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毅
(瓊海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海南 瓊海 571400)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腸、胰膽等部位發(fā)生的出血。該病患者可出現(xiàn)嘔血、排黑便和血容量下降等臨床表現(xiàn)。該病的致死率高達8%~13.7%。該病的發(fā)生主要與患者患有消化性潰瘍、存在門靜脈高壓和急性胃黏膜損害等因素有關[1]。過去,臨床上常采用西米替丁、奧美拉唑等藥物治療該病,但止血的速度較慢。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臨床上用內鏡下止血技術治療該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探討和分析用內鏡下止血技術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筆者對90例此病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瓊海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比較組和研討組。在比較組患者中,有男25例(占55.56%),女20例(占4.44%);其年齡為27~85歲,平均年齡為(59.32±7.16)歲;其出血量為415~1109 ml,平均出血量為(633.56±79.82)ml;其中,因患有消化性潰瘍而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23例(占51.11%),因存在門靜脈高壓而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16例(占35.56%),因存在急性胃黏膜損害而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4例(占8.89%),因其他原因而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2例(占4.44%)。在研討組患者中,有男26例(占57.78%),女19例(占42.22%);其年齡為30~82歲,平均年齡為(61.95±6.87)歲;其出血量為420~1123 ml,平均出血量為(620.32±88.04)ml;其中,因患有消化性潰瘍而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22例(占48.89%),因存在門靜脈高壓而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15例(占33.33%),因存在急性胃黏膜損害而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5例(占11.11%),因其他原因而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3例(占6.67%)。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方法是:協(xié)助患者進行低流量吸氧,對其進行補充血容量、禁食等治療,密切監(jiān)測其血壓、中心靜脈壓、心電圖指標及心率等,同時用奧美拉唑對其進行治療。奧美拉唑(生產廠家: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3922;規(guī)格:40 mg/瓶)的用法是:靜脈注射,60 mg/次,2次/d,連續(xù)用藥3 d。在此基礎上,用內鏡下止血技術對研討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經口為患者置入消化內鏡,將消化內鏡置于其出血部位。在消化內鏡的輔助下,觀察其出血點的大小、數(shù)量及出血的方式。經內鏡的工作通道置入注射針,將1.5 ml的腎上腺素鹽水(濃度為1:10000)注入其出血點旁。對于小動脈發(fā)生出血的患者,應在內鏡的輔助下對其出血點進行電凝止血[2]。
顯效:經治療,患者止血成功,其血壓和血紅蛋白的水平均恢復正常,其臨床癥狀(嘔血、排黑便)基本消失。有效:經治療,患者的出血量明顯減少,其血壓和血紅蛋白的水平明顯改善,其臨床癥狀有所減輕。無效:經治療,患者的出血量未減少,其血壓和血紅蛋白的水平未得到改善,其臨床癥狀未減輕。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00%[3]。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討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比較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若不能及時對該病患者進行止血,就容易導致其發(fā)生失血性休克,嚴重時可致其死亡[4]。過去,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抑酸、吸氧、補充血容量、禁食等治療,但止血的時間較長,治療的效果不理想[5]。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臨床上用內鏡下止血技術治療該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內鏡下止血技術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可以直觀地觀察患者出血部位的情況,并根據其出血點的大小、數(shù)量及出血的方式為其采取相應的止血手段,從而可縮短其止血的時間,提高其止血的成功率,且治療的安全性較高[6]。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在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用內鏡下止血技術對其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提高其止血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