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蘭
摘 要: 《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是近年來新出版的一本十分權威的漢語諺語與格言英譯辭書。本文具體分析研究該辭典中諺語部分的編纂特點,旨在總結其在使用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優(yōu)勢及值得今后類似辭典編纂改進的方面。
關鍵詞: 漢諺英譯 辭典編纂 《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
一、引言
諺語是語言的精髓,是文化的精華,是幾千年人民歷代傳承至今的智慧結晶。漢語諺語面廣量大,結構精巧,語言凝練,內(nèi)涵豐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堪稱佳作。著名學者張柏然在該辭典序言中稱贊它“意旨豐富,旁征博引,博采眾長,字斟句酌”,絕不為過。本文將具體分析《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中諺語條目部分的編譯特點,旨在總結其在使用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優(yōu)勢及值得今后類似辭典編纂改進的方面。
二、優(yōu)點
《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最近兩年剛剛出版的漢語諺語與格言英譯方面的專門性語文辭典,整體結構完整,翻譯力求精準,譯文版本齊全,例證典型權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高質(zhì)量辭書。這部辭典不論對漢英翻譯研究者、對外文化交流人員,還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的中外讀者,都是一部參考價值很高的專業(yè)辭書。從該辭典的諺語部分分析,其優(yōu)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譯文方面,二是例證方面,三是注釋方面。下面將從這三個方面具體分析該辭典的編譯特色。
1.譯文方面
請看以下這個完整的詞條: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英諺)Faith will move mountains.∥Extreme earnestness may break hard things like metal and rock. (丁往道譯)∥ Whatever is touched by his spiritual essence, even metal and stone, crumbles to pieces. (A. Forke譯)[Used metaphorically to mean that so long as one devotes oneself to an undertaking, any difficulty can be overcome.]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僅感動了營業(yè)員,而且感動了上帝……(高曉聲《李順大造屋》)
Still, no problem is so large that it cant be overcome if ones mind is set on it, and the plight of the unbuilt house had moved not only the clerk but the Lord as well...
(1)翻譯原則正確:李明一、周紅紅認為:習語的翻譯主要有三種方法,其選擇順序是①同義習語套用,②直譯對應,③意譯對應。諺語是習語的一種,翻譯諺語時,這三種方法及選擇順序當然適用?!吨袊V語與格言英譯辭典》的編纂者很好地貫徹了這一原則,即套譯優(yōu)先,直譯第二,意譯第三。
孟祥春指出:“在漢英短語翻譯時,譯者首先要看‘趨是否可能。一來,‘趨是非常省力的翻譯方法,而且如果‘趨之有道,會把語言之間驚人的相似點放到前臺,給翻譯增加不少的意趣和新奇。”這里的“趨”指的是套譯。諺語是各國語言的精華,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言簡意賅,內(nèi)涵豐富,翻譯難度可想而知。在進行漢諺英譯時,如能找到神形兼?zhèn)涞挠⒄Z諺語與之對應,毫無疑問就會成為譯者的最佳選擇。
更常見的是“形”發(fā)生改變、只保留神韻的套譯現(xiàn)象。漢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出自《莊子·漁父》。意思是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如果僅看套譯,這樣形象生動的表述就會喪失殆盡。因此,編者添加了兩個版本的直譯,不但忠于原文,而且很成功地傳達出漢語諺語本身所蘊藏的韻味與美感。
排在直譯之后的還有意譯?!熬\所至,金石為開”,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那么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意譯將原諺語的這一真實內(nèi)涵完整地傳遞給學習者,確保學習者能全面徹底地理解原諺語的意思。
(2)提供多種譯文版本:詞典編譯者尹邦彥在前言中提到:“鑒于呈現(xiàn)前人佳譯是本書主旨之一,因此這類條目只要入選的譯文不同,均單獨立條并設參見。為了表達對前人成果的尊重,本書盡量為條目、例證及二者的譯文注明了出處和譯者。”仍以上面的條目為例,編譯者為該條目提供了多達五種譯文版本。顯而易見,編譯者為用戶提供的譯文版本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而且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使用戶在比較閱讀的同時,體會到翻譯之美與無限樂趣。誠如尹邦彥所說:“書中不少條目的譯文是反復比較多個正規(guī)出版的譯本后甄選出來的,參考價值可謂不低?!?/p>
2.例證方面
(1)難度高:對于很多詞典來說,例證都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對于普通的詞典而言,給詞匯配例,只需提供句子。但是要給諺語條目配例,難度可想而知,這是由諺語的特性所決定的。不管簡單句還是復合句,絕大多數(shù)漢諺都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現(xiàn)的。為句子配例,勢必要提供一個句群,才可能呈現(xiàn)完整的搭配,更何況這些例子要從文獻典籍中摘錄,更是難上加難。這些貼切的例證為用戶提供生動的范例,讓用戶真切地體會諺語在雙語中的正確使用。
(2)權威性:《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的另一大編纂特色是所提供的例證都出自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著名文學典籍,旁征博引,具有極高的權威性。這些例證包括歷代典籍;古代文學,如中國古代四大名著;近現(xiàn)代著名文學作品,如魯迅作品等。所有例證均標有出處,部分例證還注明譯者。
(3)啟發(fā)性:章宜華、雍和明認為:“對翻譯學習者來說,從語詞的一般意義到具體的使用仍有一定的難度,而例證就是從一般到具體的最佳體現(xiàn);它能提供特定義位中不同于釋義的對等翻譯,以補充釋義的不足,為讀者提供更多的翻譯選擇或啟發(fā)用戶的翻譯靈感?!庇脩魪睦C中不僅能感受到諺語在實際語境中的運用,還能從例證譯文中學習到更多的翻譯技巧,為更好地掌握諺語奠定扎實的基礎。
(4)藝術性:正是由于該辭典所有例證皆是書證,用戶每次閱讀例證,就是對經(jīng)典的重溫,對從古至今歷代名著的回味,必能獲得藝術與美的享受。原版加英譯的對照,更能使用戶深切體會到這些文學名著翻譯者們的高超水平。毫無疑問,從文學名著中體會到的是翻譯之美的最高境界。
3.注釋方面
尹邦彥指出:“注釋工作是同研究工作相結合的。本書注釋根據(jù)權威工具書而作,但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有些前人的譯文理解與此不完全相符。這正好反映出翻譯的靈活、譯者的見仁見智和上下文對翻譯的制約。”在《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中,常見的注釋有兩種:一種是詞義注釋,如諺語“量大福亦大,機深禍亦深”。編譯者提供了加注“量:tolerance,機stratagem”,這樣更有助于用戶對諺語中有難度的兩個關鍵詞加深理解。還有一種是文化注釋,如諺語“囷頭上不算計,圈底兒卻算計”,加注為:囷:a round bin for grain storage,即古代一種圓形的谷倉。詞本身生僻,加注很有必要。
三、缺點
當然,百密必有一疏。從用戶視角看,《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還有一些可以改進的方面。
1.少量譯文有待商榷
有時不同的漢諺被套譯了相同的英諺,如:“舍不得魚餌釣不了魚來”和“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都被套譯成英諺An Empty hand is no lure for a hawk. 第一句內(nèi)涵與英諺一致,都表示“要想有所收獲,需要付出一些成本”。第二句漢諺原為方言“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原意為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晉語等方言中“鞋子”的發(fā)音同“孩子”。后來流傳過程中變形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表示“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要怕辛苦”。很顯然,譯者對第二句漢諺的理解存在誤區(qū)。有些漢諺為復合句,包含比較豐富的內(nèi)涵,被套譯成英諺時,很容易以偏概全。如:饑不擇食,寒不擇衣。Hungry 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 很顯然,英諺很好地對應了漢諺的前半句,而后半句已經(jīng)被完全舍棄,意思不完整。有些漢諺,一味地套譯英諺,原有的文化元素就會喪失殆盡,也是翻譯中的錯誤。如:漢諺“關公面前耍大刀”被套用了英諺“Teach ones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等。
2.條目數(shù)量有限
該辭典是一本諺語與格言的綜合性辭典,并不是一本專門的諺語辭典,勢必導致諺語的數(shù)量不可能太多。
3.用戶對譯文選擇困惑
辭典對很多條目提供了多個譯文版本,對學有余力的用戶固然可以橫向比較,挑選出相應的版本。而對于水平有限的用戶,則可能面臨選擇困難的尷尬局面。
黃群英和章宜華認為:“詞典用戶的實際需要和認知能力常常不在詞典學研究的范圍之內(nèi),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詞典的使用效果,因為詞典編纂者和使用者之間也同樣存在著一種交際關系,不考慮交際對象的接受能力可能會導致交際失敗?!?/p>
四、結語
《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是近年來出版的漢諺英譯方面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從用戶視角看,它具有譯文準確、例證權威及注釋明確等三大編譯特色。當然,對用戶來說,該辭典在條目數(shù)量、譯文選擇及譯文準確性方面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然而瑕不掩瑜,筆者相信,《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為今后漢英語文辭典的編纂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是廣大辭典編纂者學習的榜樣。
參考文獻:
[1]黃群英,黃建華.詞典釋義與詞典用戶之間的互動關系初探[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8(3):90-94.
[2]李明一,周紅紅.雙語詞典編纂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3]孟祥春.漢英短語翻譯中的“趨避”意識與翻譯策略探討[J].中國翻譯,2009(2):74-78.
[4]尹邦彥.中國諺語與格言英譯辭典[K].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
[5]章宜華,雍和明.當代詞典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