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水利大國,水利水運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勤勞聰慧的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眾多水利建設(shè)與航運的奇跡和智慧,為我們今天水利事業(yè)和航運的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強大的發(fā)展動力。這里不妨采擷幾朵歷史上的水利水運智慧浪花,來看一看那時人們的創(chuàng)造有多么輝煌。
靈渠智慧:助大秦統(tǒng)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花了10年時間,統(tǒng)一了中原地區(qū),接著又向嶺南進軍,以進一步統(tǒng)一中國。五嶺以南稱嶺南,嶺南地區(qū)集居著許多少數(shù)民族,早在秦以前,中原地區(qū)的文化和經(jīng)濟就同這一地區(qū)有著聯(lián)系。但是戰(zhàn)爭并不像預料的那樣順利。五嶺的險峻地形,使行軍極度困難。糧草的運輸主要靠人背畜馱。運糧隊伍要翻山越嶺走上好些日子,除去自己消耗,到達營地時,已經(jīng)所剩無幾。更麻煩的是,行進在崇山峻嶺的運糧隊伍,往往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糧草問題,更直接地說是運輸問題,要是不能得到解決,作戰(zhàn)就無法取得勝利。
經(jīng)過考察,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定決心在五嶺之上開一條運河。在高聳的五嶺石山上開挖一條運河,是何等困難!但只有解決了運輸問題,才可以使戰(zhàn)爭很快結(jié)束。運河的路線,選在今天廣西興安附近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嶺上。這兒兩江相近,相比之下,山又不太高。只需溝通兩江,那么中原地區(qū)用船運來的糧草,就可以從水路一直越過五嶺,進入嶺南。為了完成這個任務(wù),秦軍和民伕,開石劈山,艱苦勞作。他們排除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其中解決坡度問題,就成為靈渠智慧的精髓,水面的“坡度”在航行術(shù)語上叫作“比降”。一般認為,適合于航行的比降為1/3000,即在長3000米的水路上水位只能升高1米。比降越大,水流越急,對航行越不利。而湘江水面和漓江水面的水位差很大,即使用筑堤的辦法來提高水位,比降還是太大,離要求還是差得很遠。怎么辦呢?他們想了好幾種辦法來解決這些困難。
首先,他們讓船多走幾個“之”字形,在開挖靈渠時,讓河道多拐幾個彎。這樣,有限的河道被延長了。當然比降也就是水面的“坡度”就相應變得小了。船“爬”山也就容易得多了。盡管這樣,有的地方比降仍然太大,最高達1/160,也就是說,船每走160米,水位就要上升1米。如果把河道延長,多走幾個“之”字形,讓比降減小到1/3000,那河道就要延長20倍,工程就浩大了,投資也增加數(shù)倍。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們又發(fā)明了“斗門”,也叫作“陡門”,用現(xiàn)代的術(shù)語來說,就是船閘。在靈渠水位比降大的地方,分別用巨石做了一個又一個的斗門。每個斗門都有專用的工具,如斗杠、斗腳、斗編等。船進入一個斗門后,隨即把身后的斗門用專用的工具堵嚴使其不漏水,然后打開前進方向上的另一個斗門。隨著斗門打開,水從前方的斗門涌進來,不一會兒,兩個斗門間的水位就平了。于是船就可以前進到前一個斗門內(nèi),隨后又堵住船后斗門,再打開前面斗門。如此周而復始,船就一級一級向山上“爬”去。
公元前214年,長30多公里的靈渠挖成了,斗門也建成了,運輸問題終于解決,秦始皇下令向嶺南增派援軍。秦軍取得了完全的勝利,控制了嶺南,并在今桂林,廣州、雷州半島設(shè)置了3個郡,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也可以直接通航了。
所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并且最早建造、使用船閘的國家。在國外,最早的船閘直到1375年才在歐洲的荷蘭出現(xiàn),這時我國已經(jīng)是明朝了,因此靈渠工程的巧妙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頌?,F(xiàn)代歷史學家范文瀾更是盛贊靈渠道:“二千年前有這種靈巧的工程,號稱靈渠,確是名實相符。”
漕運智慧:助大唐恢復
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后,整個大唐社會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交通運輸影響極大,尤其是漕運更不能正常進行,這是大唐的經(jīng)濟命脈,必須盡快恢復。唐寶應二年(763年),劉晏被唐代宗任命為轉(zhuǎn)運使,負責恢復漕運,以期給大唐的戰(zhàn)后重建注入強大活力。
但是安史之亂帶來的問題很多,困難重重。面對著這一情況,劉晏上任后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親自乘船考察淮河、泗水、汴河、黃河等各漕運河道的水情及三門峽的險情,并疏通運河水道,使之恢復通航。當時勞力短缺,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用朝廷專賣食鹽的利益作為漕運的費用,來另外雇人運輸,而“不發(fā)丁男,不勞郡縣”。減輕了地方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中間剝削,漕丁漕夫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對當時恢復漕運有一定的作用。
為了保障航運的安全,除由政府在運河沿岸分別派遣軍隊駐防外,又把漕運船只和人員組織起來,規(guī)定“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籬工五十人”,從揚州派遣軍隊護送到河陰。根據(jù)各條河道的特點,對漕丁漕夫的駕船技術(shù)進行專門訓練。
更重要的是,劉晏積極改革漕運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實行分段運輸法。過去由于一直采用直運的辦法,把江南的糧食集中到揚州,然后從揚州裝船,經(jīng)過大運河、淮河、汴水、黃河、渭水,直接運到長安。這種運輸方法,使大江大河的運輸能力不能充分發(fā)揮,而且運輸時間很長,一船糧食往往需要八九個月才能到達長安,途中損耗也很大,效率也低;另外,由于長途運輸,船工對各河道的情況也不全都熟悉,所以事故較多。
針對這些問題,劉晏一方面在清口(淮河、汴水匯合處)、河陰(汴水入黃河處)、渭口(渭河入黃河處)等處建造糧食倉庫,同時又根據(jù)各江河水位高低和水流緩急等情況,推出“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的運輸原則,使“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積太倉(皇室倉庫)”。這樣一來,漕糧分別由各河系的船分段接運,運輸時間大大縮短,而且船工們都各自在自己熟悉的水道行船,事故也大大減少。這種按各區(qū)段運輸?shù)姆椒?,能充分發(fā)揮運輸潛力。直到今天,這種方法仍然是組織水上運輸?shù)闹匾椒ㄖ弧?/p>
為了使分段運輸法更加完善,劉晏又根據(jù)長江、汴水、黃河、渭水的水力不同,建造了許多類型不同的船只。在汴水航行的,是一種“歇艎支江船”,這種船體型肥短,平底淺艙,裝載量大,每船能載一千石之多,而且裝卸又方便,適合在江面開闊、水流穩(wěn)定的河道里航行。在黃河三門峽險灘航行的,又是另外一種船型,叫作“上門填闕船”。這種船載重在一千石左右,而且以堅牢著稱,適用于在水流湍急、礁多灘險的河道里航行。
經(jīng)過劉晏的努力和改革,克服了種種困難,漕運終于恢復了。每年由江淮地區(qū)運往北方的米糧,多時達110萬石左右,少時也有50萬石。當?shù)谝慌走\到長安的時候,唐代宗非常高興,派了很多衛(wèi)士敲鑼打鼓到城外迎接劉晏,并說:“卿,朕寬侯也?!币馑际恰澳闶俏业氖捄伟 保?/p>
因此,劉晏在我國航運史上做出過突出貢獻,至今人們還記住他的功績。
車船智慧:助義軍勝利
南宋初年,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活躍著一支由鐘相率領(lǐng)的反宋抗金的水上農(nóng)民起義軍。起義軍高舉“等貴賤、均貧富”的大旗。不久,鐘相在一次戰(zhàn)斗中犧牲。貧苦出身的楊幺接過了戰(zhàn)旗。起義軍在楊幺的領(lǐng)導下,迅速發(fā)展壯大起來。據(jù)史料記載,當時起義隊伍有40萬人之多。他們以洞庭湖為基地,在險要處建立了許多水寨。同時還建造了數(shù)百艘車船和海鰍船。每逢水戰(zhàn),楊幺就派出戰(zhàn)船迎戰(zhàn)。起義軍的車船以它龐大的船體和飛快的速度,海鰍船則以它輕便靈活,敢打敢沖,使官軍聞風喪膽。楊幺農(nóng)民起義軍成了南宋政府的心腹大患。
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宋高宗趙構(gòu)派御前大軍都統(tǒng)制王躞率兵馬3萬多人,水師1萬多人,海船千艘,氣勢洶洶地沿長江水陸并進,企圖一舉剿滅楊幺農(nóng)民起義軍。
楊幺得知王躞率官軍前來圍剿的消息后,立即在三面傍水一面靠岸的湖邊加固水寨,修筑了堅固的工事,做好迎敵的準備。
11月的一天,王躞先向起義軍發(fā)起進攻,他把一支約一萬人的水軍主力埋伏在洞庭湖的東面,然后親自率領(lǐng)大隊人馬由西向東向楊幺大寨發(fā)起攻擊,企圖把起義軍趕入他們的埋伏圈,前后夾擊,一舉消滅。楊幺識破了敵人的陰謀,探知官軍的水師主力埋伏在洞庭湖湘江口一帶,于是就給王躞來了個將計就計。當王躞所部惡狠狠地向起義軍撲來時,楊幺故意放棄了水寨,全軍轉(zhuǎn)移到水上。王躞以為起義軍怯戰(zhàn)棄寨而逃,立即登船追趕。到了湖面開闊處,形勢突然發(fā)生變化。只見楊幺起義軍的車船掉過頭來,同官軍的戰(zhàn)船接戰(zhàn)。起義軍駕駛著高大的車船,居高臨下,連連向敵人投石放箭,打得敵人潰不成軍,狼狽逃竄,王躞也中箭負傷。楊幺決定乘勝消滅那支埋伏在洞庭湖湘江口的敵人水軍主力。
只見幾艘裝有8只車輪的車船,向王躞水軍埋伏的地方漂流過來。船上沒豎旗幟,也不見個人,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息。敵探軍發(fā)現(xiàn)后,立即報告水軍主將。輕狂的敵人錯誤地判斷,認為一定是在西面被王躞殺敗的農(nóng)民起義軍。為了搶得車船爭奪戰(zhàn)功,不等令下,敵水師就解纜撐篙,亂哄哄地向車船趕去。
等到敵人的船全部駛?cè)牒醒?,靠近車船時,突然,車船上的戰(zhàn)鼓擂響了,只見車船飛快地開動起來,在敵船中間來回馳騁。車船的兩舷豎起許多高高的“拍桿”,“拍桿”的頂端都綁有大石。當車船靠近敵船時,“拍桿”立即放倒,巨石飛速墜下,將敵船砸沉。當遇到較小的敵船時,車船干脆就從敵船上碾壓過去。農(nóng)民起義軍的幾條車船,在官軍的幾百條船中間,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不多一會兒,王躞水軍一萬多人,幾百條船,包括水軍主將全軍覆沒。
王躞的這次討伐,終于以自己的負傷,一萬多水軍的全軍覆沒,而告徹底失??!
那么,楊幺的車船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船,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原來,車船是用人力通過機械傳動結(jié)構(gòu)作為船舶前進動力的船。在船的兩邊裝有輪子,人在船艙內(nèi)踏動傳動結(jié)構(gòu);船舷兩邊的輪翼就飛快地轉(zhuǎn)動擊水,于是船就前進了。既可進,也可退,操縱方便,而且航速很快。它擺脫了風力和風向的束縛,比起一般的舢板與帆船優(yōu)越得多了。再加上車船上的武器配備和優(yōu)越的航速,用來作為戰(zhàn)船,再合適不過了。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明輪船的國家。據(jù)史料記載,我國早在5世紀時,祖沖之(429—500)建造了“千里船”,應是車船的雛形。唐代一位叫李皋的人發(fā)明了一種新的車船,“挾二輪蹈之”。到了南宋,車船得到了大發(fā)展,楊幺的車船最多的有24個輪,船還有數(shù)層樓,真是蔚為壯觀,龐大無比,怎能不戰(zhàn)無不勝。
三峽智慧:助百姓抗敵
古代,在長江三峽航行艱難險阻多,行船艱險,有民謠曰:“新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guān)。”唐代李白描寫過崆嶺灘航行的艱難:“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p>
崆嶺灘,位于川江,是當時川江重點的灘險之一。江中心聳立著一尊巨石,形如猛虎,對川江往來船只,虎視眈眈。這尊巨石,名叫大珠。它東西長約220米,南北寬約30米,高15.5米。它把航道分成南、北兩漕。北漕礁石林立,低水位時航道只有33米寬。南漕泡漩洶涌,水流凌亂。船舶只好在巨礁亂石中插縫而過。大珠東端有一高峰,是船只過灘時的天然導航標志。我們祖先多少年來在這里行船過灘,不知花了多少代價,才摸索到這一條行船過灘規(guī)律:上水行船必須對準這一高峰開去,只有這樣才能順著水流順利過灘,否則就必定要撞礁。所以,川江的船工們形象化地把它叫作“對我來”。
1904年12月27日,三九嚴寒天,正是川江枯水季節(jié)。德國瑞記洋行的“瑞生”輪,由英國人卜蘭田首次駕駛,企圖闖進川江,進一步掠奪我國豐富的資源。盡管“瑞生”輪派頭很大,可是,到了天險的崆嶺灘,這個洋船長一望灘險,就目瞪口呆,一籌莫展了。
他們打聽到川江引水能手許光全的引水技術(shù)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就強迫他前來引水過灘。許光全可是真不一般,“老川江”們說起許光全的引水技術(shù)來無不伸出大拇指,贊賞一番。有道是:“新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guān)。有了光全來掌舵,進出鬼門有何難?!?/p>
許光全被迫上了“瑞生”輪引水上灘,他暗下決心懲治這些侵略者,將要入崆嶺灘漕口時,按常規(guī)將船頭對準大珠東端高峰“對我來”開去。因為,如果航線偏左或偏右,都會觸礁入不了漕,只有對著“對我來”才能入漕,當行船到了距大珠相當近的距離時,機警果斷地立刻把舵一轉(zhuǎn)調(diào)轉(zhuǎn)航向,可以使行船在礁石之間,插縫而過。然而許光全卻引著“瑞生”輪對準“對我來”開去,越來越接近大珠這塊大礁。見此,洋船長嚇破了膽。許光全借機跳進了長江,憑著他的好水性,逃走了。此時的洋船長失去了向?qū)В置δ_亂,他怕撞上“對我來”,過早地把舵一轉(zhuǎn)調(diào)航向。大珠下端水流凌亂,一股強而有勁的橫流,向“瑞生”輪的側(cè)面沖去,將“瑞生”輪沖向三珠。只聽得轟的一聲,輪船觸礁了,“瑞生”輪被撞沉了,洋船和洋人統(tǒng)統(tǒng)去了“鬼門關(guān)”。以后,有很長一段時間,侵略者嚇得再不敢把輪船開進川江。
“崆嶺灘是鬼門關(guān)”,它固然是險,但險并沒有什么可怕,險有它本身的規(guī)律性,只要掌握了它的規(guī)律性,就能控制它,征服它。
今天,“鬼門關(guān)”已經(jīng)不存在了。1967年,崆嶺灘鬼門關(guān)得到了較全面的整治。有名的頭珠、二珠、三珠以及大鍋爐、鋸子磔等礁石,都被鏟除,打通了“瓶子口”,炸開了“鬼門關(guān)”。昔日“鬼門關(guān)”,變成了陽關(guān)道,大型船隊都可以晝夜通航了,再也不驚險了。崆嶺灘又有了新的歌謠:“昔日鬼門已炸翻,行船過灘箭一般。瞥見崆嶺才一瞬,回首不見黃牛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