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子鳳
我國目前茶產品質量安全較為突出的是農藥殘留、重金屬元素、有害微生物等超標問題。茶葉是一種葉用的經濟作物。在茶樹生長旺季,特別是病蟲害發(fā)生的旺季,為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茶農需要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但一些茶農不按規(guī)定的用藥量、用藥次數(shù)、用藥方法和安全間隔期施藥甚至將不允許在茶樹上使用的劇毒、高毒農藥拿來使用,由此產生了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昌寧縣茶產業(yè)發(fā)展迅速,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和推廣力度都有很大提升,因此開展茶鮮葉農藥殘留檢測,加強茶樹種植管理和茶原料的監(jiān)管非常有必要。為此對昌寧縣主要產茶區(qū)進行抽樣檢查茶葉中的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量,以監(jiān)管和提高昌寧縣茶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選用RP-410農殘速測儀對樣品進行隨機檢測。
1茶葉中農藥殘留的現(xiàn)狀
1.1農藥的種類
農藥根據(jù)其用途可以分為殺蟲劑、殺瞞劑、殺菌劑、除草劑以及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等根據(jù)化學結構又可分為有機氯殺蟲劑、有機磷殺蟲劑、擬除蟲菊酷類和氨基甲酸酷類殺蟲劑等。重點介紹一下有機磷農藥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
1.1.1有機磷農藥
有機磷農藥為殺蟲劑、殺蝸劑,使用較廣泛,多數(shù)易氧化、水解、異構化。有機磷農藥引起中毒的作用機理是抑制了體內的膽堿酷酶,使其失去了分解乙酞膽堿的能力,從而造成體內乙酞膽堿的積累,刺激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各項功能失調,引起生理紊亂,因此對茶葉中有機磷農藥殘留的檢測是十分必要的。
1.1.2氨基甲酸酯類農藥
氨基甲酸酷類農藥毒作用機理與有機磷農藥相似,主要是抑制膽堿酯酶活性,使酶活性中心絲氨酸的羥基被氨基甲酰化,因而失去酶對乙酞膽堿的水解能力。氨基甲酸酯類農藥不需經代謝活化,即可直接與膽堿酯酶形成疏松的復合體。由于氨基甲酸酷類農藥與膽堿酯酶結合是可逆的,且在機體內很快被水解,膽堿酯酶活性較易恢復,故其毒性作用較有機磷農藥中毒為輕。但多數(shù)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在施用后不長時間內就會被降解為相應的代謝產物,其代謝產物通常具有與母體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相同或更強的生物活性。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可經呼吸道、消化道侵入機體,也可經皮膚粘膜緩慢吸收,主要分布在肝、腎、脂肪和肌肉組織中。
2檢測方法
2.1檢測原理
根據(jù)有機磷和氨基甲酯類農藥對膽堿酯酶正常功能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與農藥的濃度呈正相關。正常情況下膽堿酯酶催化碘化硫代丁酰膽堿水解,其水解產物與顯色劑反應,產生黃色物質,用分光光度計在412nm處測定吸光度隨時間的變化值,計算出抑制率,通過抑制率可以判斷出樣品中是否有高劑量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的存在。
2.2試劑的配置
2.2.1 pH8.0緩沖溶液:分別取11.9g無水磷酸氫二鉀與3.2g磷酸二氫鉀,用1000ml蒸餾水溶解
2.2.2 顯色劑:分別取160mg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和15.6mg碳酸氫鈉,用20ml緩沖溶液溶解,4℃冰箱中保存。
2.2.3 底物:取25.0mg硫代乙酰膽堿,加3.0ml蒸餾水溶解,搖勻后置4℃冰箱中保存?zhèn)溆?。保存期不超過兩周。
2.2.4 乙酰膽堿酶:根據(jù)酶的活性情況,用緩沖溶液溶解,3min的吸光度變化△A0值應控制在0.3以上。搖勻后置4℃冰箱中保存?zhèn)溆?。保存期不超過四天。
3分析步驟
3.1樣品處理
選取采摘的茶樹鮮葉樣品,沖洗干凈,剪成1cm左右見方碎片,取樣品1g,放入燒杯中,加入5ml緩沖溶液,振蕩1min~2min,倒出提取液,靜置3min~5min,待用。
3.2對照溶液測試
先于試管中加入2.5ml緩沖溶液,再加入0.1ml酶液、0.1ml顯色劑,搖勻后于37℃放置16min。加入0.1ml底物搖勻,此時檢測液開始顯色反應,應立即放入儀器比色池中,記錄反應3min的吸光度變化值△A0。
3.3樣品溶液測試
先于試管中加入2.5ml樣品提取液,其他操作與對照液測試過程相同,記錄反應3min的吸光度變化值△At。
4結果計算及結果判斷
4.1結果計算
抑制率(%)=[(△A0-△At)/△A0]×100
式中:
△A0—對照溶液反應3min的吸光度變化值;
△At—樣品溶液反應3min的吸光度變化值。
4.2結果判定
結果以酶被抑制的程度(抑制率)表示,當茶鮮葉樣品提取液對酶的抑制率≥50%時,表示茶鮮葉中有高劑量有高劑量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存在。需重復檢驗2次以上。。
通過結果分析得出,在隨機抽取的昌寧縣8個主要產茶區(qū)的茶樹鮮葉選用RP-410農殘快速檢測儀進行檢測,未發(fā)現(xiàn)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超標的現(xiàn)象。
RP-410農殘速測儀對測定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量具有很高的效率,用時較短,操作方便簡潔。但僅限于檢測有機磷與氨基甲酸酯類兩類,且高農殘才能反應出來,低殘留的科學依據(jù)性不明顯。因此做好茶葉農殘的防控更為重要,可采取以下措施:堅決杜絕茶葉農殘源頭,禁用茶園不能使用的農藥;茶園大力示范推廣無農殘的生物防治技術;實行科學用藥,酌情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加強無公害茶葉、茶葉綠色食品、有機茶生產基地建設;強化茶葉農殘檢測監(jiān)控。
(作者單位:678100 云南保山昌寧縣茶葉技術推廣站)