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琳 徐云月
修訂后的PEP小學英語教材(教科書),圖文編排精美,色彩明艷,繪本似的編寫讓我們眼前一亮,但對大部分小學生而言,精美的圖文往往只是他們眼前一晃而過的風景,圖文中隱含的細節(jié)信息常常會被忽略掉。所以,精準解讀教材圖文便是擺在小學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那么教師如何才能解讀和挖掘出小學英語教材中圖文細節(jié)點所隱藏的豐富教學資源,并在課堂教學中開發(fā)利用,讓教材中編排精美的圖文發(fā)揮其最大的功效呢?筆者近年來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比較深入的研究。
PEP英語教材(三年級起點)在小學階段一共有八冊學生用書,筆者所提出的“大教材觀”要求教師能厘清這八冊教材的各種話題,對各冊各單元主題話題之間的內(nèi)容了然于心。
教師在通讀整八冊教材后,應能做到將每冊話題一一羅列,并對每冊教材的大話題銘記于心,這有助于教師在備課中有“大教材觀”,緊扣話題更好地設計出一堂堂精彩的課,同時也讓學生對教材有全局的“話題”觀念,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于自己真實的生活。以下是筆者整理的3/4/5/6下冊單元話題如圖:
教師整理各冊單元話題后,找出各冊話題之間的相關性,對備課與上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前后冊話題覓到了一定的相關性,教師就能在備課中將學生已學話題融合進去,真正做到從舊知到新知的自然呈現(xiàn),符合語言學習的自然規(guī)律。下表是筆者整理出的各冊話題的相關點:
在大話題的引領下,教師再細細研讀每一課時的圖文,先讀單元情景大圖及蝴蝶頁,領會單元教材圖文整體話題的編寫意圖,對各冊教材里相關聯(lián)的話題可以有效整合到一起為課堂所用,對每一課時中圖文細節(jié)點的發(fā)掘也有很大的幫助。
“話題”是單元板塊整合的關鍵,教師要圍繞中心話題開展教學。每個課時板塊之間仔細觀察都能找出一些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而PEP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多個性格特征分明的角色一直活躍于小學階段的8冊教材中,也就是說這些角色要陪伴每個學生整整四年的小學英語學習時光。
教師在備課時可以考慮人物設定的前后聯(lián)系,將教材中人物的角色特征遷移利用到每一課時的情景中,讓圖文、人物角色、每一個細節(jié)都得到放大,教材文本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fā)和利用。
我們知道,Robin這個小機器人是貫徹PEP教材整8冊教材的一個人物角色,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并將該人物的一些細節(jié)點整合在一起,從而讓人物性格更豐滿。
圖文1、2,是教師們在備課中發(fā)現(xiàn)并整合到一起的細節(jié)信息。
圖文1
圖文2
圖文1五(上)Unit 2 My week B Read&write中用虛線圈出來的Robin會教Yifan play football/play ping-pong/play basketball/do some kung fu這一細節(jié),顯示了Robin的一些能力。在圖文2五(下) Unit4 What can you do?B Read&write新授時,教師將人物細節(jié)的信息放大,設計一些讓學生能獨立思考的問題,如下列判斷What can Robin do?Tick or cross.它是讓學生判斷,然后提出:“Guess!What else can Robin do?Why do you think so?”學生一定是憑著想象力無根據(jù)地猜,He can cook...此時教師說Robin can play football并自然插入圖文1,告訴學生這是之前五(上)Unit 2 My week B Read&write提到的他要教Yifan的運動項目之一,所以他還會踢足球。這樣的猜測和教學有根有據(jù)而不是瞎編胡造的,而且也讓學生復習了前面學過的內(nèi)容,激活了學生遙遠的舊知。同時,在教師帶著學生思考文本的前后聯(lián)系中,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拓展。
筆者發(fā)現(xiàn),每一年新版教材推出時會在一些細節(jié)上有微調(diào)。本文所提的“咬文嚼字”是指對這些文本的微調(diào)要做一些深入思考,從而領會編者的良苦用心,并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以下是2015版本與2016版本的教材圖文的兩組對比圖。
對比1
對比2
對比圖1中,2015版本中有kind,而2016版本卻把kind剔除。而這個細節(jié)帶給我們的思考是:單詞kind是本課時的新單詞不需要放在這,這里是舊知的滾動環(huán)節(jié),沒有新知kind的進入,學生舊知鞏固能更從容些。在揣摩編寫者的意圖中我們認真思考了,并啟示了我們對教學細節(jié)的設計。
對比圖2中電話號碼的調(diào)整帶給我們的反思是:我們的課堂設計要符合生活實際。這一細節(jié)的調(diào)整,也許是編寫者發(fā)現(xiàn)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這隨意的號碼是不真實的。而接觸2016版本的學生在課堂中他們頗有興趣地問教師這號碼打得通嗎?真的是Mike和Amy的嗎?一點細微的改動,立刻喚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并紛紛用英語說出他們自己或父母真實的電話號碼。
總之,教師應對教材的改版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和一些深入的思考,提高對所教文本的解讀的能力,讓所教內(nèi)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并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文本是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教材中多以對話、語篇等形式呈現(xiàn),教師對文本中出現(xiàn)的一些詞句做深入思考會發(fā)現(xiàn)豐富的教學資源。
圖文3
圖文4
如:筆者觀摩了一堂(圖文4)教學實例,課堂中教師對句子“...,but I can’t swim.”創(chuàng)設了一個發(fā)散思維的問題提問學生,Robin為什么不會游泳呢?沒想到學生給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Because he is a computer.”幾個淘氣的學生甚至模仿觸電的狀態(tài)告訴你。這樣的Why?在課堂中多提,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又如:教學六(上) Unit6 How does he feel?-B Read&write圖文3:
圖文3中文本信息教師重點圈出來的The next day,it is raining.在課堂中,教師提問Why is Robin worried?學生都能迅速給出答案,Because Robin can’t swim.更有一學生提出質(zhì)疑,下雨Robin陷在泥潭里不是會被電死嗎?Because he is a computer.這樣的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
因此,教師應該打破課時之間割裂的觀念,思考課時板塊之間的連續(xù)性,讓學生真正理解圖文所帶來的信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PEP教材每個課時會有一些小的場景來支撐語言,小情境圖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直接資源,是學生理解文本的直觀信息。很好地解讀小情景圖,能讓學生快速理解文本信息。以圖文5和圖文6為例解讀研究:
圖文5
圖文6
在圖文 5五(下)Unit 5 Whose dogis it? B read &write中,我們發(fā)現(xiàn)Robin躲在樹后,并面露畏難之色,教師在課堂中提出 “Whydoesn’t Robin want to swim like a fish?”讓學生觀圖、讀圖并思考,課堂中就有學生回答“Robin can’t swim.”與前面五年級上冊中所學的內(nèi)容自然聯(lián)系起來,學生們已經(jīng)會思考,這一連環(huán)式的啟發(fā)都是從Robin這一角色出發(fā)牽出的一些信息鏈,真正用足資源并積極創(chuàng)課堂亮點。
在圖文 6四(上)Unit 5 Dinner’s ready.B Read&write中,此處John是外國人,觀察他的表情和動作,備課時從John不想使用筷子而為難的表情和動作立足,讓學生在感受體驗中學會句型 Try to use chopsticks,滲透國內(nèi)外不同的用餐文化,既切合單元話題,也了解了語言所依靠的文化背景,對語言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小情境圖的“小”對學生來說很“大”,教師應做到“小”圖大“說”,并從小小圖片中讀到很多的信息資源,真正發(fā)揮出小情景圖的作用。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材是將課程理念轉(zhuǎn)化為課堂的學習內(nèi)容及學習活動的重要媒介。修訂的PEP小學英語教材圖文并茂、材料豐富,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應認真閱讀、深層解讀,挖掘教材中的一些圖文細節(jié)點,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時鼓勵并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式、研究式的學習,相信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有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