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古代詩歌是重要的文化載體。開發(fā)利用這些古代詩歌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掌握地域文化,進一步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有裨益。以巴渝古代詩歌為例,巴渝古詩產(chǎn)生于秀美的巴山渝水,雖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中并不引人矚目,但卻是中國古代詩歌有機組成部分。
從高中語文教學角度,對古代巴渝詩等地方古代詩歌的語文資源開發(fā)利用極具積極意義。
歷史中的詩人、文學史中的詩歌,學生如同霧里看花,總隔一層。囿于時間限制和地域阻隔,古代詩詞等文學似乎離學生很遠。而地方本土古代詩歌所記敘地名為學生熟悉地名,所描寫之景為學生日常所見之景,所抒發(fā)情感為學生領悟之情感。以巴渝古代詩歌為例,“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劉禹錫面對巴渝三峽之景的人生體悟,“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更是李商隱客居渝州的心境。學生對這類離他們很近的地方古代詩歌詩人的了解、學習,形成共鳴,文學鑒賞能力大有提升。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地方本土古代詩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部分。以古巴渝詩為例,透過古巴渝詩及其背后的文人故事,學生可知曉別樣的文化巴渝。“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過渝州,渡長江,便于重慶涪陵留下“李渡”鎮(zhèn)名。了解學習地方古代詩歌,利于學生探索并繼承詩歌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
古代詩人或游覽各地、或貶謫他鄉(xiāng),行蹤貫穿中國東西南北,在各地留下或多或少的詩歌。以巴渝古代詩歌為例,產(chǎn)生于豐富歷史文化的古巴渝,無疑是歷史文化中一大瑰寶。可從以下三方面開發(fā)利用地方古代詩歌。
一、立足學生實際,開發(fā)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成是新課改一大重點。校本課程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確定,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古代巴渝詩是創(chuàng)作于重慶的詩歌或有重慶地方因子的詩歌。它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部分,又獨具地方特色。在國家大力提倡“校本課程”背景下,把“古代巴渝詩”納入校本課程研究范疇,是極具創(chuàng)設性的課程開發(fā)方式。
古代巴渝詩的緣起、發(fā)展、興盛與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大體一致。巴渝詩上溯至周武王時代。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眾多詩人入渝、過渝,使巴渝詩達到鼎盛。宋代依舊有大量巴渝詩出現(xiàn)。元明清逐漸回落。
結(jié)合古代巴渝詩發(fā)展脈絡,筆者開發(fā)“巴渝詩學”校本課程。課程分為“概述”“唐前巴渝詩”“唐代巴渝詩”“宋代巴渝詩”“元明清巴渝詩”五部分,側(cè)重“唐代巴渝詩”。“唐代巴渝詩”又側(cè)重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遠(唐代巴渝本土詩人)等著名詩人在巴地創(chuàng)作的詩歌。具體教學中,結(jié)合詩人行蹤,或分析詩歌意境、或探討文學原型、或考證創(chuàng)作地點、或探析古巴地風俗,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開發(fā)校本課程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不一而足,關鍵在于以地方古詩為內(nèi)容,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積淀為目標。
二、結(jié)合教材教學,補充關聯(lián)內(nèi)容
語文教學應貼近生活。還原文學的生活之美,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悟語文之美。在日常教學中,可補充與本地域相關的語文素材。
巴渝詩歌極為豐富,詩文不乏精品。教學詩歌藝術(shù)手法,可舉產(chǎn)生于巴渝之地的詩句。如象征手法,可舉白居易貶謫忠州二年的《木蓮花》之例,“已愁花落荒巖底,復教根生亂石間。幾度欲移移不得,天叫拋擲在深山”。以木蓮花之處境,刻畫作者不為重用的無奈。
清人王士禎《渝州夜泊》首聯(lián)“涂山斜月落,巴國曙雞鳴”、尾聯(lián)“不寐聞猿嘯,迢迢入峽聲”。“涂山”即為重慶長江邊南岸區(qū)南山,因上有夏禹涂后祠而得名。詩人夜泊重慶城外,遠眺涂山月落,由景而生旅途愁思。同樣講解“借景抒情”“羈旅愁思”,引入古巴渝詩歌,生活、環(huán)境之詩意便蕩漾在學生心靈深處。
《蜀道難》教學可補充明朝劉基《蜀國弦》。其《蜀國弦(其六)》“瞿塘噴浪翻九淵,倒瀉柳泉喧木杪”,類似李白詩“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寫出蜀地水之喧騰,也體現(xiàn)蜀地山之險峻。杜甫于三峽夔州(今奉節(jié))有《秋興八首》,再補充其名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此四句或?qū)懹谥抑莸皆瓢玻ń裨脐枺┑闹坌型局?。空闊原野、長江流逝,給學生以貼近生活體悟的美感?!杜眯小方虒W不僅可補充李賀《李憑箜篌引》、韓愈《聽穎師彈琴》,還可補充杜甫作于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的《聽楊氏歌》。其中“佳人絕代歌,獨立發(fā)皓齒”“老夫悲暮年,壯士淚如水”等亦寫出音樂之美的詩句。
被貶謫的白居易離開潯陽至巴地為官,寫下《初到忠州登東樓,寄萬州楊八使君》。詩歌對同在巴地為官的萬州刺史楊歸厚談及忠州風土,“山束邑居窄,峽牽氣候偏。林巒少平地,霧雨多陰天”反映巴渝氣候和地形特點。同時代的劉禹錫,寫下的《別夔州官吏》“惟有九歌詞數(shù)首,里中留與賽蠻神”,更展現(xiàn)古代巴楚之地的“巫文化”特征。這些詩句有文學色彩,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便于學生了解古代民俗文化。
三、設置鑒賞題型,訓練鑒賞能力
巴渝詩具有鮮明的巴渝地方色彩,其本質(zhì)依舊是詩??荚囍校擅瓢陀逶娨活愯b賞題目,以訓練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以下為《秋日巴中旅行》的鑒賞命題。
秋日巴中旅行/王廷相
巴中秋氣早,行客已凄凄。
江險深三峽,云寒暗五溪。
中原無雁至,異國足猿啼。
況近烏蠻塞,連年尚鼓聲。
注釋:王廷相,明文壇“前七子”之一,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1)下列對詩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首聯(lián)首句與題目呼應,“巴中”寫作者旅行地點,“秋氣”暗含季節(jié),“早”體現(xiàn)行旅時間之早。
B.首聯(lián)動靜結(jié)合,寫秋天衰颯寒氣之靜與行人遠行之動,景與人渲染出巴地秋天悲涼氛圍。
C.頷聯(lián)“中原”與“異國”相對,能寄書的雁不能到達此地,巴地猿聲四起,寫出作者旅行異地的思鄉(xiāng)之情。
D.尾聯(lián)寫巴地地處邊地,地理接近“烏蠻塞”,戰(zhàn)爭頻繁,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巨大損失和威脅。
E.全詩借巴東秋景抒發(fā)作者羈旅之愁,尾聯(lián)以對國家的憂慮結(jié)尾全詩,將個人之愁與家國之思聯(lián)系于一體。
(2)頸聯(lián)“深”與“暗”用詞極為巧妙。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地方古代詩歌是地方文化的代表,具有極高藝術(shù)價值和語文課程價值。學生生于斯,長于此。合理開發(fā)利用各地方古代詩歌語文資源,對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掌握地域文化、進而培養(yǎng)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興趣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章創(chuàng)生,范時勇,何洋.重慶掌故[M].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3:15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翟明剛.三峽詩學[M].濟南:齊魯出版社,2006.12:336.
[4]熊憲光,王廣福,寧登國.巴渝詩詞歌賦[M].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4.03(1):3.
[5]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99.09(5):1228.
[6]熊憲光,王廣福,寧登國.巴渝詩詞歌賦[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03(1):172.
胡天宇,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學歷。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