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衛(wèi)東
摘 要:番茄因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zhì)、碳水化合物,且還有利尿、促進消化的作用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群眾的喜愛。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番茄在生長過程中的不同時期都會受到病蟲的侵害。為了能夠有效的對番茄不同生長時期的病蟲害進行防治,使番茄的產(chǎn)量提高,給菜農(nóng)帶來更好的收益。本文探究了蘭坪縣番茄的病蟲害,根據(jù)這些病蟲害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進而提高番茄的病蟲害防治高度。
關鍵詞:番茄;病蟲害;防治方法
番茄作為一蔬菜,已經(jīng)被科學家證明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營養(yǎng)成分,如葉酸、維生素A和C,特別是它所含的茄紅素對人的健康更有營養(yǎng)益?,F(xiàn)已經(jīng)深受人們的喜愛,要種植出好的番茄,必須搞好病蟲害的防治,本人通過多年來在植保站工作經(jīng)驗,總結出以下方法:
一、根腐病發(fā)病特點
病原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并可存活5~6年。在苗床內(nèi)傳播主要是帶菌的土壤、肥料、農(nóng)具和澆水等。病菌從幼苗傷口侵入。再借風、澆水傳播。高溫、高濕是此病發(fā)生、流行的關鍵。苗床連茬、地面積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地下害蟲多、農(nóng)事活動造成根部傷口多的地塊發(fā)病較重。
防治方法:用72.2%普力克水劑400~600倍液澆灌苗床(每平方米用藥液量2~3公斤);或在移栽前用72.2%普力克水劑400~600倍液浸苗根,也可于移栽后用72.2%普力克水劑400~600倍液灌根。
二、灰霉病發(fā)病特點
病原屬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真菌。最適宜的溫度20~25℃,相對濕度90%以上。先從花序發(fā)病,后為害果實、莖稈、灰色毛層低溫、高濕是發(fā)病的主要條件,濕度是發(fā)病的關鍵。植株種植過密、通風不暢、連陰天多、光照不足、放風不及時、濕度大,病害發(fā)生嚴重。
防治方法:(1)控制溫度、勤放風。(2)濕度的調(diào)控:晴天中午高溫短期放風陰天早晨放風半小時排霧。番茄蘸花時加0.3%撲海因懸浮劑或可濕性粉劑,預防灰霉效果好。也可在花期噴灑施佳樂40%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撲海因1500倍。
三、早疫病發(fā)病特點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鏈格孢真菌。病菌發(fā)育適宜溫度26~28℃, 早疫病的為害癥狀: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害葉、莖、花、果。葉片上病斑初期,呈水漬狀褐色斑點,擴大后呈圓形,有同心輪紋,潮濕時產(chǎn)生黑色素,莖上多在節(jié)處形成褐色橢圓形凹陷斑,葉柄受害,生橢圓形輪紋斑,深褐色或黑色,一般不將莖包住,果多發(fā)生于果蒂處,形成褐色凹陷斑塊,有輪紋,易造成落果。
防治措施:
1.種子處理。播種前溫湯浸種,可殺死附著種子表面的病菌。
2.播種時,使用藥土,在種子上撒藥預防。定植前噴藥,帶藥定植,可噴7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1:150倍的波爾多液,進行防病。
3.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應用25%嘧菌酯懸浮劑 1500~2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輪換噴灑,連噴2~3次,隔7d噴1次。
四、晚疫病發(fā)病特點
病原屬鞭毛菌亞門真菌,發(fā)病的適宜溫度為18~22℃。莖、葉、果實均可受害,苗期、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以葉和青果被害最重。 幼苗期發(fā)病,病斑由葉片向主莖蔓延,葉柄及莖病變部變成黑褐色,腐爛,植株折倒。 成株多由下部葉片先發(fā)病,初期在清晨露水未干時,可見到葉背呈水浸狀,太陽一出來,癥狀消失,次日葉片出現(xiàn)褐色病斑,潮濕時邊緣著生白色霉層。莖上病斑呈黑色腐敗狀,植株易萎蔫或折斷。果實上病斑主要發(fā)生于青果,病斑初為油浸狀暗綠色,漸變棕褐色,病部呈不規(guī)則云紋狀,病斑質(zhì)地硬,潮濕時上生少量白霉。
防治措施:
1.栽培防病:預防為主,目前國內(nèi)外均無有效抗病品種,在使用雜交一代種的前提下,加強栽培防病。露地栽培盡量采用地膜覆蓋,減少雨水將泥點濺到植株上的機會。進入雨季,先打1:1:150的波爾多液預防,因為波爾多液可形成保護層,防止植株徒長和過茂。
2.化學防治:在易發(fā)病季節(jié),每日清晨到田間逐行查看,見到葉片有水浸狀,立即打藥,可不產(chǎn)生癥狀??蛇x擇用25%嘧菌酯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600倍液,或或69%烯酰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等輪換噴灑,連噴2~3次,隔7d噴1次。
五、根結線蟲病
癥狀:番茄根結線蟲病病害發(fā)生在須根和側根上。病部腫大成不規(guī)則形瘤狀結。剖開根結有乳白線蟲。根結大小不一,一串串如糖糊蘆一般。染病植株瘦弱矮小,生長不良,結果少而小。
防治方法:
1.合理輪作倒茬:與禾本科或蔥蒜類作物進行2~3年輪作,有良好防治效果,實行水旱輪作的防病效果更好。
2.冷凍處理土壤:發(fā)病重的棚室,作物收獲后,在“小雪”前后灌一次透犁水,去掉棚膜,經(jīng)兩個月的冰凍,可有效殺滅病原線蟲。
3.加強田間管理:結合整地,將表土翻至30厘米以下,可有效控制線蟲危害。合理施肥澆水,增強植株抗病性能。及時清理病株殘體和田間寄主,集中焚燒或深埋。
4.撒施藥劑:在幼苗定植前的15天,每畝用10%噻唑磷顆粒劑,或1.1%苦參堿粉劑3~5公斤,與細土拌勻,均勻撒施地面,然后耕翻入土。也可在定植后,將上述藥劑或5%根線靈顆粒劑,每畝2.5公斤,在定植行中間開溝撒入,然后覆土踏實。
六、枯萎病
癥狀:多在定植后開始表現(xiàn)。發(fā)病初期,一般距地面較近的葉片發(fā)黃,最后變褐枯死,枯葉多殘留在莖上不脫落;有的莖一側葉片發(fā)黃,另一側葉片色澤正常;也有個別枝上的葉片,半邊發(fā)黃,另半邊正常。發(fā)病嚴重時,病葉由下向上擴展,最后僅殘留頂端數(shù)片葉外,其余均枯死。發(fā)病輕的,只有距地面較近的葉片黃葉外,其余均正常,開花、結果與健株別無差別。病株根部呈褐色腐爛或局部壞死。剖開莖基部可看到維管束呈黃褐色。該病不同于青枯病的主要癥狀是植株得該病后葉片枯黃,潮濕時常在莖基部生粉紅色霉狀物。
防治方法:
1.應與蔥蒜類蔬菜實行3至4年的輪作;
2.防止幼苗染病,即育苗的苗床要采用新土或者進行苗床消毒;
3.播種前應進行種子消毒,可使用0.10%硫酸銅溶液浸種5分鐘,洗凈后催芽播種;
4.發(fā)病后要及時拔除病株并噴藥保護;
5.在幼苗期后至發(fā)病初期,進行藥劑灌根。噴藥和灌根的藥劑有: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每株用藥100毫升,間隔7至10天一次,連灌3至4次即可。
參考文獻:
[1]張良作;番茄病蟲害的綜合防治[J];廣西園藝;2004年02期.
[2]石書文,潘澎湃,李翠英,廖宇飛,史宏偉;番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吉林蔬菜;2004年02期.
[3]郭建民;;番茄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2年21期.
[4]于成濤;梁紅旗;;保護地番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