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曉紅 Text by Zhou Xiaohong
奉天商務總會舊址
當我們漫步在中街,看到兩旁林立的商廈和里面琳瑯滿目的商品,也許不曾想到一百多年前我們的前輩就已經聚集在這里經商了,而且他們還成立了奉天商務總會,把這里管理得井然有序。奉天商務總會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商會組織,它的辦公地點就設在中街鐘樓南面的一座小樓(沈陽市沈河區(qū)朝陽街192號,原奉天府尹衙門舊址)里,這座樓現已被沈陽市政府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沈陽作為當年東三省政治、經濟的中心,商業(yè)貿易往來十分頻繁。自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牛莊開港后,各地的商人都相聚在沈陽地區(qū)經商,這些商人在繁榮經濟的同時,經濟糾紛也日漸增多。沈陽城內的工商界人士為調解經濟糾紛,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共同商議成立“公議會”。這是中國最早的商會組織,其辦公地點設在城內鐘樓東北處的長安寺內。
公議會是各行商業(yè)主在同一地域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便于相互援助,應付競爭局面而成立的,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公議會每天對銀錢、典當、糧食的價格進行公議定價,并調解商業(yè)糾紛,維護商業(yè)利益。公議會在當時沈陽城關16道大街各設一個分會,各分會負責辦理本地面的商務。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公議會成員也由原來的全體從業(yè)人員逐漸轉為有代表性的店鋪業(yè)主,直至由左右一方的商業(yè)頭面人物所組成。公議會的作用也由最初的為維護本行業(yè)利益向推進社會公益事業(yè)方向發(fā)展。而且,會員要嚴格遵守一些規(guī)范,遵守商業(yè)道德。比如,當時沈陽中街鬧市上千姿百態(tài)的店鋪牌匾、字招、圖像幌子、物象廣告、商業(yè)宣傳等,都注明 “童叟無欺”“貨真價實”“公平交易”“謹防假冒”“言不二價”等字樣,充分體現了公議會所提倡的經營準則。
奉天總商會舊址,1952年在此成立沈陽市工商業(yè)聯合會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加緊對中國輸出資本和傾銷商品,面對這一系列的商戰(zhàn),工商業(yè)者愈加感到勢單力薄,希望聯合各行業(yè)力量與外商抗爭。在這種形勢下,清政府于光緒末年下令設立商部,制定商法,倡設商會。于是,1902年根據農商部令,盛京省城公議會改組為奉天商務總會,并任天合東絲房經理田子超為總理,寶和堂中藥店經理甘益棠為協理,十六道街的會頭改稱為會董。奉天商務總會奉行的宗旨是“剔除內弊、考察外情,使官商聲息相通,以除隔膜之弊”。為調解商事糾紛,在會內設立“商事公斷處”。
1911年爆發(fā)辛亥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隨著朝代的更替,商會組織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1912年3月,在奉天勸業(yè)道的指令下,各工業(yè)行業(yè)單獨組織成立了“奉天工務總會”,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工商組織分開,工商兩會并立。1913年,奉天省長公署決定,將鐘樓南面前奉天府尹衙門舊址(現在的朝陽街192號市工商聯所在地)撥給商務總會,奉天商務總會辦事機構從長安寺遷入新址辦公,奉天工務總會也隨之遷入。
商會的性質是“官督民辦”,它既是代表商業(yè)界利益的民間團體,又是為當時官府服務的半個“衙門”。因此,受時勢影響難免頻繁更名和改選。
1915年12月,《民國商會法》出臺后,奉天省公署將奉天商務總會更名為奉天總商會,總理改稱會長,協理改稱副會長。商會的要務仍是以“謀商工業(yè)之發(fā)展,并輔助地區(qū)政府推行商工業(yè)政策”為宗旨?!罢{查商業(yè)之盛衰及該地物價起落與輸出入之統(tǒng)計;研究商學之新理,設商業(yè)學堂以為商人研究商學之地;改良商品以推廣銷路;協和商情,遇有爭端出任調息,以消訴訟之累?!?/p>
1916年,張作霖出任東三省巡閱使,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振興東北的經濟,又對商會進行了多次改選。1917年改選楊玉泉(楊占山,德盛合鞍韂鋪經理)為會長,副會長仍由崔立瀛擔任。不久,楊玉泉涉及擾亂金融行為,被張作霖免職。1918年改選魯宗煦(魯棣琴,原商會坐辦相當于秘書長)為會長。
1923年,奉天工務總會與奉天總商會合并,成立奉天商工總會,選舉魯宗煦為會長,劉愛賢為副會長。1924年,奉天商工總會再次改選,張惠霖(張志良,曾任奉天督軍署監(jiān)印官,奉天儲蓄會總理,惠臨火柴公司創(chuàng)建人)為會長,吳寶書(永昶厚銀號經理)、趙寶安為副會長。同年6月,將原有的16個分會合并為6個分會。同年7月,成立奉天全省商會聯合會,張惠霖被選為會長。1927年,杜重遠(杜乾學,肇新窯業(yè)公司創(chuàng)建人)繼任會長,他在任期內曾同任商會總務長的高崇民等領導工商界進行過多次反帝愛國斗爭。
1928年12月,“東北易幟”,改奉天省為遼寧省,商會的名稱也由原來的奉天商工總會改稱遼寧商工總會。
商會在清末民初時期,始終以反對外來經濟侵略,發(fā)展民族經濟為己任,對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1922年1月,張惠霖等人創(chuàng)辦的惠臨火柴公司,年產火柴2.5萬箱,從而結束了中國人用“洋火”的歷史;1923年留日歸來的杜重遠歷盡艱辛創(chuàng)辦了肇新窯業(yè)公司,結束了日本磚瓦的壟斷局面,迫使大連日商大華瓷廠停產轉向;杜重遠留日的同學陳楚材,回國后創(chuàng)辦了東北首家新式機器染色的工廠—東興色染公司,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民族工業(yè);張惠霖等人籌資興建的八王寺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為省內外知名的企業(yè)。在商會的支持下,沈陽的民族工商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占沈陽。1932年,改遼寧省為奉天省,遼寧商工總會遂改為奉天市商會。1938年4月,奉天市商會與日本“奉天商工會議所”合并改組為“奉天商工會”,并由日本人控制。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沈陽工商界人士臨時組成遼寧省商工總會。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遼寧省商工總會解體,在原址成立沈陽市工商業(yè)聯合會。1991年,沈陽市工商聯合會對外稱“沈陽市總商會”,延用至今,繼續(xù)為沈陽市的經濟繁榮與發(fā)展盡其所能。
(圖片由遼寧省檔案館提供)
(責編/博彥)
As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enter of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Shenyang had witnessed a boom in commerce and trade even before Newchwang became a port open to commerce in 1861, when merchants came to Shenyang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Accompanied with their arrival, business flourished and disputes rose. For the purpose of mediating and resolving these increased disputes, leaders of the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circles reached an agreement in 1862 to form a“council.” In December 1915, when the
A Law of Chamber of Commerc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promulgated, the council was renamed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of Fengtian. In 1923,the Gener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uncil of Fengtian was merged with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Council of Fengtian. In December 1928, when Zhang Xueliang agreed to submit his provincial rule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is Fengtian province was renamed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old council was replaced by General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Council of Liaoning.
張作霖給奉天商務總會的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