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軍
[摘要] 目的 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并發(fā)糖尿病患者的預后治療進行分析研究。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并發(fā)糖尿病患者的有關治療資料,另收集30例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病且無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相關治療資料,檢查患者常規(guī)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指標,若患者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再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并根據檢查結果分為糖尿病組與正常血糖組兩組,分別對1、3個月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進行比較。結果 與患者入院時比較,入院后1、3個月的血糖指標降低程度比較明顯,正常血糖組患者的療效更明顯;正常血糖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提升,兩組患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結論 與未患有糖尿病患者相比,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并發(fā)糖尿病患者預后治療效果不佳。
[關鍵詞] 缺血性腦血管??;糖尿??;糖耐量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021-02
對短暫性卒中樣發(fā)作的認識始于19世紀,當時的有關資料顯示,主要與部分臨床病例的病理學記錄有關。20世紀60年代,采用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將其它定義替代并逐漸被接受。因對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逐漸提高了認識,對其定義逐漸得到完善[1]。在CT、MRI等醫(yī)學影像檢查中,盡管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不能查出病灶,沒有嚴重程度的癥狀,患者能夠生活自理,但具有較高的繼發(fā)卒中率、致殘及致死率,預后效果不佳。據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與一般群體相比,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具有較高的比例產生腦卒中,在臨床中被視為腦中風的前奏。約30%的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產生腦卒中,30%還將不斷產生新的病情,發(fā)作發(fā)病后的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約5%患者在2年后會死亡,約10%患者在4年后會死亡[2]。
在臨床中,腦血管病是一類比較常見的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及致死率的疾病,主要是指在血流動力學及病理性方面患者腦血管壁產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后,進而使患者腦部產生彌漫性或局限性的相關功能障礙。因近年來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并發(fā)糖尿病患者的預后治療還缺乏較多的研究,該研究收集了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病例的有關資料,對其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3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并發(fā)糖尿病患者及30例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病且無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相關治療資料,對患者采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的檢驗,結合患者的檢驗結果將其分為兩組,其中正常血糖組有30例患者,糖尿病組有30例患者。正常血糖組中有15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患者年齡在61~75歲之間,平均年齡(64.8±2.6)歲,有9例患者為高血壓,10例患者為高血脂癥,11例患者為冠心病。糖尿病組中有15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患者年齡在62~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1±2.8)歲,有11例患者為高血壓,9例患者為高血脂癥,10例患者為冠心病。對兩組患者有關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對收集的60例患者都檢測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采用NHISS評分方法進行判斷,與氧自由基清除劑、電解質平衡、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種并發(fā)癥相配合,針對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的患者,等到患者病情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后,再對患者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及空腹血糖指標檢驗,并根據檢驗結果分為兩組:糖尿病組與正常血糖組,采用NHISS評分方法評價兩組患者神經功能。
1.3 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
采用NHISS評分方法評價兩組患者神經功能[3],將患者不低于90%的功能缺損減少進行評分,0級病殘可評價為基本痊愈;患者有46%~90%的功能缺損減少評分,病殘程度1~3級可評價為明顯有效;患者有18%~45%的功能缺損減少可評價為有效;患者低于17%的功能缺損減少評價為無變化;患者高于18%的功能缺損或死亡可評價為無效。除無效患者外的各類評分患者之和占所有患者比例為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列入該研究患者的有關數(shù)據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與患者入院時比較,入院后1、3個月的血糖指標都明顯降低,正常血糖組患者的血糖指標降低幅度更加明顯;正常血糖組患者與糖尿病組患者比較,臨床總有效率具有較為顯著的提高,兩組患者之間治療有效率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3 討論
在臨床中可引發(fā)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各種因素中,糖尿病是較為常見的高危因素之一,無論何種類型的糖尿病患者,都會使產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明顯增加[4]。產生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一個最常見原因就是腦血循環(huán)供應的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頸動脈粥樣硬化血栓最多見,通常造成管腔狹窄,導致患者降低向腦供應的血流。
目前,采取血糖常規(guī)檢查方法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已逐漸成為比較廣泛的方法,但還是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預后受糖尿病的傷害不夠重視,如不能及時對此部分患者采取干預及治療的有效措施,將對患者產生比較嚴重的危險,甚至威脅到生命。隨著近年來逐漸開展比較深入地探索,在糖尿病患者發(fā)病及病情不斷發(fā)展中,糖耐量降低是初期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癥狀,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病后,患者腦組織損傷程度受糖尿病的影響而使其病情程度逐漸加重,進一步提高了腦水腫發(fā)病率,甚至擴大了病灶范圍,進而提高了致殘及致死率[5]。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結果[6],糖尿病影響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預后的主要體現(xiàn)在:①導致患者血糖升高容易加重其腦組織的乳酸性中毒,對神經元具有較大的毒性;②導致患者血糖指標升高對于堆積氨基酸的有效利用具有促進興奮作用,可損傷細胞線粒體,甚至神經元死亡;③導致患者血糖指標升高對于一氧化氮毒性作用的發(fā)揮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對于合成亞硝酸鹽及其水平的不斷升高具有進一步促進作用,也進一步損害了患者的神經元功能;④糖尿病造成的血腦屏障可使腦水腫對患者周圍正常組織造成的損傷程度加重;⑤不斷升高的血糖指標容易破壞再生三磷酸腺苷及其合成過程,進一步對患者鈉泵功能及障礙造成損傷,加重細胞內水腫癥狀[7]。該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入院時兩組患者治療后有關指標都有降低表現(xiàn),正常血糖組患者降低的更明顯。在臨床總有效率方面,糖尿病組患者低于正常血糖組患者,有關數(shù)據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相對于正常血糖指標,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預后受糖尿病的威脅更嚴重[8]。
4 結語
綜上所述,并發(fā)糖尿病患者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預后具有較為嚴重的不利影響,臨床人員應提高對該情況的重視,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有效干預,對于患者預后情況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能使生存率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月菊,李鵬,侯寶元,等.高齡老人不同類型及程度腦白質損害的血管危險因素及動脈硬化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5,19(10):838-841.
[2] 唐杰,付建輝.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病機制[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3,21(4):293-298.
[3] 譚誠,鄧彥,王梅香,等.糖耐量減低對缺血性腦卒中病情及預后影響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25):12-13.
[4] 李團葉.動態(tài)血壓對高血壓病與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3(10):115-116.
[5] 李燕.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shù)對高血壓預后的評價[J].內科理論與實踐,2009,2(6):465-468.
[6] 雷燕.中西醫(yī)結合推進冠心病血糖的防治[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6(11):1118-1119.
[7] 徐遠溪,魏毅東,胡大一,等.代謝綜合征患者糖代謝異常與心腦血管事件關系的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07,8(4):88-89.
[8] 萬鋼,黃慧,呂澤平,等.代謝綜合征影響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隨訪研究社區(qū)人群心腦血管事件前瞻性研究系列之七[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09,5(1):29-32.
(收稿日期: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