民族歌曲,尤其是中國少數民族歌曲的演唱中,也有很多比較特殊的演唱技巧,這樣會使得演唱更貼切、更真實的反映聲樂作品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本文講述了如何練習直音、滑音、嗽音、高腔音等特殊發(fā)聲技巧,以期更好的演唱民族歌曲。
關鍵詞:民族歌曲 演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6-0044-02
我國的民歌產生于不同的地域,而且不同的民族在演唱相同的民歌作品時方法也有所區(qū)別,不僅在語言上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通過各族人民不斷的演繹、傳承,在演唱時也是具有一定的較特殊的發(fā)聲技巧。演唱者要想演唱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特色的民歌,就必須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生活習慣、地方方言特點及長期形成的特殊發(fā)聲技巧。
一、長音
一個音相對穩(wěn)定的拖長,這種持續(xù)音就成為長音。演唱時需要掌握均勻、穩(wěn)定的持續(xù)性長音的發(fā)聲技巧。練習長音可以從哼鳴來入手,然后再用各個母音作為開口練習。在練習中,注意要放下氣息,聲音始終依附在氣息上,聲音要做到平穩(wěn)、自然、均勻、連貫。
二、直音
直音是一種沒有波動音的直線聲音。在氣息支持下,聲帶無明顯波動,便會發(fā)出一種平直的聲音。直音的發(fā)聲同其他技巧一樣,需要較強的氣息控制。有些民歌的結尾部分要運用原生態(tài)唱法中的直音來演唱,行腔中的裝飾音是地方語言的表現特征,要注意去體會。
三、滑音
滑音是聲音在高、低音之間的上、下滑動的技巧動作。它大致可分為上滑音、下滑音、大滑音、小滑音、長滑音和短滑音。原生態(tài)唱法中會比較多的運用各種滑音及其技巧,使用滑音能使民歌的演唱更加生動多彩,而獨具韻味。例如陜北民歌《趕牲靈》中尾音就是屬于上滑音唱法。演唱時應掌握好滑音幅度的大小及分寸,注意滑音與旋律、地方語言的字音及其聲調相吻合。
四、嗽音
嗽音是一種小舌顫音所形成的真假聲交替的潤腔技巧。嗽音的音響效果類似于蒙古族的馬頭琴演奏,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嗽音的發(fā)音主要由于氣流不經過共鳴作用,而像咳嗽一樣的抖動而成。它的發(fā)音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靠小舌頭向后上方運動與鼻咽腔形成的漱音;另一種則是靠聲帶的閉合和開放而形成的嗽音。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如蒙古族,藏族以及陜西等地的民歌多用嗽音,例如蒙古族歌曲《贊歌》中的咳嗽音。
嗽音的練唱關鍵在于氣息,發(fā)聲器官的放松、協(xié)調,小舌頭和聲帶的動作不可強制,而應依靠意念來調整其動作及運動方向,并通過傾聽來分辨和調整嗽音的音色。
五、揉音
揉音是一種在固定音高及其高位置聲音焦點上緩緩的揉動而形成的有特殊音響效果的技巧。在民族聲樂作品的高音演唱時,歌唱者經常使用揉音來進行潤腔,揉音演唱一般比較高亢,但由于在高音上,需要揉合較多的假聲來發(fā)音,故音色會變暗,使原來嘹亮的聲音變的柔美動聽。
六、圓連音
圓連音是一種圓滑、連貫的發(fā)聲方法,它要求演唱中的每一個音之間都要連接的圓滑、連貫、準確、清晰,它是歌唱中一個重要的基本功。在進行圓連音練習演唱過程時,必須要保持發(fā)聲器官肌肉群的松弛,使其柔軟,并找到正確的共鳴位置,有較柔弱的氣息緩慢的向口腔、咽腔、鼻腔傳遞。當唱完一個音轉入另一個音時,尾音應該繼續(xù)帶入其后的音中去,待后面的音起唱時,這個音的尾音才應該結束。練習時,還應注意氣息連貫、通暢,音色圓潤、統(tǒng)一,注意母音的發(fā)音感覺一致,聲音上下貫通。在演唱民族歌曲時,如果演唱者掌握了圓連音技術,歌唱的行腔會更加順暢,優(yōu)美、連綿的音樂線條會使演唱更加富有樂感,富有民族韻味。
七、高腔音
高腔音是一種在高音區(qū)運用假聲演唱的歌唱技巧,被廣泛運用于各類體裁的民族歌曲之中。從南方的山歌、漁歌、勞動號子,到北方的山曲、信天游,那種獨特的高音效果充分地顯示出了高腔假聲演唱技巧的無窮魅力。高腔音大多出現在歌曲的開始段或結束段,開始段高腔的出現主要起到引子的作用,一開腔就能把聽眾吸引?。唤Y束段出現高腔則是用來形成全曲的高潮。高腔音的演唱表現力非常豐富,容易產生強烈的戲劇性效果。高腔音的練唱首先要有深氣息,其次要有高位置的頭腔共鳴。高腔音演唱的都是高音或超高音,正因為高音難唱,所以才使用假聲幫忙,尤其是男生更應該是如此。高腔音的演唱主要運用真假聲混合或者真聲換成假聲,不管運用哪種方式,高腔都需使用大量假聲,這就需要堅強的氣息支支撐和較好的頭腔共鳴。因此高腔音練唱時要避免直接用嗓子喊,或單憑用力喊唱,否則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嗓音的損傷,如譜例《包楞調》。
八、“得兒”音
“得兒”音即大舌打音,也稱為“打嘟嚕音”,是原生態(tài)民族唱法中頗具特色的發(fā)聲技巧。“得兒”音一般分為重唱與輕唱,“得兒”音實際上是就是用舌頭打嘟嚕。練唱時注意舌頭放松、自然的頂住上顎,發(fā)出“得兒”的聲音,在民族聲樂作品中,山東民歌最善于使用“得兒”音。
除了上述幾種外,還有斷腔、甩腔、嗖音等技巧,斷腔是一種斷開停頓的演唱技法。從古至今,我國北方的民歌,戲曲都已使用。甩腔時指音調在下行過程中插以較短時值的反向上行的一種裝飾演唱的方法。在很多地方性小調中,會經常用到甩腔,比如河州花兒《下四川》里的前幾句基本都用到了甩腔,有上甩的技法,有下甩的技法,通過甩腔的運用,將一個出門在外的腳戶哥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嗖音是通過小舌打音,氣流斷續(xù)沖擊聲帶而形成頓氣的發(fā)聲技巧。通過這些技巧的運用,使我們在民族歌曲,尤其是少數民族歌曲的演唱中游刃有余,并保持純正、鮮明的地域特色和風格。民歌是由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并演唱的歌曲,民歌凝聚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精華,民歌的存在也有著自身獨特的傳承方式,它在民間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再通過人們不斷的篩選、加工、升華、再創(chuàng)造而流傳下來。由于流傳到不同的地區(qū),并有著不同加工提煉的方式,從而使民歌有了變異的特點。民歌演唱在勞動人民的心中始終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社會的期待,在創(chuàng)作的內容上和在歌曲的思想表達上參雜著樸素的美學思想,經過傳承,形成了民歌演唱的藝術美,在技巧上也是著力突出民歌的鮮明的特色,尤其是在演唱少數民族歌曲時,采用了一些獨特的技巧。因此,不同的演唱者、不同的語言和地域環(huán)境、不同的審美情趣、不同的演唱技巧,使民歌形成不同的演唱風格、韻味和地域色彩的構建要素,隨著歲月的沉積,我國優(yōu)秀的民歌日趨于完美,并在我國的聲樂發(fā)展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劉蓉惠.漢族民歌演唱的用聲與潤腔特色[J].中國音樂(季刊),2005,(02).
[2]湯雪耕.談歌唱的咬字、吐字和處理語言的方法[J].人民音樂,1956,(11).
[3]管林.聲樂藝術的民族風格[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