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登
(廣西貴港市平南縣第二人民醫(yī)院 廣西 貴港 537307)
顱內動脈瘤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同時也是一種高危型神經疾病,多指發(fā)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的病癥;其病癥機理十分復雜,發(fā)病率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與高血壓、血管炎、動脈硬化等疾病有關,多見于40~60歲年齡段的女性,一旦處理不及,將導致其發(fā)生破裂出血,致使顱內壓紊亂,威脅其生命健康安全。很容易導致腦動脈瘤破裂二次出血,同時誘發(fā)腦疝,患者呼吸微弱,需要依靠呼吸機維持其生命活動,且暫時無法給予有效的手術,甚至造成其持續(xù)昏迷。因此在疾病早期,及時給予有效的手術治療措施,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癥狀的有效途徑[1-2]。本次研究抽取的43例患者,均給予早期顯微手術治療措施,旨在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現(xiàn)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間共收治有43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給予早期顯微手術治療,選取其臨床資料,分析43例動脈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6.5±4.5)歲,病程1年~2年,平均病程(0.5±0.2)年;共計腦動脈瘤43個,其中首次蛛網膜下出血者20例,第二次出血者15例,第三次出血者5例,第四次出血者3例,每例患者腦中均為1個動脈瘤,臨床表現(xiàn)均可見明顯突發(fā)性頭痛、嘔吐、惡心等癥狀,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征與意識障礙,利用Hunt-Hess分級制度歸納,43例患者中,Ⅰ級15例,Ⅱ10例,Ⅲ15例,Ⅳ級3例,Ⅴ級0例;經影像學檢測,20例患者伴有顱內血腫,10例伴有腦室系統(tǒng)積血,CT檢測可見其蛛網膜下腔存在出血癥狀,且側裂鞍上池存在積血,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已簽署同意書。
術前予以每例患者全程生命體征監(jiān)測,手術時間均在發(fā)病6h~24h內,選擇氣管插管,給予全麻,針對患者具體類型選擇切口類型,如冠狀切口、縱裂入路、經Yasargil翼點入路開顱等,充分保障其術中減壓,同時使病灶組織充分暴露,開顱前給予患者20%甘露醇,250ml/次;保障顱內壓降低后,與顯微鏡下觀察,使其側裂充分顯露,開放側裂池,釋放腦脊液,清除蛛網膜下腔積血、血腫組織,并小心牽拉腦組織,避免損傷,若操作有礙,可臨時阻斷載瘤動脈,于腦池內,以輕柔力度進行解剖操作,解剖瘤頸,辨認血管方向,在高倍鏡下分離顯露至可安放瘤夾的程度,并以瘤夾夾閉瘤頸[3]。
觀察43例患者術前Hunt-Hess分級標準與治療后GOS恢復評分之間的關系,其中包括良好、中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死亡于死亡等類型。同時分析其治療效果,包括瘤頸夾閉情況與死亡類型,同時觀察其術后感染率。
本研究數(shù)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與卡方值進行驗證,以%進行數(shù)據描述,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3例患者經治療后,共有40例存活,死亡率為6.9%,其中40個瘤頸成功夾閉,余下3個被成功包裹,術中有5例動脈瘤破裂;3例死亡者中,1例因前交通動脈瘤破裂出血致死,1例因夾閉成功后一周,因動脈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為夾閉成功2周后,出現(xiàn)腦動脈血管痙攣及肺部感染導致死亡;術前Hunt-Hess分級標準與治療后GOS恢復評分之間的關系詳見表。
表 術前Hunt-Hess分級標準與治療后GOS恢復評分之間的關聯(lián)分析[n,%]
針對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主要采用手術治療方式,包括血管內介入治療和開顱手術,因此病癥機理的特殊性,其對疾病均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加強早期治療是提升治療效果的關鍵,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顯微手術治療顱內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療效顯著,在確診后立即執(zhí)行手術治療,能夠有效夾閉瘤頸,減少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致死率與致殘率,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