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峰
摘要:雛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通常發(fā)生于20日齡之前的雛鴨,日齡越小,發(fā)病率越高,經濟損失越大;本病臨床發(fā)病急,幾乎無治療時間,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肝臟,肝細胞是通過機體免疫作用而遭破壞的;預防本病需要加強引種和消毒管理,定期免疫疫苗,發(fā)病較輕的病鴨可通過注射抗體治療,嚴重病鴨可直接淘汰。
關鍵詞:雛鴨;病毒;肝炎;防治
雛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感染而造成的一種急性高致病性傳染病。病毒對肝臟有特異的靶向性,感染后可引發(fā)肝臟病變,從而影響機體的解毒和消化功能,危害較大。
1病原簡介
雛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屬于微RNA病毒屬,球形,直徑約20~40nm,呈正二十面體對稱,表面無囊膜,目前認為有Ⅰ、Ⅱ和Ⅲ三個血清型,三個血清型之間并無交叉免疫性。我國流行的雛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屬于致病性較強的Ⅰ型病毒。研究表明,本病毒對外界有較強抵抗力,耐熱,60℃條件下1h仍保留毒力,對脂溶性溶劑不敏感,孵化器中存在的病毒能保持1年左右的毒力,對剛出殼的雛鴨威脅很大。
2流行病學
本病在寒冷的冬春季節(jié)多發(fā),主要發(fā)生于日齡20d以內的雛鴨,雞、火雞、鵝等禽類未有感染發(fā)病的報道,一月齡以上的鴨發(fā)病率很低,成年鴨不會感染。育雛期的鴨子集中度較高,機體免疫系統(tǒng)還未發(fā)育健全,抵抗力差,如果鴨群有感染,便會在短時間內傳遍全群,病毒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直接接觸方式傳播,經糞便和體表分泌物向外排毒,糞便一旦污染飼料或飲水,可很快傳至整群。
3發(fā)病特點
本病最典型的特點是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與感染鴨的日齡有很大關系,日齡越小,病死率越高,1周齡之內的鴨病死率95%以上,20~30日齡病死率低于30%,超過30日齡的病鴨在未發(fā)生混合感染的情況下一般不會死亡,成年鴨耐過。經治療康復的病鴨或自愈的鴨子在癥狀消失后仍能排毒2個月左右,故如果糞便清理不及時,或消毒不徹底,病毒仍會通過人員的流動被帶至其他鴨舍,臨床建議不同生產區(qū)的飼養(yǎng)員和獸醫(yī)盡量不要走訪非自己管轄的區(qū)域。
4臨床表現
由于病毒毒力較強,感染鴨潛伏期一般不超過3d,發(fā)病往往非常突然,發(fā)病前無任何征兆,病初表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料槽中經常有殘料,病鴨常獨臥一角,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眼睛迷離,部分鴨有眼結膜炎。發(fā)病數小時后,開始出現神經癥狀,步調不穩(wěn),全身痙攣抽搐,原地旋轉,角弓反張,停止采食和飲水,糞便呈黃色或綠色,神經癥狀出現后一般不超過2h即可死亡,死后其喙部和爪尖因淤血而顯暗紫色。
5病理變化
病鴨最明顯的病變是肝臟腫大,質地變脆,表面有出血斑點,后期缺血或脂肪化,表面變?yōu)橥咙S色或淡紅色,呈云霧樣分布,病理切片分析可見肝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膽囊體積變大,里面充滿褐色或淡綠色的膽汁,部分鴨表現脾臟的腫大壞死,表面呈花斑狀,組織呈退行性變性壞死。腎臟腫大充血,腦皮質水腫充血,腸黏膜增厚水腫,胰腺表面分布著壞死灶。
6雛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6.1加強引種管理
一般從未發(fā)生過本病的鴨場進行引種,并且一定要做好引種管理,禁止從疫區(qū)引苗,有條件的可進行自繁自養(yǎng),實行全進全出制,不同批次的鴨不要混養(yǎng),從源頭杜絕病毒進入鴨場。
6.2加強消毒管理
消毒管理主要是為了切斷傳播途徑,即病發(fā)鴨場由于已經有病毒的存在,而病毒完全從環(huán)境凈化困難很大,期間鴨場會一直受到威脅。消毒可使環(huán)境中的病毒大部分被殺滅,消毒時最好采用多種消毒方式配合,雛鴨入舍前,可采用甲醛熏蒸的方法對鴨舍進行全方位甲醛消毒。飼養(yǎng)期間,堅持每周用1%火堿溶液對鴨舍的地面、墻面進行涂抹消毒,尤其留意死角處。由于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在20日齡之前的敏感期,可采用0.1%的高錳酸鉀對飲水消毒后,間斷飲用,防止病從口入。
6.3免疫疫苗
用雞胚化的鴨肝炎弱毒疫苗,成年鴨開產前30d肌內注射免疫,間隔2周后復免,一般可獲得半年以上的保護期,母鴨免疫后體內產生的抗體可隨卵黃進入雛鴨體內,并能有效保護15d左右,使雛鴨平穩(wěn)度過敏感期。
6.4本病的治療
雛鴨病毒性肝炎因發(fā)病急,治療時間非常短,且用藥后大多效果較差,對后期生產力仍會產生影響,故感染嚴重的鴨群不建議治療。對于輕癥感染的鴨群,可采用肌內注射高免卯黃抗體進行早期干預,能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減少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