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來,群主是哪位?”
“找殺球像小貓撓墻的那個?!?/p>
“或者找殺球像老虎爬樹的也行?!?/p>
這一段,是北京逐風羽毛球俱樂部日常調(diào)侃“群主”的操作之一。最后一句,正是群主楊焦的開玩笑式回答。
“群主”是運營業(yè)余羽毛球俱樂部的核心人物,楊焦是這些普普通通的群主之一,也是當中不平凡的一個。
七年,以群主之名
2011年春天,“菜鳥”楊焦通過豆瓣結(jié)識并加入了成立不久的“逐風羽毛球俱樂部”。俱樂部群主“逐風”焦亞茂是建筑設計師,平時工作忙,而在郵政局上班的楊焦工作時間穩(wěn)定,于是分擔了群主的大部分工作——買球、訂場地、組織報名。2017年4月,焦亞茂返回老家西安工作,楊焦也“正式”接過群主的衣缽。
盡管這些年“逐風”都掛名群主,但在很多球友看來,“管理員”楊焦才是七年多來那個真正的群主。
楊焦說,他剛加入時俱樂部才十多個人,每周只組織一次活動。隨著時間推移,逐風俱樂部漸漸壯大,每周活動次數(shù)也從一次增加到兩次、三次。2016年,逐風俱樂部將主要交流陣地轉(zhuǎn)移到微信后,群成員數(shù)量急速增加:從轉(zhuǎn)移前不到150人,到兩年后的今天超過400人!
人數(shù)增多,打球次數(shù)需求增加,俱樂部活動漸漸固定為今天的一周六次——除了星期三,其他六天晚上都有,俱樂部越來越熱鬧,每次活動報名幾乎爆滿。自家活動,楊焦一場不落,以前喜歡踢足球、打籃球的他,現(xiàn)在徹徹底底成了羽毛球的癡迷者。最瘋狂時,他曾一周打了九回!
我們都愛說“七年之癢”,但逐風俱樂部卻在這個節(jié)點快速發(fā)展。有球友感嘆,楊焦“能堅持那么多年,把大家聚在一起不容易”。而群主本人表示,是俱樂部單純、簡單、看重球技提升的打球氛圍吸引到眾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佛系”群風
1982年出生的楊焦沒有一點“中年油膩”樣子,心態(tài)上更向年輕人靠近。當問到用一個詞來形容逐風俱樂部的“群風”時,楊焦不假思索地說:“隨意!”這不正是最近流行的“佛系”嗎?
楊焦強調(diào),新人加入俱樂部沒有任何門檻。有的是朋友推薦,有的是周邊居民打聽,還有的進群方式千奇百怪:可以是搭訕式的,球友Roy背著球包逛超市時被一個姑娘問“你愛打球嗎”,就這樣拉來了一位新人;可以是認錯人式的,他們把一位陌生女孩誤認作球友娜迦,覺得很有緣,主動邀請對方進群了!
對待球友,楊焦很寬容。很早以前,俱樂部曾定下“報名后臨時放鴿子照交球費”的規(guī)矩,現(xiàn)在很多俱樂部依舊會這么做,但楊焦卻不認同?!按蠹壹热粓竺?,肯定是想來打球,取消報名肯定是因為有比打羽毛球更著急的事情?!苯邮秩褐鞴ぷ鳑]多久,楊焦就取消了這個規(guī)定。
要是湊不齊人分攤場地費,豈不是虧了?進一步說,這些年訂場地和買球的費用能收回本嗎?對此,楊焦表示他更看重的是交情,而不是三四十塊錢?!坝锌赡軙?,但虧的幾率不是太大,我覺得是持平?!睏罱固寡?,他并不會刻意計算自己在運營俱樂部方面的收入和支出,“可能是因為懶吧!”他笑道。確認過眼神,這位群主可以說非常佛系了。
楊焦甚至組織過籃球、足球、跑步等活動,逐風俱樂部越來越像一個大家庭。
隨意,但不馬虎
擁有“佛系”心態(tài)的楊焦,做起事情來一點不馬虎。
電話訂場時期,每天早上球館一開門營業(yè),預約電話絡繹不絕,楊焦得費一番功夫才能擠進;微信訂場時期更方便了,然而平臺每天0時刷新場地數(shù)據(jù),于是楊焦時常守候到凌晨,確保第一時間訂到空余場地。俱樂部一周六次活動,意味著楊焦一周至少熬夜六天?!斑@就是我每天那么晚睡的原因!”他樂呵呵地說。這份“苦差事”,他反倒樂在其中。
新來的球友,他主動帶著打幾局,讓其更快融入;活動中,他一邊打球一邊惦記著球友的用球,常常在球場之間來回跑動;生活中,他在完成工作之后,會花不少時間打理俱樂部事務?!斑@些都是我應該做的?!鄙頌槿褐?,楊焦并沒有任何怨言。他從羽毛球中找到快樂,并愿意為這份愛好投入時間與精力。
“你應該怎么做人,就應該怎么做群主。”這是楊焦的“信條”。他認為當一個群主,高超的球技不是必要的,最重要的是管理,“即使做不到讓所有人滿意,也要讓大多數(shù)人滿意?!痹谒磥恚褐鞯膽B(tài)度和做事風格會影響俱樂部的氣氛,但這些沒有上中下之分,“千萬不要做價值判斷。每個俱樂部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p>
有一位如此隨意又細心的群主,俱樂部怎會不活躍呢?打球后聚餐、組團出游……這些順其自然就發(fā)生了,更少不了比賽。為提高球友水平,俱樂部常常不定期舉辦內(nèi)部比賽,受到熱烈追捧,每每報名表一貼出,一天內(nèi)就能報滿。至于比賽獎品,如拍子、球線、手膠、襪子等,全部由楊焦自己提供,偶爾會有球友提供飲用水,“至今沒有贊助商!”
2016年,在楊焦的帶領下,逐風俱樂部第一次以俱樂部的名義組織球友參加一項業(yè)余羽毛球賽事。如今,每逢一些熱門的社會性質(zhì)賽事,楊焦和球友們都會組隊參加。在2017年全國李寧3V3羽毛球比賽中,逐風俱樂部6對選手出戰(zhàn),一對混雙組合還贏得了25歲以下年齡組的亞軍。剛剛過去的2018雙雄會北京站,逐風俱樂部組隊取得了第五名的佳績。這支隨意的俱樂部,打起球來可是相當認真的。
吐槽?Who cares…
那么問題來了,楊焦的球技又是什么水平?
秉承著“隨意”的心態(tài),楊焦并沒有刻意接受專業(yè)訓練,學習專業(yè)動作,因此很多擊球動作并不“規(guī)范”,也時常被球友吐槽,“動作如蛤蟆功”、“殺球是對著網(wǎng)線殺的”。楊焦對此倒是不以為意,“吐槽就吐槽吧,我也改不了!”于是,當文中開頭那段對話出現(xiàn)時,他非常淡定,甚至大方接“梗”。
楊焦認為自己的水平達到“中等”,盡管不斷強調(diào)群主不一定要打得好(“我認識的群主沒有打得特別好的”),但他也很在意自己的水平——2015年“羽林決”公眾號舉辦第一屆北京羽毛球俱樂部群主比賽時,他取得雙打第二名的成績,至今回憶起來依舊一臉自豪。
楊焦說,他和不同年齡段的球友都有共同話題。群里有60后的前輩,有70后的大哥大姐,有80后的同齡人,還有90后的新生力量,盡管年齡各異,但共同的愛好——羽毛球讓他們聚到一起,并成為朋友。
至于俱樂部的未來接班人,楊焦完全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他依舊精力充沛,能繼續(xù)擔任群主,繼續(xù)在群里“自黑”。而且,他還會繼續(xù)隨意的風格,帶領這支隨意的俱樂部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