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穎 吳眉穎
摘 要:從二語習得范疇來看,語法學習一直飽受爭議。本文探討語法的顯隱性教學對學生語法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分析總結兩種教學法的優(yōu)缺點,旨在通過提取兩者的共性與差異,提供切實有效的語法教學措施,幫助學生輕松習得語法規(guī)則,并提出相應方法論,從而達到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英語教學課堂;語法;顯隱性教學;方法論
一、理論基礎
(一)顯性學習與隱性學習。顯性學習和隱形學習的區(qū)分源自于心理學研究[1],而此概念最早是由Reber于1967年在限定狀態(tài)語法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2]。Reber認為顯性學習是“通過各種記憶術、啟發(fā)方式、策略而產生一個表征系統(tǒng)的更顯性的過程”,隱性學習則是“通過注意到頻率線索而理解結構的過程”[3],而Schmidt認為顯性學習是動用對規(guī)則施以選擇性的注意力,與此相反,隱形學習是一種隨機學習活動,對學習過程中輸入信息的特征,不帶有選擇性意圖,對抽象規(guī)則只進行無意識歸納,其語言的表現(xiàn)構成其自發(fā)語言的唯一基礎,且這種語言表現(xiàn)不受講課的影響[4]。Reber著眼于學習過程中使用的方法,而Schmidt則關注于學習活動中有無帶有選擇性意圖,但兩位學者都認為顯性學習更具有目的性、策略性、選擇性、可控制性;隱形學習則具有無意識性、自發(fā)性、隨意性、抽象性等特征。
(二)顯性教學與隱形教學。根據Winitz 所說,顯性教學是指“以正式的陳述來學習語法規(guī)則”,隱性教學則指“通過接觸英語,學習者理解語法和句法”;Ellis指出顯性教學是“給學習者語法規(guī)則,然后加以練習”,隱形教學則指“學習者從所給的例子中歸納出語法規(guī)則”[5]。傳統(tǒng)的英語語法教學集中講授語法,多采用母語授課,使學習者明確掌握語法知識。這種方法強調老師的作用,建立在推理、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教師先呈現(xiàn)語法結構或語言點,并用母語解釋規(guī)則,組織學生進行語法造句練習,在掌握新句型和發(fā)音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情景練習。顯性教學將語法教學看作一個系統(tǒng)性的過程,這種方法有利于激勵學生牢固掌握語法規(guī)則,節(jié)約解釋復雜規(guī)則的時間。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研究發(fā)現(xiàn)單獨采用傳統(tǒng)的英語語法教學無法有效地提升語法能力,培養(yǎng)實用性人才,因此需要引入隱性語法教學。與顯性教學不同的是它既關注了意思,也關注了形式,發(fā)揮了語言交際性的功能。然而由于教師在此過程中不明確教授語法,學生無法從例子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則,同時對于某些相似的語法規(guī)則,學生無法自行區(qū)別,因此隱性教學并不適用于教授所有語法規(guī)則。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顯性教學過于注重語法形式,教師一味填鴨式教授語法規(guī)則,學生被動模仿記憶,教學方法單一,同時語法教學占據了課堂的大量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將語言形式、語言功能、語言意義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清楚正確的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
二、實踐設計和過程
本次實驗隨機選取南陽市某中學的兩個班級各50人為研究對象,設置實驗組AB,每個組內學習成績參差不齊,同一個老師在兩個組分別用演繹法(顯性教學),和歸納法(隱性教學)來講授現(xiàn)在完成時。演繹法即教師直接呈現(xiàn)語法規(guī)則,給予學生進行控制性強的練習,如英漢互譯、句型操練、選詞填空;歸納法即通過設置情景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語法規(guī)則,之后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練習,主要形式有角色扮演、編造故事、看圖說話等。實驗結束后,教師對每個小組進行隨堂測試,測試內容僅為“現(xiàn)在完成時”,進行結果統(tǒng)計。
在得到實驗結果之后,我們對參與實驗的老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然后進行結果統(tǒng)計。其中60%左右的學生認為顯性教學比較容易掌握,80%左右認為當前語法難度偏大,70%左右的學生更喜歡隱性教學。
三、實驗結果分析
本次實驗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來對比兩種教學方法的差異,并且分析它們的特點。從結果可以看出,兩種教學法沒有明顯的優(yōu)劣之分,通過顯性教學,學生的合格率較高,成績較好,但是能靈活掌握知識的優(yōu)秀率卻較低,這表明顯性教學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隱性教學雖然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使學生內化、吸收知識,但是對學生學習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在學生個體差異比較大的情況下,此教學方法在短期內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忽視了語言使用的準確性。Larsen-Freeman指出,語法并不是靜止的語言知識,而是一種語言技能和動態(tài)應用的過程[6]。因此最佳的教學方法就是將兩者的有機結合。只有兩者都發(fā)揮各自的功能才能真正顯現(xiàn)語法學習的最終目的——在真實生活中準確流利地交流。
四、增強英語語法學習效果的方法策略
增強英語語法學習效果不僅要靠教師有機地將顯隱性教學結合起來,還要需要學生能夠高效地自主學習、吸收語法知識,因此教師與學生都要嚴格要求自己。下面將從這兩個方面結合新課程標準,對教師與學生分別提出要求。
(一)對教師的要求
1.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應明確英語語法教學的理論知識,具備語言心理學、社會語言學、教育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并將經驗融入自己的教學方法中,盡可能地夯實課堂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合適的學習目標,并根據需要改編、補充、調整部分學習內容,仔細斟酌所選內容的必要性、合理性。教師采用綜合感官練習手段,將教學變成一個多維度過程,時刻與學生保持互動的狀態(tài),與學生共同探討語法規(guī)則,并施以引導作用。
2.合理使用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學習策略包括認識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調控策略。教師從這些策略入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法的規(guī)則并能運用規(guī)則靈活地使用,提高學生認知策略;要求學生制定簡單的英語學習計劃,了解和反思自身學習的進步和不足,提高學生的調控策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用英語與他人交流,并把注意力集中到意思的表達上,提高學生的交際策略;建議學生課下使用音像資料豐富自己的學習,使用簡單工具書查找信息,并注重生活中所使用的英語,提高學生的資源策略。
3.注重語境教學,培養(yǎng)文化意識。語法是一個動態(tài)學習過程,教師通過圖畫描述、故事分享等方式導入情景,在有意義的活動中進行教授,因為語法規(guī)則只是一種語言形式,本身無意義,所以應鼓勵學生在真實生活中有意識地使用。教師不僅要關注語言形式的準確,還要關注語言的適切性,比如,在中國文化背景中,句子的主語經常省略,而在英語中,完整的句子中的主語不可以省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明確中英構句的差異。
(二)對學生的要求。學生要在接觸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學習語法,加深對語言的認知,培養(yǎng)語感。因為外語學習靠的是聽說讀寫四項技能,而語法只是英語學習的向導,不是目的。學生應想盡辦法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比如讀英語報紙、看英文小說,加強對英語的耳濡目染,從一個任務完成者轉變?yōu)榍笾撸鲃臃e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尋找對英語的興趣。
通過對初中英語語法顯隱性教學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顯性教學對學生掌握英語語法有明顯作用;隱形教學在以任務為目的的活動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但在傳統(tǒng)中的語法測試中無明顯作用。因此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根據語法規(guī)則的難易程度、學習者的學習能力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吸收傳統(tǒng)教學經驗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指導老師:謝 奧)
參考文獻:
[1]葉小廣.“顯性學習”與“隱性學習”的博弈留給我們的啟示[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9.
[2]劉孟蘭.淺談顯性語法教學與隱性語法教學的整合[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
[3]江進林.顯性學習與隱性學習之爭[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
[4]葉小廣.“顯性學習”與“隱性學習”的博弈留給我們的啟示[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9.
[5]呂玲.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探索[M].中學生英語,2012.
[6]司嬋娟.動態(tài)語法理論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J].浙江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