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秦
(彭州市人民醫(yī)院護理部,四川 彭州 611930)
近年來,隨著心胸外科手術技術及麻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老年呼吸系統(tǒng)疾病、食管疾病及胸壁疾病患者進行開胸手術治療的適應證逐步放寬。有研究指出,接受開胸手術的老年患者因對手術的耐受性較差、合并有慢性疾病、存在免疫功能失調或免疫缺陷,常會發(fā)生肺部感染等術后并發(fā)癥[1]。臨床上應對此類患者進行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以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2]。為了探討對接受開胸手術的老年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筆者對在彭州市人民醫(yī)院進行開胸手術的77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彭州市人民醫(yī)院進行開胸手術的77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入選標準是:1)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2)臨床資料完整。其排除標準是[3]:1)存在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不全。2)無法正常地配合本研究。將這77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8例)與觀察組(39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53~88歲,平均年齡(69.5±4.7)歲;其中有男性21例,女性17例;接受肺部腫瘤手術的患者有12例,接受食管腫瘤手術的患者有7例,接受縱隔腫瘤手術的患者有6例,接受血氣胸手術的患者有7例,接受膿胸手術的患者有6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55~87歲,平均年齡(68.2±3.9)歲;其中有男性18例,女性21例;接受肺部腫瘤手術的患者有13例,接受食管腫瘤手術的患者有8例,接受縱隔腫瘤手術的患者有5例,接受血氣胸手術的患者有9例,接受膿胸手術的患者有4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開胸手術治療。在此期間,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心理護理、早期離床活動指導、體位護理、吸氧及霧化護理等。對觀察組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措施包括:1)護理人員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對其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并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指導其采用冥想、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解負面情緒。2)在術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和縮唇呼吸訓練。協(xié)助其使用呼吸訓練器進行呼吸功能訓練,以改善其肺功能。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咳嗽、排痰的方法,囑咐其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潔衛(wèi)生。遵醫(yī)囑使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監(jiān)督患者戒煙。3)在術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床上運動訓練,使其能夠盡早下床活動。對于活動困難的患者,應定時協(xié)助其翻身,并對其進行拍背,以促進其呼吸道內痰液的排出。必要時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霧化吸入治療,以稀釋其痰液,促進其痰液的排出。在為患者應用鎮(zhèn)痛藥后,密切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并注意觀察其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在患者下肢的運動功能明顯改善后,協(xié)助其下床活動,以防止其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促進其胃腸功能及肺功能的恢復。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必要時遵醫(yī)囑對其進行營養(yǎng)支持,以提高其免疫力。對于已發(fā)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協(xié)助其進行藥物敏感試驗,并遵醫(yī)囑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抗感染治療。
觀察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肺部感染的發(fā)生情況。采用臨床肺部感染評分量表(CPIS)對患者肺部感染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體溫、白細胞計數(shù)、分泌物、氣體交換和X線胸片浸潤影等5個評分項?;颊叩母黜桟PIS評分越高,表示其肺部感染的程度越嚴重。
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本文中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期間,觀察組患者中有5例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其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為12.82%(5/39);對照組患者中有12例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其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為31.58%(12/38);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患者其體溫的評分、白細胞計數(shù)的評分、分泌物的評分、氣體交換的評分、X線胸片浸潤影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0.86±0.07)分、(0.78±0.15)分、(1.03±0.14)分、(0.67±0.06)分、(0.94±0.04)分,對照組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患者其體溫的評分、白細胞計數(shù)的評分、分泌物的評分、氣體交換的評分、X線胸片浸潤影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1.33±0.19)分、(1.25±0.28)分、(1.35±0.32)分、(1.12±0.16)分、(1.25±0.07)分;觀察組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其各項CPI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患者其CPI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患者其CPIS評分的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項目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n=5) 對照組(n=12)體溫的評分 0.86±0.07* 1.33±0.19白細胞計數(shù)的評分 0.78±0.15* 1.25±0.28分泌物的評分 1.03±0.14* 1.35±0.32氣體交換的評分 0.67±0.06* 1.12±0.16 X線胸片浸潤影的評分 0.94±0.04* 1.25±0.07
進行開胸手術是臨床上治療心臟疾病、胸膜疾病及肺部疾病的常用手段。由于實施開胸手術的時間較長、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接受此手術的患者在術后常會發(fā)生肺不張、肺部感染等術后并發(fā)癥。老年患者因肺功能下降、對手術的耐受性較差,在接受開胸手術后常會發(fā)生肺部感染。有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開胸手術后的老年患者需要留置鼻胃管和接受氣管插管是導致其發(fā)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接受開胸手術后的老年患者其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高達20%~40%。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齡、存在肺功能減退、有長期吸煙史、存在尿路感染及切口感染是導致接受開胸手術后的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4]。萬迎春等[5]的研究表明,術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會嚴重影響患者手術治療的效果,延長其住院的時間,增加其治療的費用。如何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改善接受開胸手術老年患者的預后是目前臨床上的研究熱點[5]。近年來,有針對性護理模式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6]。為了探討對接受開胸手術的老年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筆者對在彭州市人民醫(yī)院進行開胸手術的77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護理期間,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12.82%(5/39)〕低于對照組患者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31.58%(12/38)〕,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其各項CPI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開胸手術的老年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及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